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相遇》教学反思

发布 2022-07-24 04:46:28 阅读 6530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相遇》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相遇问题,会用线段图整理数学信息和问题,重点要让孩子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能用两种方法解答相遇问题中求总路程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本节课教学设计和组织上很好的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

具体体现在。

1情境的创设贴近生活,一开始我就从与张老师的握手中引入相遇,从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将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相遇,并能自主地分析并尝试解决问题,本着从生活入手—抽象成数学问题---尝试解决方案—应用生成的知识解决更多问题的思路展开教学。

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尝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中较为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明确问题的产生,经历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获得到成功的体验。

尤其是在得到用列方程方法解决相遇问题的最初步骤,我较大地利用了多**的演示作用,学生容易理解相遇的数量关系,整个过程在教师的主导,充分发挥了学生自我思考、探索、思辩的作用。

3在教学过程中,还能注意实施差异教学。

学生的水平参差不一,有的解题速度比较快,有的比较慢,甚至有的对所学的内容存在困难,因此我通过在完成练习时,要求早完成的学生要与旁边的同学实行一帮一的互相检查以及辅导,让学生在互助合作的良好氛围中学习,同时在实施评价、反馈时,教师注意捕捉、发现学生的思维火花,及时鼓励、肯定,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形成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但是,由于本人的教学水平不高,本课时的教学也存在一些遗憾。

1比如在如何引导学生发现解决相遇时间的方案中,学生能很好地利用等量关系式列方程,但在列方程时,部分学生没有很好地将方程的格式写好,特别是解和设,我在评比时虽然注意到这个问题,但没有重点进行评讲,结果导致后边的练习也出现了这种现象,学生由于模仿性强,所以教师更应该小心谨慎,画线段图也是一样。

2另外本节课的教学,由于时间掌握得不够好,在学生板书例题的解法后,我没有再展开来讲,介绍别的解法,40+60=40,例如算术法,40÷40+60等,没有让学生更好地发散思维,没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顺思维与逆思维解法的区别。

3在学生板演正确的解法时,我在堂上巡视时发现学生**现了4=40这样的错题,我也把这种错题板书在黑板上了,但是我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为什么错,应该怎么去改正,而是通过我的问题让学生明白错在**,我想这两种做法的后果应该是非常不同的。

4语言的表述还需要多练习,我在出示练习二时说这属于相遇的问题吗?好象要暗示学生说是的样子,评课的教师给我的建议是这样问的能用解相遇问题的方法去解这道题吗?我感觉就比较好。

我想我这一节课,起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为我们的应用题教学如何实施和谐发展提供了一个思考的空间如何改变传统应用题教学?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应用题教学充分与学生生活实践相联系,达到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解决生活问题,进而培养学生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我们通过评课,大家讨论了如何才能让这节课上得更好,张老师就提议说,引入时要不就先让学生理解两车的速度和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先学会求相遇路程,再把时间去掉,让学生学会当相遇时间不知道时,可以用方程的方法去求,这样的引入看能不能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我们听了都说要试一试,只有试过才知道好不好呀。

总而言之,这次的青年教师教学研讨活动使我受益匪浅,给我在数学的教与学方面很多启发和帮助。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与交通中的第一课。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从中也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具体分析如下。

相遇问题这节课的教学是学生在掌握行程问题基本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理解相遇问题的运动特点、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并能解答简单的相关问题。

原来人教版的教材在学生理解了相遇问题的基本特征之后,分了两个步骤①已知两物体的运动速度和项与实践,求路程。

②已知两物体的运动速度和路程,求想与时间。

而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北师大版教材直接进入第二步骤的学习,在这内容上有了一定的跨度,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本课教材给学生提供了送材料的情境,通过简单的路线图等方式呈现了速度路程等信息。

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这些信息去解决3个问题。

①让学生根据两辆车的速度信息进行估计,在哪个地方相遇。

②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③解决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有多远实际上就是求面包车行驶的路程。

我一改教学情境,将本班的学生设为本堂课的主人公,利用学生常见的上学、放学的相遇情境,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从而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本课的学习任务。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与思维水平的发展,他们的学习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除去课堂学习这一重要途径外,几乎每个学生都有通过其它途径接受信息、积累知识的能力。

同时,他们已经在三年级接触了简单的行程问题,四年级上册,学生就真正的开始学习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并用三者的数量关系来解决行程问题。

而本节课正是运用这些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进行相遇问题的**。

而且本节课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也有难度,所以我想只有站在学生学习的起点上,尊重学生发展的基础上多设计一些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操作过程中,使所有学生通过本堂课都能有所收获。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编写的特点,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出发,制定了一体化的目标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3、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我将本课重点制定为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制定为对相遇问题中速度不同、时间相同的数量关系的分析。

如下是我对这节课的教法学法体现。

1突出主体与注重体验。

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同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基于这一观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在学生体验相遇问题中两人或两物体运动的速度不一样,但所用的时间相同这一难点,让学生模仿相遇过程和用手势表示相遇过程,使学生体验并理解。

有助于学生对难点的突破。

再如学生对相遇问题中路程、时间的变化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从线段图入手帮助学生理解。

这里并没有把线段图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把指挥棒交给学生,如果我们用线段图来将相遇问题的过程表示出来,你们说应该先画什么?后画什么?这样一个问题就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2鼓励**,自主探索。

《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基于这一观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经历画线段图之后,提出你现在最想知道什么?这一问题鼓励学生自主地从线段图上寻找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从而引出出发后几分相遇。

所以学生可以在小组内自主探索,寻求解题的方法。

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三个环节。

一复习旧知—引出事例—导入新课。

二模拟情景—发现问题—**新知。

三巩固新知—课外延伸—总结深化。

在第一个环节中,首先我问学生在班里,谁是你的好朋友?一句简短的话释放了学生上课前的紧张,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从而引出班里一对好朋友也是这节课的主人公是中心小学五3班的田晓斌和陈嘉彦。

课件出示田晓斌从家里坐车出发,每时走40千米,走了05小时,到达陈嘉彦家,通过这些条件谁能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会说共走了多少千米?实际上求的是什么?

是路程,从而引出已学过的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

利用学生们所熟悉的同学引出旧知,不仅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达到了复习旧知的目的。

然后出示有一天,陈嘉彦放学回家打开书包发现不小心将同桌田晓斌的作业本带回了家,他赶紧打**给田晓斌,两人商量了一会儿。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不抛弃不放弃,用自己的爱去温暖每一位学生。从教21年,没有中途接过别人的班。可是就在上一学期期末,学校宣布教师调整,接了学校最差的一个班,回家一夜无眠。谁都知道这个班,学生知识负积累严重,所学知识严重断层,不是说补补就能过来的,说实话,这个班还有多少的提升空间,我心里真的没有底,感觉压力很大。愁归愁...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统计》教学反思

不刻意造作盼水到渠成。青岛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 统计 教学反思。时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课堂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的确,信息技术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历史性飞跃,它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然成为一个热点问题。新课程标准 中也指出 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 探索...

五年级数学《相遇》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1 会利用已有的知识,依据实际情况给出较经济方案,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2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二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实际的问题。教学难点 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三 教学设计。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 老师每分钟行走5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