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三单元集体教案

发布 2022-08-01 18:15:28 阅读 7700

9.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一、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语言的感**彩

2.掌握驳**的文体知识 .

(二)能力调练点能用道理说服别人。

(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力,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感受“中国脊梁”的传统美德。

二、学法引导讲授法、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文章的驳论方式——驳论证

2.难点。为什么本文从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突破口”?

3.疑点。有人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中的“中国人”实质指什么人?什么样的人才能算真正的中国人?

4.解决办法可采用列图表的方式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

1.掌握驳**的文体知识。

2.能整体把握课文,研讨课文。

一、二部分。

二)整体感知。

文章批驳了“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这种错误论调,学习时要能领会文章驳论证和驳论点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导入。(1)简介“九·一八”事变与本文的写作背景。

2.检查预习情况:

(1)解释下列词语:

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渺茫: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诓骗:用谎话骗人。

怀古伤今:怀古,追念古代的事情。

为民请命:请命,代人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2)(见前面“九·一八”事变与本文的写作背景)

(3)驳**简介。

议**是阐明客观事物的道理,表明作者见解或主张的文章。

议**从论证的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谬论同真理之间的矛盾。

二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支撑论点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了。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

论述一个伺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论点就站不住脚。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即所持论据证明不了论点,其论点并不能由论据推出。 .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思考文章的论证层次。

4.按揭示对方谬误、直接反驳、间接反驳(正面立论)、作出结论的逐层推进,把课文分成四个部分填写下边的**。

5.阅读第l、2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什么谬论论点?什么论据?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

明确]谬论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谬论论据: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不久就不再自夸了;现在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其中“只希望着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等句最富于讽刺意味,揭露了国民党**面对日本侵略“只会哀求国联”,采取坚决不抵抗政策的**投降的本质。

(2)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原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

[明确]有着前后照应的关系。

6.阅读文章3—5段,思考:写驳论,要善于寻找批驳的“突破口”,所谓“突破口”,就是对方谬误的薄弱环节,抓住了它,就能击中要害。联系全文,想一想,为什么本文以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论点为“突破口”?

[明确]因为谬论论据都是被作者给予肯定的事实,谬论论点表面看上去似乎也正确,那么要想驳斥这一观点,最好的方法自然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即驳论证了。

(四)总结、扩展。

本节课着重分析了课文的逐层推进的论证层次,找出了谬论论据和论点及驳斥方式。

(五)布置作业。

继续阅读课文,找出作者的正面观点。

第二课时。一)明确目标。

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研讨课文。

三、四部分。 ‘

二)整体感知。

文章在批驳对方论证的基础上作了正面立论:“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三)教学过程

1.指名朗读6—8段,要求学生思考:文章在批驳对方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什么样的观点?

[明确]文章6—8段间接驳斥了对方的论证,即谬论论据上所说的“自夸”“只希望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的是不能代表当时广大人民利益的国民党官僚和所谓的“社会名流”。他们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人,他们是中国的败类。而真正的中国人在国难当头时,应是“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我国自古以来就不泛这样的人,他们才是“中国的脊梁”,“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赴后继的战斗。

”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正确的观点:“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2.你能举出一些具体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吗?

[举例]‘‘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于9月20日和22日连续发表宣言,提出“组织群众的反帝运动,发动群众斗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的战斗号召。在党的号召和领导下,全国掀起声势浩大的抗日运动,坚决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2023年9月至12月,曾发生三次规模很大的学生**运动。

3.作者指出应如何评价中国人?齐读文章最后一段。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4.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人的脊梁”?

[明确]因为只有称得上“脊梁”的才算得是真正意义的中国人,为人民着想,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永远也不会失掉自信力。评价中国人应该去评价这部分人,在当时只有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的抗日军民才能算是“中国的脊梁”,而不是开头提到的“自夸…”“只希望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的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文章最后再次强调了上段所立的观点。

(四)总结、扩展。

(五)布置作业。

整理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后记:10.吴汉何尝杀妻。

邓拓。教学目标。

1、引用典籍一一否定敌论的写法。

2、理解“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区别。

3、领会本文说理语言的特色。

重点难点。1、重点:驳**的特点。

2、难点: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区别。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计。一、预习朗读课文,积累生字词。

二、导入。作者简介。

三、课文分析。

1、自读课文,理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讨论并归纳:课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谁要是把戏当成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的观点。

第二部分:介绍《吴汉杀妻》。

第三部分:用汉代的历史典籍为证据一一否定“吴汉杀妻”的历史真实性。

第四部分:不应该捏造情节,胡乱编造历史剧。

2、课文用哪些证据否定了“吴汉杀妻”的历史真实性?其中哪一条证据是最重要的,最有说服力的?

讨论并归纳:

课文引用了《后汉记》和《东观记》中的四则史料,证明了吴汉不是王莽的女婿;吴汉的家庭关系正常,吴汉的夫人的名位正常,不会有杀妻的变故;但这些并不是最有说服力的。而是在汉代的典籍里,找不到吴汉杀妻的根据,如果吴汉杀妻,那么《后汉书》一定有记载,《后汉书》没有记载,所以吴汉没有杀妻,通过这样的演绎推论证明吴汉没有杀妻才最使人信服。

3、利用工具书疏通文中所引用的古文的文意。

4、作者引经据典证明“吴汉杀妻”是无稽之谈,他的写作目的是什?

明确:他想说明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是有距离的,谁要把看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另一方面,把历史故事编成戏剧虽不必要照搬史实,但也不能无中生有,捏造情节。

四、本文在论证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作者运用了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作者引用汉代的历史典籍中有关记载证明吴汉与王莽及女儿毫无关系,边引典籍边分析边讲道理,所引历史典籍一条比一条更有说服力。

五、本文的说理语言有何特色。

本文是针对那种不顾历史事实,捏造情节而扰乱视听的现象而写的,作者说明语言逻辑性强,准确、鲜明,例如在介绍“吴汉杀妻”的情节之后,作者鲜明地指出“根本不符合历史事实”“完全找不到”。在第四段中作者用了一连串的否定词“不是”“并没有”“更没有”“并非是”。读来令人无法辩驳。

本文语言很讲分寸,如“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中的“有时”

六、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后记:11.大小猫洞。

金克木。教学目标。

1、领会作者要告诉人们的道理,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2、学习作者从小故事中挖掘出新道理的写法。

重点难点。1、重点:领会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2、难点:培养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设计。一、预习。

二、导入。作者简介。

三、课文分析。

1、作者对哪两个流传的故事提出质疑?请概括这两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一个故事讲的是人们嘲笑牛顿开了大小两个猫洞是脱离实际,是认死理不灵活。

第二个故事讲的是晏子使楚,楚国开了了小门,结果反被晏子说成是到狗国才钻狗洞而自取其辱。

2、作者怎样推断这两个故事靠不住的。

作者认为牛顿家世并非贫寒,养猫之事有仆人照看,何劳他费神。

作者认为晏子出使并非一个人徒步,根本显不出其身高来,再者城墙不是纸糊的,特为晏子开一个小门谈何容易。

由此看来作者敢于打破常人的思维定势,有新的发现,新的思考。

3、作者不论其真假,从流传的故事中挖掘出了什么新的道理。

在第一个故事中,作者认为人们笑话牛顿认死理、不灵活,只是从人的方面考虑问题,一洞两用,省时省力。而却没有从猫的角度考虑问题,对猫来说,两个洞更方便。作者在这里以猫喻人,隐喻要有人本思想,要关心弱势群体。

在第二个故事中,人们通常会认为晏子说的对。而作者以常人家里有中门和侧门之分,孔庙门的大小开否一直是和进出的人的名位身份有关的,得出楚国是以等级观念看待门的大小,而晏子则是以实际需要出发,大国开大门这样一人全新的解释。

4、这篇课文看似拉拉杂杂,由大小猫洞谈到大小城门,再到文庙的大门及“状元桥”,作者究竟要告诉读者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人人皆知的故事,人人都可认可的道理,人人都觉得不可能再有其他的答案,而作者都看到了,悟到了,作者想通过对两个故事的分析告诉我们考虑问题要全面,不以仅以人的主观或只从一个角度出发,世间万物都是错综复杂的,不能简单处理,主观臆断。

四、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

九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备课时间 2012.9.24 授课时间备课执笔人 盛艳 授课人审核人 语文组全体成员。第三单元单元说明。本单元选编的是一组写少年生活的 这里所说的写少年生活,并不是都像 孤独之旅 心声 这样,完全以少年人物形象为中心的。故乡 重在写故乡的人物变化,但是描写少年闰土的...

九单元例1三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 重复问题 课本第108页。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掌握解决重复问题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集合图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2 利用身边事例,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点 利用集合思想...

九上英语5 6单元集体教案

花秋中学九年级英语教案。unit 5 it must belong to carla.共5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本单元通过学习情态动词,学会正确运用must,might,could和can t对事物进行推测,并注意体会这些词表示判断时的程度,尽量做到用词准确,拓展了belong to,mu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