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教案全集

发布 2022-08-06 13:34:28 阅读 7091

第一单元1诗两首。

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一)整体感知。

1、《我爱这土地》一诗写作于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又一次遭受日寇铁蹄践踏的2024年,诗人艾青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坚定地汇入人民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一名时代的鼓手、吹号者。全诗共六节。第一节用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

诗人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并运用一系列意象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诗人借助鸟儿死后羽毛腐烂在土地里,表达诗人对土地的眷恋,隐含了献身之意。

第二节一问一答,诗人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捧出了他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2、《乡愁》是一首抒情诗,表现了大陆和台湾分割的不幸历史,抒了了中华儿女思乡怀土、盼望祖国统一的炽烈而深沉的情感。全诗以形式上的四个。

小节,将“乡愁”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在时间上是前后顺承的,对应着人生的四个阶段。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从而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

这首诗还曾被**家谱曲,在海峡两岸广为传唱。(二)学法引导。

1、《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诵读时要着重把握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并在朗读中体会诗歌蕴含的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学习时要着重理解两节诗之间的联系,以及“鸟”的形象对表现主题所起的作用。

2、《乡愁》这首诗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概括出诗中提到的人生的四个阶段及每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着重理解诗人的乡愁是怎样升华为家国之思的。课外阅读余光中其他的诗,如《乡愁四韵》等,体会这些诗歌中的思乡情绪。

三)审美鉴赏1、情浓意深的形象美。

我爱这土地》这首诗,写于抗日救亡最艰难的岁月。诗中抒发了诗人对于祖国最为深沉的爱,但他没有直接渲泄自己的感情,而是运用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形象。让抒情主人公化作一只小鸟,由鸟儿生前的歌唱,写到它死后的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

此外,分别赋予“大地”“河流”“风”“黎明”不同的象征和暗示意味。具体说来,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林间的无比温暖的黎明”可以看作充满生机的解放区的象征。这样,通过具体、真切的形象,抒发了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

2、鲜明强烈的音韵美。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就诗的每一节来看,句子有长有短,参差不齐。但全诗四节,节与节之间,对称、和谐、均衡,呈现整饬美。

根据抒情需要,诗人用了复沓手法。全诗各节都采用“乡愁是——”与“我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句式。复沓手法的运用,既突出地抒写了乡愁,又分清了诗的层次脉络,从而增添了旋律美,增强了节奏感。

各节的第二句,都有“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及“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等形容词,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的回环往复、抑扬顿挫、一唱三叹的旋律,增强了诗的音韵美。(四)重点难点突破。

1、请用“\”和“•”划分、标注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和重音。(1)为什幺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2)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析]朗读诗歌要注意语气和语调,注意停顿和重音。一般地说,标点是停顿的书面标志,但有时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在没有标点的地方,也可以作适当的停顿。总的原则是,不能将完整的语义分开。

朗读时的重音,多指逻辑重音,即根据表达感情的实际需要,重读部分关键词语。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单元要点分析 诗歌,具有优美的意境,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语言精练。含蓄 形象 富有 美。多读一些好诗,对陶冶人的情操,学习语言 丰富我们的文学素养,是极有好处的。这个单元让我们主要欣赏的是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所选的诗作形式不一,旨趣各异。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 抒情。学习诗歌,我们建议同学们要注...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单元要点分析 诗歌,具有优美的意境,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语言精练。含蓄 形象 富有 美。多读一些好诗,对陶冶人的情操,学习语言 丰富我们的文学素养,是极有好处的。这个单元让我们主要欣赏的是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所选的诗作形式不一,旨趣各异。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 抒情。学习诗歌,我们建议同学们要注...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

初三学年度第一学期。第11周第3课时本学期总第37课时授课教师 戴宇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第四单元第14课第一课时。教学目的 1 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2 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3 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教学重点 1 本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法。2 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教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