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全册教案

发布 2022-07-31 13:19:28 阅读 1913

1《家》教案。

2《石缝间的生命》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感受到生命的顽强,学习不惧恶劣环境、顽强抗争的精神。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朗读、合作、讨论、比较的方法自主学习,以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识记、理解和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

2.感知课文内容。

3.理解文章的主题,感悟生命的顽强。

4.学习适应环境,克服困难,学会生存。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交流对生命的理解。在这首钢琴曲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昂扬向上、不屈不挠的激情,它是对不肯屈服于恶劣环境、活力四射的生命现象的诠释。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林希的《石缝间的生命》,相信同学们对生命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目标实施。

1.自由朗读课文,勾画陌生字词,利用工具书自行查阅,教师指导识记。

2.学生自荐或推荐朗读,教师点评指导。

3.小组讨论:学习本文要解决哪些问题?

全班交流。(如果所提问题过多或不得体,教师要帮助梳理归纳。如:

文章描绘的石缝间的生命有什么特点?面对这样的生命作者有什么感受?)

4.各小组自由选择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并汇报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完成板书。

5.全班交流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

明确:石缝间生存着具有代表性的三种生命形式,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三)重点、难点突破。

学生分析作者对石缝间三种生命形式的描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文中“描写”后面的议论与抒情语句,从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

推荐阅读当代女作家宗璞的散文《紫藤萝瀑布》(略)。

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废墟的召唤》是本单元第三篇课文,也是继《家》之后第二篇精读课文。此时,学生对议论性散文的特点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这篇课文是作者在历史的遗迹面前发出的饱含赤子之情的深沉呼唤,表现了作者忧天下之忧的爱国情怀,内容较前两篇课文稍深一些。

学习这篇文章应使学生在课文内容的启迪下,观察生活,认识历史,养成思考和分析的习惯,提高对文字的感悟能力,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学习从具体事物入手,抒写情怀,阐发议论,并且掌握此类散文的表现手法。

学习这篇文章,宜采用朗读、质疑讨论、合作**等教学方式。

二、教学目标。

1.识记、理解和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

2.整体感知,理清作品的行文脉络。

3.学习本文融情于景的写作特点。

4.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流露的历史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多**放映圆明园废墟**资料)

一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北京西郊的天空被一片熊熊大火映得通红,一座被誉为“万园之园”的皇家园林在这场大火中付之一炬。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重新翻开这段沉重的历史,陡然发现,虽然那些残垣断壁已成陈迹,但我们的思绪却依然沸腾。因为,这片废墟在国人的心中已经不仅仅是废墟……今天,让我们来共同学习散文《废墟的召唤》。

(二)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

宗璞,当代女作家,2024年7月生于北京。主要作品有《弦上的梦》《三生石》《宗璞**散文选》《丁香结》等。本文创作于2024年岁末,时值党的改革开放的号角如春雷般在神州大地回响,时代正呼唤着改革和振兴。

(三)诵读感知。

1.学生自读,积累字词。

废墟甲胄停滞凝固充塞嗫嚅迤逦。

2.指名朗读,理清文脉。

明确:课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3段),对圆明园废墟的整体描绘。突出其凝固、停滞的现状,表现作者的忧患、惆怅及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

第二部分(4—10段),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表现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渴望投身变革的激情。

第三部分(11—19段),作者通过“我”与年轻人的对话,由前面自我感情的直接表达转到面向全社会呼唤,尤其是对年轻人的呼唤。

第四部分(20—21段),篇末点题,表明全文主旨。

(四)研读讨论。

(教师设计思考题,作为引导学生深入**文章写作主旨的切入点,引领学生感悟课文内容。)

思考讨论题:课文中用拟人的手法写了废墟的召唤,说说废墟召唤的是什么。

(五)交流**。

(教师结合学生赏析时涉及的段落设计问题,学生小组讨论解决问题,以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讨论题1:让作者感慨万千、文思泉涌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废墟?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个废墟的?

讨论题2:面对这样一个废墟,作者并未停留于凭吊历史遗迹、抒发怀古之幽思,而是表达了更为深刻的感受,作者是怎样抒写这种感受的?

(六)质疑讨论。

在这一环节学生可自由地对文本内容进行**,例如前后景物描写风格变化的原因、与年轻人对话的含义等,教师在学生互相释疑的过程中适时点拨。

(七)课堂小结。

1.关于本文的写作主旨。

2.关于本文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八)拓展延伸。

有人认为应该重新修建圆明园,恢复它“万园之园”的风采,你的意见是什么?谈谈理由。

更浩瀚的海洋》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本文是对人生理想进行深刻思考的文章。通过对七种人的生存状态的否定,表达了作者对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教学中,可通过朗读、研讨、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

2.了解七种人的象征意义,理解文章的主旨。

3.学习用自己的语言评价七种人的生存状态。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讲述一则寓言故事。教师小结:寓言故事虽短小但给人以教益。

寓言式散文是不是和寓言故事一样呢?让我们一同来学习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纪伯伦的寓言式散文《更浩瀚的海洋》。(交代文学常识:

纪伯伦)

(二)目标实施。

1.自由朗读课文,查阅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

2.男女同学分组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3.全班交流对课文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的感知。

明确:作者采用同一种行文思路,描绘了七个场面,塑造了七个人物。

4.小组讨论研究课文中的七个场面和七个主人公。(研讨时,学生若不能领会作者为什么要去寻找更浩瀚的海洋,教师可以提示:从作者对七种人的态度中,你发现作者追求的是什么?)

(三)重点、难点突破。

教师要指导学生抓住七个场面中人物的言行和“我”对这些人物的感受,体会作者对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

四、拓展延伸。

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化学学科1 3周集体备课教案。九年级上学期第 1 章。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 结构 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主动 讨论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

人教版九年级全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政治全册精品教案。第一课 责任与角色同在 教学目标。1 识记责任的概念。2 知道责任是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理解承担责任的代价和不承担责任的后果。3 懂得每个人都因在社会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而负有不同的责任意识。4 运用所学知识尝试分析在家庭 学校和社会中的不同身份和不同责任。教学重...

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第六单元第一节金刚石石墨 c60 主备学校 高柳初中备课时间 1 课前预习题及指导。1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 木炭和活性炭具有吸附性。3.c60是单质还是化合物?预习检测 1.请你们从物质的结构 性质和用途三个方面阅读课文并完成下表。2 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存在较大差异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