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章答案

发布 2022-07-04 17:10:28 阅读 7343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8.解答:(1)**转移支付不计入gdp,因为**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障税)和社会保险及社会救济等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物发生。例如,**给残疾人发放救济金,并不是残疾人创造了收入;相反,倒是因为他丧失了创造收入的能力从而失去生活**才给予救济的;

2)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不计入gdp,因为在生产时已经计入过。购买普通**不计入gdp,因为经济学上所讲的投资是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即购买新厂房,设备和存货的行为;

3)购买**和债券只是一种**交易活动,并不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

4)购买一块地产也不计入gdp,因为购买地产只是一种所有权的转移活动,不属于经济意义的投资活动。

9.解答:社会保险税实质是企业和职工为得到社会保障而支付的保险金,它由**有关部门(一般是社会保险局)按一定比率以税收形式征收的。社会保险税是从国民收入中扣除的,因此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影响gdp ,ndp和ni,但影响个人收入 pi。

社会保险税增加会减少个人收入,从而也从某种意义上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然而,应当认为,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影响可支配收入,因为一旦个人收入决定以后,只有个人所得税的变动才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10.如果甲乙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对gdp总和会有影响。因为甲乙两国未合并成一个国家时,双方可能有**往来,但这种**只会影响甲国或乙国的gdp,对两国gdp总和不会有影响。举例说:

甲国向乙国出口10台机器,价值10万美元,乙国向甲国出口800套服装,价值8万美元,从甲国看,计入gdp的有净出口2万美元,计入乙国的有净出口 – 2万美元;从两国gdp总和看,计入gdp的价值为0。如果这两个国家并成一个国家,两国**变成两个地区的**。甲地区**给乙地区10台机器,从收入看,甲地区增加10万美元;从支出看乙地区增加10万美元。

相反,乙地区**给甲地区800套服装,从收入看,乙地区增加8万美元;从支出看,甲地区增加8万美元。由于,甲乙两地是一个国家,因此该国共收入18万美元,而投资加消费的支出也是18万美元,因此,无论从收入还是从支出看,计入gdp的价值都是18万美元。

11.解答:(1)项链为最终产品,价值40万美元。

(2)开矿阶段生产10 万美元,银器制造阶段生产30万美元,即40 – 10 = 30万美元,两阶段共增值40万美元。

(3)在生产活动中,所获工资共计:7.5 + 5 = 12.5万美元,在生产活动中,所获利润共计(10 - 7.5) +30 - 5) =27.5 万美元。

用收入法共计得的gdp为12.5 + 27.5 = 40 万美元。

可见,用最终产品法,增殖法和收入法计得的gdp是相同的。

12.解答: (1)2023年名义gdp = 100×10 + 200×1 + 500×0.5 = 1450美元。

(2)2023年名义gdp=110×10 + 200×1.5 + 450×1 = 1850美元。

(3)以2023年为基期,2023年实际gdp=1450美元,2023年的实际gdp= 110×10 + 200×1+ 450×0.5 = 1525 美元。这两年的实际gdp变化百分比=(1525 - 1450) /1450 = 5.

17%(4)以2023年为基期,2023年实际gdp= 1850美元,2023年实际gdp= 100×10 + 200×1.5 +500×1 = 1800美元,这两年实际gdp变化百分比=(1850 - 1800)/1800 = 2.78 %

(5)gdp的变动由两个因素造成:一是所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数量的变动,一是物品和劳务**的变动。“gdp的变化取决于我们用哪一年的**作衡量实际gdp的基期的**”这句话只说出了后一个因素,所以是不完整的。

(6)用2023年作为基期,2023年gdp折算指数=名义gdp/实际gdp=1450/1450=100%,2023年的gdp折算指数=1850/1525=121.31%

13.解答:(1)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资本消耗补偿,而资本消耗补偿即折旧等于总投资减净投资后的余额,即800–300 = 500 亿美元,因此,国内生产净值=4800–500 = 4300亿美元。

(2)从gdp=c + i + g + nx 中可知 nx =gdp–c–i–g ,因此,净出口 nx = 4800– 3000–800–960 = 40 亿美元。

(3)用bs代表**预算赢余,t代表净税收既**税收减去**转移支付后的收入,则有bs=t–g ,从而有 t = bs + g = 30 + 960 = 990亿美元。

4)个人可支配收入本来是个人所得税后的余额,本题中没有说明间接税,公司利润,社会保险税等因素,因此,可从国民生产净值中直接得到个人可支配收入,则有yd=nnp–t = 4300–990 = 3310亿美元。

(5)个人储蓄s=yd–c= 3310–3000 = 310亿美元。

14.解答:(1)用s表示储蓄,用yd代表个人可支配收入,则s = yd–c = 4100–3800 = 300亿元

(2)用i代表投资,用sp ,sg ,sr分别代表私人部门,**部门和国外部门的储蓄,则为sg = t–g = bs,在这里,t代表**税收收入,g代表**支出,bs代表预算盈余,在本题中,sg=bs=-200亿元。

sr 表示外国部门的储蓄,则外国的出口减去进口,对本国来说,则是进口减去出口,在本题中为100,因此i = sp + sg + sr = 300 + 200) +100 = 200亿元。

3)从gdp=c + i+ g + x - m)中可知,**支出g = 5000–3800–200 - 100 ) 1100亿元。

15.解答: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存在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完全是根据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得出的。根据定义,国内生产总值总等于消费加投资,国民总收入则等于消费加储蓄,国内生产总值又总等于国民总收入,这样才有了储蓄恒等于投资的关系。

这重恒等关系就是两部门经济的总供给(c + s)和总需求(c + i)的恒等关系。只要遵守储蓄和投资的这些定义,储蓄和投资一定相等,而不管经济是否充分就业或通货膨胀,既是否均衡。但这一恒等式并不意味着人们意愿的或者说事前计划的储蓄总会企业想要有的投资。

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储蓄和投资的主体及动机都不一样,这就会引起计划投资和计划储蓄的不一致,形成总需求和总供给的不平衡,引起经济扩张和收缩。分析宏观经济均衡时所讲的投资要等于储蓄,是指只有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时,才能形成经济的均衡状态。这和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实际发生的储蓄这种恒等关系并不是一回事。

6.解答:(1)a的价值增加为5000–3000 = 2000美元。

b的价值增加为500–200 =300美元。

c的价值增加为6000–2000 = 4000美元。

合计的价值增加为2000 + 300 + 4000 = 6300美元。

(2)最终产品价值为2800 + 500 + 3000 = 6300美元。

式中2800,500,3000分别为a,b,c卖给消费者的最终产品。

(3)国民收入为6300 – 500 = 5800美元。

数分答案12章

第十二章函数项级数。12.1 函数序列的一致收敛概念。1.讨论下列函数序列在所示区域的一致收敛性 12 解 1 要使。只须,取,则当时,对一切,有,因此在一致收敛于 2 由于。知只要,故,当时,有,因此在一致收敛于 但。所以在不一致收敛到 3 但。所以在不一致收敛到 要使。只须,取,则当时,有,对一...

中财12章答案

第一章总论。一 单选题。二 多选题。三 判断题。第二章货币资金。一 单选题。二 多选题。三 判断题。四 业务题。一 一 职工借款,邮票不包括在货币资金范围内。2006年12月13日货币资金的正确余额 14,441.70 650 39 13,752.70 或 二 1.借 其他应收款 备用金 3 000...

12章书后练习答案

本章练习题 一 单选题。1.过时的信息没有利用价值几乎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是指信息的 d a 普遍性 b 存储性 c 传递性 d 时效性。2.摩尔定律主要是说集成电路的集成度每 a 翻一番。a 18个月 b 1年c 3年 d 10年。3.在信息技术整个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革命性的变化,包括语言的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