九年级语文试题题分析

发布 2022-08-04 20:33:28 阅读 7440

客观题总赋分22分,预估难度系数0.70左右。第1题字音辨析,第2题字形辨析,第3题成语运用考查,预估难度系数0.

85,第4题病句辨析,第5题课文内容、手法主题辨析,考查学生对于“例子”的掌握情况,第6题考查中国文化常识,预估难度系数0.70,第题考查学生对戏剧文学的鉴赏,预估难度在0.6,第题,考点为文言句式和文言虚词“之”字用法,预估难度为0.

75。考查点均匀分布,考查难度适宜。因客观题为机改,无统计数据的情况下,只是对部分试卷进行了批阅,错题主要集中在第题上。

客观题总赋分98分。阅卷教师严格统一评卷尺度,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任务。

第题为文言文考查,赋分4分。第12题文言文翻译“径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径流之大”有近三成的考生只翻译为“黄河河面宽阔”,没有译“波涛汹涌”;“两涘”、“渚崖”这两个词有近九成的考生只译其中的一个,只有一成的考生能准确、完整的把这句话翻译出来。可见平时中帮助学生字字落实,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依旧是教学的难点和薄弱点。

第13题:两个“于是焉”是在哪两个不同的情境下出现的?试分析其作用。

第一个“于是焉”有98%的考生能答出河伯是在“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的情况下欣喜自喜的,第二个“于是焉”80%的考生从河伯看到海神若后态度有了转变,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以此体现了河伯有自知之明,能自我反省。例如学生典型卷:第一个说明河伯欣喜若狂,第二个说明河伯感到惭愧。

河伯看到大海后态度有了转变,认识到了自己的弱小,通过前后的对比,看出了他能反省自我,有自。

知之明。(给分1.5分)对其作用的分析90%的考生只能通过河伯前后态度的对比来谈,没有考生能谈到“用笔俭省,转折自然”,但有个别考生能答到“过渡顺畅”。

第题为古诗鉴赏力考查,赋分5分。第14题学生基本上能把握诗歌主旨,紧扣诗人“喜悦的心情”回答问题,但部分学生用文字表述不清。本小题3分满分,得2--3分的学生居多。

15小题学生都能把握诗歌情感上的快意,而能答出诗歌行文“一气贯注,自然明快”这一点的则不多。本小题2分满分,得1分的学生占多数。但多数学生书写马虎,小部分学生试卷空白。

第16题默写题,赋分12分。平均分大概在8分左右,总体难度适宜。本道题分成两种类型:

一类是课内默写,一类是课外默写。改卷过程中能得到满分(12分)的学生时常出现,可见部分学生在背诵古诗文方面是重视的,但是零分卷也有不少,这类题目一个字不写,可见学生厌学情况较为严重。课内默写部分一共有10小题,全部属于直接默写的类型,其中现代文默写1小题,文言文默写3小题,诗歌默写6小题。

因为默写的难度不大,学生普遍能够默写,但是学生书写的错漏率特别高,例如:“逸”字常常少写那一点;“漠”字写成上下结构;“春潮带雨晚来急”的“急”字写成“及”字……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的学生已经能够背诵这些默写的句子,但是对于文字的字形结构认识不准确,对于诗句的内在涵义也没有理解,才会出现背得出诗句但是写错字的情况。课外的默写一共有2小题,部分学生能够2分全部得到,可惜的是有些学生能背诵但字写错了,例如“荡”字写成了左右结构,这可见我们教师在书写的规范方面任重道远。

另外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放弃了这类题目,留空不答,可见在课外收集诗句这方面我们做得还不够扎实,仍需努力。

第17题为书写题考查,赋分5分。书写题评分标准:完整书写,无错字,无涂改,给3分基础分。

上下浮动如下:两处涂改扣1分,最多扣2分;结体稳重,舒展大方加1分;行笔流畅,笔画规范加1分。

阅卷情况反馈:1.少数学生不写,空白。

2.少数学生出现涂改,凡是有两处涂改扣1分,最多扣2分。

3.少数学生比画黏连,字迹不清,整体不够美观,得2分或2分以下。

第题为综合性学习考查,赋分7分。共9人,满分7分,平均分4.2分,最高分7分,最低分0分,0分卷900人。

第18题考查对书法字体的判断,所给题干提示信息较为明显,比如a中的“字形奇变百出”,b项中的“用笔方正”,c项中的“行云流水”,因此学生根据平常所学知识应该能够答出来,但实际情况并不让人如意。分析主要原因应该为:第。

一、答案相对严谨,而学生回答过于泛滥。比如a项答案为“草书”,学生会回答成草书下的门类之一“**”,b项答案为楷书,回答正书、正楷、真书也可,但是有学生会回答成“行楷”或者”宋体”、“仿宋”,c项更是如此错误回答成“行楷”甚至错误为“隶书”。第。

二、回答顺序错误。此类情况是因对书法知识掌握不够还是没有看清题干中的“分别属于”这一重要信息,让人不得而知。第。

三、对书法字体知识明显了解不多,空题较为明显。因此建议平常加强对学生书法文字知识的普及,并时时巩固。另外还建议最好以后考试题干直接使用**形式,这样会更直观,且答案确定。

第19题题干为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开播,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参与。这档节目让不少选手和观众惊呼“不会写字”,引起人们对汉字文化传承的忧虑。你认为汉字书写能力退化的原因何在?

对此,你又什么好的应对方法?这里题干第二句信息条件部分出现了“不会写字”,这个很好理解,大致可以说是提笔忘字或者对该汉字比较陌生根本不会写。而第三句问题设置部分则表述为“汉字书写能力退化”,“书写能力退化”当然可以包含前一个信息中的“会不会写”,但是“书写”一词还通常被人们理解为“写得还不好看”。

这样一来,前后信息的不一致就使得学生答案呈现多种多样。因此虽然答案倾向于“会不会写”,但是我们也没有办法否认学生答案中关于“写得好不好看”的正确性。还有对“原因”一词的界定,直接原因、间接原因都是原因,但是显然从参***逆势而推,出题人似乎更倾向于二者结合起来。

比如“常用电脑打字”是间接原因,而“忽略用手写”是直接原因。因此学生一旦回答成“智能手机、电脑的普及”、“科技的发展“、”人们****的改变”、“写得少”、“不练字”等,我们就不能给该点算作完全正确。最后是“应对方法”一词的理解,依旧从答案逆推出题人意图,应该包括途径和目标两个部分。

比如“多读多写”是途径,“领略汉字之美”是目标;“开展多种活动”是途径,“推进汉字文化的开发和普及”是目标。因此在阅卷过程中此类“途径+目标”的答案会优先符合标准。从最终阅卷情况看,19题第一问原因,学生经常只答一点,让人感到遗憾,第二问“方法”大多数同学都能答出两点来。

第20—24题是现代文阅读题,考查的知识点包括:情感分析、题目理解、技巧鉴赏(记叙顺序)、词句赏析、主题理解(散文言情特点的理解)。整体来看,这五题均属于中等难度题,总赋分15分,前三题赋分8分,全市学生得分均分3.

5分(因为系统无法登陆,这个分数是估计的,不够准确)。从学生卷面情况分析,部分考生答题。

规范,可见其语文学习的功底和思维的严谨;对文章的理解,有文体意识、主题意识,有思维深度,有较敏锐的社会观察力。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审题不细致,答非所问。如第20题:

通读全文,你认为作者对“爬上窗台的绿色”怀着怎样的感情?学生审题不细致,将“感情”答成“心情”。例“表现了作者的愉悦,快乐”等。

2.好用套话,回答问题不具体。如第22题:

全文采用倒叙手法,然后转入顺叙,试分析这样安排全文内容的作用。学生直接套用倒叙的作用,没有结合文章内容,答“这样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3.

语言组织能力欠缺,文本理解深度不够。如第21题对文章题目的理解,百分之二十左右的学生局限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没有联系文章表达的情感,认为文章内容写的不仅仅是“瓜秧”,还有“豆荚”。

第题零分卷较多,许多考卷空白或是只有胡乱的几句零星答案不能得分。从整体得分情况来看,考生赏析字句的能力以及这类题目规范答题的能力都还有待提高。改卷中我们也发现,因为文本和命题的局限,考生用类似“顽强”、“生机勃勃”等这样的字眼在这两道题目中反复答题也能得分。

23题(1)小题丢分原因:①不答手法;②分析只停留在内容层面(如:写出了这线绿色努力长到我的窗台),而不能提升到精神层面(顽强、不畏困难、生机勃勃)。

23题(2)小题因为题干并没有明确要求赏析的角度,许多考生从拟人手法来答题,评卷员也酌情给了分。

丢分原因:①把两个字混在一起分析,忽略了两句话的主语是不同的;②分析笼统不到位,如有的考生答“‘跌’写出了阳光照在绿。

色上的情景,‘还’写出了绿叶当时的状态”,没有写清楚是什么情景,怎样的状态。

第24题答案订正:绿色爬上窗台,只是它生命中一个阶段的使命的完成。寒冬将至,绿即将消亡,作者赞美并预言绿的顽强与坚持,借物咏怀,表现出作者内心执着、坚定的信念。

(内容1分,手法1分,作者的情感1分)

丢分原因:①不少考生从文本中胡乱抄几句话作为答案;②绝大多数考生答不到手法;③因为手法(托物言志或借物咏怀)不明确,所以许多考生只分析“物”(“这句话写出了绿色……”而不能提升到“志”,或者只说“志”(“表达了作者……”告诫人们……”而忽略了从文本出发分析“物”。

第25题为作文,赋分50分。作文题为《这次,我没有___命题好,《这次,我没有___难度不大,易写难精。题目中“没有”,反其道行之,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学生宿构与套作。

可是我改完后,还是发现不少套作。有7篇左右写“我这一次不再恐高”内容情节结构基本相同,而且是好学生,语言流畅书写漂亮篇幅完整。作文的要求虽然没有限制文体,但无疑是记叙文。

“这次”“我”这些字眼,是记叙文基本的特征。主人公是“我”,是“这次”,应该写某一件事。符合“我手写我心”的基本要求,不偏,不怪,不难。

《这次,我没有___引导学生写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而且是一件事。写“我没___就是写成长中的一次自我的肯定或否定。题材在学生身边是常见的。

从改卷情况看,“这一次我没有放弃”“这一次我没有气馁”,这种题材很被多数考生想到,题材重复,阅卷疲劳。补题没什么新意。第一人称的作文,写自己的故事,应安排适当心理描写。写“没。

有___应写点“没有___的理由,作文快结尾时应扣题抒情,有点心理描写。但很遗憾,改卷过程中几乎没有发现。

在写法上,或以书信体,写给父母、同学、朋友,讲述自己某一段经历;或用童话笔法,以象征手法,表达我们生活周遭的环境;或是写景,没有忽略身边的美景这类选材灵活、有点创意的习作很少。这一点值得我们在教学中反思:若我是学生,我怎么考虑?

“这次”我没有“干嘛”,那么以前的n多次我肯定常“干嘛”。若没有对以前有过的“干嘛”进行插叙,怎么突出主题呀?“叙事、详略、议论、心理活动、烘托”怎样运用呢?

,其实,符合心中期待的习作太少太少。原因太复杂,作文不易教。

九年级语文试题分析

2013 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语文科试卷分析。营里一中。本次九年级语文试卷命题充分体现知识与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适度增加了探索性 研究性 开放性试题和字词书写识记的比例,很好地做到了客观 全面的考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全校考生名,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一 对试题的总体认...

九年级语文试题分析

全县统一举行的模拟测试结束了,为了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与时俱进,适应当今改革的要求,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现对九年级语文试卷一个全面 具体的分析。一 试卷分析。对试题的总体认识 从形式上看,它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从考查内容上看,符合语文改革,语文学习中应掌握的重要的知识点在试卷中都有体现,且体现得较...

九年级语文试题卷面分析

此次期末试题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 综合性强,各种题型各种知识点的考察兼顾。如 说明文考了说明方法 说明对象的特点,议 考了论证方法,论点,论据等,增加了选择题。二 注重地域文化知识的积累,体现了语文和生活的紧密结合。如第5题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即是对一个知识点的考察,又是对综合能力的考察,而且就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