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1课练习

发布 2022-07-15 19:29:28 阅读 1711

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1课练习。

选择题。1.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

“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

”《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

“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2.炎帝是我国传说时代的英雄,又称神农氏。据传他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还发明了耒、耜等生产工具。这些传说考查中国的农耕文明( )

a.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

b.可以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

c.是一种没有史料价值的想象。

d.证明了炎帝的真实存在。

3.顾炎武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我国很早进入农耕社会。

b.中国古代科技勃兴很早。

c.上古时代文字已经成熟。

d.早期政权重视天文历法。

4.《尚书禹贡》记载的“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下”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南方劳动人民为了克服低洼易涝的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危害,经过长期摸索,建立了治水与治田相结合的塘坝圩田系统。这反映了战国时期南方( )

a.水利设施完善b.农业非常落后。

c.重视精耕细作d.自然灾害严重。

5.西汉桑弘羊说:“铁器者,农夫之死士(敢死的勇士)也。”他这样说的主要原因是( )

a.当时农民必须用铁器。

b.农业生产开始使用铁器。

c.当时冶铁业技术提高。

d.铁器成为必备生产工具。

6.汉代晁错在他的《论贵粟疏》中写道:“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

a.男耕女织b.自给自足。

c.连续性d.脆弱性。

7.《耕织图耕图》为南宋作品,为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清康熙帝命画家重新绘制了该作品(右图),也真实地反映了清代生产方式。该作品主要反映出清代( )

a.出现一牛一人的耕作技术。

b.农耕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

c.铁农具与犁耕技术开始流行

d.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8.据王祯《农书》记载,有一农具“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两足中虚,阔和一垅,横桄四匝,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据此判断这一农具应是 (

a.犁具b.灌溉工具。

c.播种工具d.除草工具。

9.南宋时,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 (

a.经济重心已经向中部移动。

b.江浙一带的农业开始转型。

c.太湖流域经济开始大衰退。

d.江浙地区不再是经济重心。

10.《吕氏春秋》载“故丈夫不织而衣,夫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汉书·食货志》载“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有关这两段话的说法正确的是( )

这两段话是矛盾的 ②它们说明男耕女织相辅相成。

家庭手工业在小农家庭中占有重要地位 ④封建剥削造成一些人不劳而获。

ab.②③cd.①④

11.《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 )

a.个体分工 b.社会制度。

c.生产能力 d.劳动力短缺。

12.“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白居易《朱陈村》)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唐代开始出现个体小农经济。

b.精耕细作是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c.小农经济不利于古代**集权和商品经济发展。

d.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13. “戽车寻丈旧知名,谁料飞空效建瓴。一索缴轮升碧涧,众筒兜水上青冥。溉田农父无虞旱,负汲山人赖永宁。颠倒救时霖雨手,却从平地起清泠。”诗中所述工具( )

a.推动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b.促使汉代灌溉技术进一步提高。

c.表明水力鼓风冶铁技术成熟

d.属于古代农业耕犁技术的进步。

14.有学者认为:“中国的农业经济之所以能数千年来始终保持小农特色。因为就基层权力控制而言,大地主是国家权力首先要侵犯的对象;就国家财政而言,小农经济确保了帝国税收。

”以下可以支持此说法的是( )

a.“刺史班宣……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

b.“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久之业”

c.“不抑兼并,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d.“贫富无定式,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

答案:1、【解析】选b。阅读材料,主要反映了农业生产要不误农时、认真施肥、适时耕种等特点,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技术,b项反映材料最全面。

a、c、d三项均是片面地理解材料,故答案为b。

2、解析材料中提出部落联盟时代的炎帝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发明了耒、耜等生产工具,反映了我国原始农业的悠久历史,a项正确。炎帝的功绩属于传说,不能作为“直接证据”和“证明了炎帝的真实存在”,b、d项错误。远古传说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c项错误。

3.【解析】选a。材料列举均为农业生产经验俗语,从“农夫之辞”“妇人之语”“戍卒之作”等可说明古代农业技术的普及,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农耕社会历史悠久,a正确。

4.【解析】选c。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特点。从材料信息“治水与治田”可判断是重视精耕细作技术。

5.【解析】选d。本题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铁器者,农夫之死士也”,意思是铁器是农业必备之生产工具,故d正确。

6.【解析】选d。材料反映了小农经济不仅遭受水旱等自然灾害的侵蚀,还受**的横征暴敛,故出现了变卖田宅、儿女的现象,这说明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

7.【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农耕方式反映的本质特征的理解。解答本题一要观察图,理解图中信息;二要抓住清代的时间限制,分析古代农耕技术未发生变化的本质。

解析】选b。观察图可知,清代仍为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说明中国的农耕技术没有取得突破性的发展,b项符合题意。一牛一人的耕作技术早在汉代就出现了,排除a项;铁农具与犁耕技术开始流行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是在南宋时期完成的, d项说法是错误的。

8——11cbbc

12解析:选d 材料“机梭”“牛驴”“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展示了朱陈村的乡土田园气息和男耕女织的生产生活场景,故d项符合题目要求。

13、解析由“一索缴轮升碧涧,众筒兜水上青冥。溉田农父无虞旱,负汲山人赖永宁”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该工具为利用水力的灌溉工具高转筒车。高转筒车可以用于山地丘陵的灌溉,有利于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

高转筒车出现于宋朝,对汉代灌溉技术不会产生影响,b项错误。东汉杜诗发明利用水力鼓风冶铁的水排,不是灌溉工具,c项错误。高转筒车属于灌溉技术的进步,而不是农业耕犁技术的进步,d项错误。

答案 a14、解析依据题干中“因为就基层权力控制而言,大地主是国家权力首先要侵犯的对象”判断,材料体现的是**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b项是对杯酒释兵权的描述,故错误。c、d项是不抑兼并政策的体现,故错误。

“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体现了**抑制兼并的土地政策,故a项正确。

答案 a

第一单元练习课

一 听写词语。无暇攀登溪流蜿蜒高耸依据骆驼屏障。二 辨字组词。漓 暇 峦 桨 璃 瑕 恋 浆 三 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澜 阔突兀不断。奇 罗 危峰水平 四 选词填空。明丽明亮。1 我们的教室既宽敞又。2 走进秋天,头顶有 的阳光照耀。珍藏隐藏。1 好朋友送我的礼物太珍贵了,我要好好 起来。2 森林里...

第一单元自愿练习 1

数学二下第一单元自愿练习。班级姓名学号 一 下面是苏宁空调销售情况统计表。20分 请你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7分 台 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1 每个代表 台。2分 2 哪天的销售量最多?哪天量少?4分 3 销售量最多和最少的相差多少台?3分 4 你还能发现什么?你能提出什么建议...

第一单元练习课教案

如 指数轴一点说出正 负数,或者说数让学生在数轴上表示出来。第6题是用正 负数表示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量的题目。练习时,可以让学独立完成,然后组织交流。通过交流让学生知道 习惯上一般将进货用正数表示,那么对应的出货就用负数表示。第7题是借助生活实例进一步巩固正 负数意义的题目。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