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教案

发布 2022-08-02 06:14:28 阅读 8844

九年级下册教案。

教师:何世丹。

百卉含英》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一、教学内容。

1.学唱江苏民歌《茉莉花》。

2.对比欣赏东北民歌《茉莉花》及河北民歌《茉莉花》。

二、教学目标。

1.富有感情地演唱江苏民歌《茉莉花》,并在歌唱中感受江苏地区委婉细腻的民歌风格。

2.对比欣赏东北民歌《茉莉花》及河北民歌《茉莉花》,比较各地区民歌风格的异同,了解其特点,并能分辨不同版本的《茉莉花》。

3.拓展欣赏合唱《东南西北茉莉花》,感受我国的民歌风采,分小组合作编配表演歌曲。

三、教学重难点。

1.对比**不同地区《茉莉花》的风格特点。

2.能有感情地演唱江苏民歌《茉莉花》。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江苏民歌《茉莉花》,学生随乐进入教室。问:同学们曾听过这段旋律吗,你们知道这首歌曲曲名吗?

学生回答。教师展示江苏地域**,了解江苏风土人情。

设计意图:《茉莉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民歌,不少学生曾听过,以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激发学生兴趣。)

二)新课教授。

1.识读乐谱。

1)聆听歌曲,感受旋律,学生轻声哼唱乐谱。

2)识读乐谱,请同学们在谱子上找找组成这首乐曲的音符是哪几个?

学生回答,老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介绍五声调式。

设计意图:学生**旋律调式,教师巩固讲授民族五声调式。)

3)通过柯尔文手势引导学生识读乐谱。

通过柯尔文手势的训练,加深学生对音高的感受。)

4)复听歌曲,随乐配合身体律动(教师示范:根据四二拍子设计的身体律动)。

思考:这首歌曲有几个乐句?

学生思考回答。

设计思路:在身体律动的中感受**,增加学生对拍子、速度、节奏的体验。)

2.学唱歌曲。

1)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唱学习。(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正确演唱一字多音、装饰音及切分节奏。)

2)分小组练习,教师及时检查练习情况并指导。

3)随伴奏演唱,分小组展示。

三)新课拓展。

过渡语:同学们,我们国家地域辽阔,许多地方都生长着茉莉花,但是不同地区的茉莉花有着不同的“芬芳”,我们一起来感受这些不同之处。请同学们猜猜看,我们接下来听到的两首歌曲分别是那个地方的民歌?

1.聆听东北民歌《茉莉花》。

思考:请同学们从**要素的各方面来说说,这首歌曲是通过怎样的**语言来赞美茉莉花的?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粗犷的旋律线条透露出东北人民的豪爽性格;衬词雨下话音的使用显示出东北人民幽默夸张的语言风格特点。

过渡语:同样的《茉莉花》盛开在河北会用什么样的**表达,我们一同来欣赏。

2.聆听河北民歌《茉莉花》。

请同学从**语言来说说这首歌曲是怎么描述茉莉花的?

学生回答。3.教师引导语:我们听过了三个不同版本的《茉莉花》,南北方的**差异有如此之大,请同学们说说形成各地不同**风格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讨论、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地域因素、语言因素、人文风俗因素等。

4.聆听合唱曲《东南西北茉莉花》,再次感受不同表现风格的茉莉花。

百卉含英》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一、教学内容。

1.欣赏《花之圆舞曲》。

2.欣赏《玫瑰三愿》。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花之圆舞曲》,认识舞剧这一**体裁,并在故事讲解中感受**形象,能认识乐曲中的主奏乐器。

2.聆听、分析《玫瑰三愿》,了解模进这一**写作手法,能用这种写作手法创编简单乐句。

三、教学重难点。

1.通过聆听作品,感受**形象,了解舞剧这一**体裁。

2.能用模进这一**写作手法创作简单乐曲。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跟伴奏,有感情地演唱江苏民歌《茉莉花》。

过渡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领略了我国各个地方不同曲调的《茉莉花》,各具特色。**家们的丰富灵感为我们编制出了许多独俱风格的**语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各个作曲家笔下不同的“花”的世界。

二)新课讲授。

1.欣赏《花之圆舞曲》。

1)热身活动:教师带领学生一同做三拍子的身体律动。

设计意图:树立节拍概念,为接下来的**欣赏做铺垫。)

2)伴随着身体律动聆听作品《花之圆舞曲》,边听边思考:这段**是用的是什么节拍?及听到了几个主题?

设计意图:随乐身体律动能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为“圆舞曲”这一知识点的讲述做铺垫。)

学生回答。教书总结:乐曲是三拍子,这种**体裁叫“圆舞曲”。“圆舞曲”起源于欧洲的民俗舞蹈,又称“华尔兹”,由于在当时的欧洲非常盛行,作曲家们就将这种**带入到大型作品当中了。

3)简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

4)引导语:同学们,刚刚我们所欣赏的**出自于芭蕾舞剧《胡桃夹子》,讲述的是一个童话故事。(教师用讲故事的形式简介作品。)

5)分主题欣赏,思考:大家能说出每一段主题的主奏乐器分别是什么吗?

学生聆听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引子部分由竖琴描绘出梦幻般的感觉;第一主题由铜管组圆号优雅的吹奏出;第二主题则由弦乐演奏,与长笛相呼应,活泼短促;第三主题由木管组长笛和双簧管演奏;第四主题则由中提琴和大提琴演奏出舒展、低回的线条。

6)欣赏**:《花之圆舞曲》。

2.作品赏析《玫瑰三愿》。

引导语:同学们,外国作曲家笔下关于花的**作品给大家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在百花齐放的世界中,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家对“花”都有着不同的诠释。

1)聆听歌曲《玫瑰三愿》,感受乐曲情绪,思考:歌词表达了怎样的情绪?

学生聆听感受。

2)介绍“艺术歌曲”这一**体裁形式。

3)再次聆听歌曲,思考:歌曲可以分为几个乐句?乐句间有什么联系吗?

教师提示学生轻声模唱,感受乐句变化,学生体验回答。

4)在分析乐句中简介“模进”的创作手法。

5)实践:教师给出主题旋律,学生用“模进”手法发展乐句。

6)小组展示。

百卉含英》教学设计(第3课时)

一、教学内容。

1.竖笛演奏《送我一支玫瑰花》。

2.欣赏《梅花引》。

二、教学目标。

1.能用竖笛演奏歌曲旋律《送我一支玫瑰花》,感受曲中欢快愉悦的气氛。

2.能熟练地掌握曲中变化音的指法和吹奏方法。

3.拓展欣赏歌曲《梅花引》,在歌曲中感受梅花高洁坚韧的品质与作者的对理想坚持不舍的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1.熟练吹奏《送我一支玫瑰花》。

2.掌握变化音的吹奏指法及吹奏方式。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导入**,展示新疆风情。

导入语:同学们知道**中是哪个地区吗?(生答)新疆地区的人民都有着乐观开朗的性格,许多少数民族人民都能歌善舞,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习吹奏竖笛曲《送我一支玫瑰花》。

二)竖笛基本练习。

1.竖笛长音练习。(教师需注意提示学生使用平稳的呼吸方式。)

2.学习吹奏切分节奏与附点节奏。

3.教师示范吹奏全曲,学生聆听,问:曲**现了哪些变化音?

4.学习吹奏曲中变化音的指法。

三)分声部学习吹奏竖笛曲《送我一支玫瑰花》

1.聆听乐曲,哼唱旋律(教师提示切分及附点节奏的吹奏)。

2.小组自主分声部练习(教师分组指导)。

3.合奏练习。

4.分组展示。

欣赏歌曲《梅花引》(选听),聆听歌曲《梅花引》,感受不一样的画的精神。

梨园风采(二)》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一、教学内容。

学唱《夫妻双双把家还》。

二、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能与他人合作,分角色表演《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力求唱出黄梅戏的韵味。

2)积极参与聆听、模仿、演唱等**活动,感受、体验黄梅戏的风格特点。

2.目标解析。

1)学生能说出黄梅戏的唱腔特点,流行区域及代表人物。

2)学生能在聆听、模仿、演唱等**活动中,了解黄梅戏的唱腔特点,并能进行辨别。

三、教学过程。

一)初次欣赏。

1.欣赏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提问:这个唱段演唱了什么内容?它属于哪个剧种?

2.简介黄梅戏。

二)再次聆听。

1.学生看谱听**,想想:每个乐句歌词由几个字组成,歌词的句式结构有何特点?

2.师总结:每一乐句基本为七字句,歌词的句式结构为“二二三”。乐句为一问一答的上下结构。

这就是黄梅戏正本大戏唱词的结构特点,多以七字句和十字句式,当然有时也可根据需要以七字句、十字句为框架进行压缩或增扩。

三)学唱。1.对唱部分的教学。

1)学生聆听老师范唱第一部分四段歌词,听听有哪些字的发音与普通话发音不一样?

2)老师带领学生朗读“从此不再受那(la)奴役哭,夫妻双双把家还”这一句歌词,练习“那”字的发音。

3)老师分句教唱,提示歌词的正确发音,以及装饰音的唱法。

4)学生打着板子,学生随伴奏完整演唱四段歌词,老师对学生唱得不够准确的地方予以指正。

5)学生随伴奏分角色演唱。

设计意图:感受戏曲的韵味,了解语言与唱腔的紧密关系)

2.重唱部分的教学。

1)学生打着板式,聆听老师演唱重唱的女声部分,思考:这一部分的节奏上有何特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弱起节奏)。

2)老师分声部分句教唱第二部分,注意弱起节奏、装饰音。

3)男生边打板式,边聆听老师与女生的配合,注意老师是在哪一拍上进入合唱的。

4)学生分角色演唱,注意两个声部的节奏配合准确。

设计意图:边唱边打板式有利于学生在合唱时,稳定节拍,把握节奏)

3.**黄梅戏艺术风格。

教师出示课件**,学生分组讨论填写。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分析戏曲的艺术风格)

4.介绍黄梅戏著名表演艺术家——严凤英。

5.分角色进行完整的进行表演唱。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黄梅戏的艺术体验)

梨园风采(二)》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一、教学内容。

欣赏《谁说女子不如男》。

二、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欣赏、学唱、表演豫剧片段,加深对中国戏曲艺术的印象,激发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

在听、看、唱、做、表等综合实践活动中感受豫剧唱腔的韵味,体验豫剧唱腔的艺术魅力。

3.知识与技能。

通过欣赏豫剧片段,加深对中国戏曲唱腔、行当等相关知识的了解,感受豫剧艺术的魅力。

三、教学过程。

1.导入。1)欣赏豫剧《花木兰》片段。

教师**豫剧电影《花木兰》片段。教师提问:这是什么剧种?唱腔有什么特点?

2)介绍豫剧常识。

教师简介《花木兰》故事梗概,**《谁说女子不如男》。这段唱腔刻画了花木兰刚柔相济的性格特点。

总结豫剧唱腔特点:爽朗、大方、朴实、装饰音较多。

简介豫剧及其代表人物——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着重介绍常香玉的艺术成就和爱国精神。

九年级语文下教案

4 外国诗两首。祖国 和 黑人谈河流 是两首抒发爱国思乡情怀的外国诗歌。诗人莱蒙托夫从独特的角度,以自己的方式,抒发了对祖国的 奇异的爱情 全诗平实中见真情,最平常的景色,最普通的农家生活,蕴蓄着的是诗人纯洁而真挚的情感。黑人谈河流 是豪放的黑人诗人兰斯顿 休斯的成名诗作。诗中 河流 是一个高度凝练...

九年级语文下教案

3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她的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成诗于我国进人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春天。全诗四节,共有四个意象群,通过它们的递进组合,不仅表达了祖国从苦难到新生的发展历程,而且表达了有着从迷惘到深思到沸腾的特殊情感历程的青年一代的共同心声。诗歌先抑后扬,宛如一曲多...

九年级语文下教案

23 愚公移山。愚公移山 选自修 列子 汤问 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文章寓意明显。反映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教学本文,首先应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语。其次应引导学生思读课文,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 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