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制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数学课程实施纲要。
课程名称:小学数学。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
教学材料:青岛出版社2015版。
授课时间:61课时。
授课对象:小学一年级。
课程背景:1、教材分析:本册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选取学生身边的、学生熟悉的、具有新颖性和趣味性的内容为素材,目的是有计划的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认识家庭、认识学校、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使学生能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根据单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每个单元都设计了几个密切联系的情境。每个情境又是包含有多个信息的“信息包”,其呈现形式是把这些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活动,划分为几个情节,编排成“故事串”,从而引出一系列相对独立的问题;也可以把一个现实活动的各个环节完整的反映出来,从而引出一系列有逻辑联系的问题——形成“问题串”。
本册教材彻底改变了过去教材普遍采用的“小步子”编排方式,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优化单元知识结构。如第六单元“大海边——100以内的加减法(二)”,传统教材中,将“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不进位)”和“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不退位)”的笔算放在一起,将相关的口算放在其他单元中,人为将笔算与口算分开,不便于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本单元在知识安排上,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口算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编排在一起,使口算与笔算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便于学生了解计算的多种策略。
同时,又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编排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2、学情分析:经过半年的数学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活动经验,他们都比较活跃好动,对游戏、竞赛、画画特别感兴趣,学习积极性很容易调动。但是,他们的认知水平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以有意注意、形象思维为主。
因此教师在课上要关注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动手操作、联系生活实际等形式,有效开展教学活动,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第一学段目标(1~3年级)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与代数部分的要求:
1.在现实情境中理解100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100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的名称,理解各个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
3.能用符号“>,和词语“大的多”、“大一些”、“小一些”、“多得多”描述百以内数的大小。
4.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乘法的意义。
5.能口算简单的百以内的加减法,能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能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并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6.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长度(米、厘米)单位进行简单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
7.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8.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9.能认识钟表,认读“整时”、“半时”、“大约几时”。
10.探索简单情境下的变化规律。
数学课程标准》对图形与几何部分的要求:
1.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通过观察图形的特征,能够进行简单的分类。
2.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3.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米、厘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4.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能进行测量。
数学课程标准》对统计与概率部分的要求:
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这种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文字、图画、**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涵信息。
数学课程标准》对综合与实践部分的要求:
通过“趣味拼摆”和“生活中的小尺子”两个综合与实践活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所学的知识。比如认识钟表后,回家记录一天当中吃饭、睡觉、看电视时间,进一步巩固所学的时间概念。
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
数与代数。1.在实际情境中能正确地认、读、写100 以内的数,并能认识计数单位“百”,知道100以内数的组成和顺序,会比较100 以内数的大小。
2. 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会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
3.在现实情境中,能正确认识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
4.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5.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乘法的意义,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空间与图形。
1.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能识别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厘米、米的含义,知道1米= 100 厘米;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统计与概率。
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文字、图画、**等) 呈现出整理数据的结果,感受数据所蕴含的信息,体会用数据表达与交流的作用。
综合与实践。
1.加深对百以内数的认识与计算方法、图形等知识的理解。
2.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米和厘米的认识。
数学思考。1.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100以内数的过程,发展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数感与符号感。
2.经历探索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
3.在认识图形、方向及长度单位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和操作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4.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过程,形成初步的统计观念。
解决问题。1.能用100 以内的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并能与同伴交流。
2.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并提出能用100 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的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探索、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受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3.能综合运用方向、图形等知识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情感与态度。
1.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和兴趣,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2.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生活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作用。
3.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发现错误并及时改正,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建议:
一、以学生的数学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为基础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最终再将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
以钟表的认识一课为例:在日常生活中,表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甚至大多数孩子都能认读“整时”,但是没有细致的观察过“整时”的时候分针、时针指在哪儿,我们要做的是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起学生对认识钟表的需求。在新课一开始,“同学们我们来猜一个谜语。
滴答滴答,滴答滴答……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请猜猜这是什么?”“你们桌子上都摆着各式各样的小闹钟模型,好看吗?
它有什么作用?你想知道吗?”通过这样的猜谜语和学生喜闻乐见的钟表模型,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认识完整时和半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拨钟表,“日常生活中,我们做的事情都和时间密切相连,请同学们播出以下几个时刻:1、新闻联播播出时刻(7:00),2、中午放学时刻(11:
30),3、每天看动画片的时刻(6:00)”,让学生在动手拨一拨这样的实际活动中学会认识钟表,并且这三个活动贴近学生生活,利于掌握比较抽象的时间概念。引导学生编排小儿歌“小小时钟长得怪,数字都在脸上摆;1 到12摆一圈,两只手臂有长短;长长分针走得快,短短时针慢慢来;分针对准数 1 2,时针指几就几时;分针指在6上面,时针就在两数间; 走过小数追大数,小数就是几时半!
”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记忆整时和半时。新课结束后,让学生回家留心观察几时起床、几时吃饭、几时上学、几时睡觉等,并说给爸爸妈妈听。将课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再运用到生活中,充分体现“数学**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实际应用中逐步建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数学 一年级下册 课程纲要
数学 一年级下册 课程纲要。课程名称 数学课程类型 必修。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适用年级 小学一年级课时 72课时。设计者 熊吉丽 郑州市中原区汝河新区小学。背景 本册教材中的认识图形 二 以内的退位减法 100以内数的认识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 都是一年级上册知识的扩展,其余内容是...
一年级语文下册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 小学语文课程类型 基础型课程。教学材料 苏教版小学语文语文第二册适用年级 小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学校 柳林五小。设计者 杨梅吴红霞翟志华日期 2012年总课时 128课时。需求分析 本学期要求学生会认483个生字,会写298个生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乐于倾听,勇于发言,认真写好铅笔字。交给学...
一年级语文下册课程纲要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欢迎阅读 一年级语文下册课程纲要。刘巧珍。登封市白坪乡中心小学2017年2月。一年级语文下册课程纲要。经过一年级上学期的学习,部分学生能认汉字左右,其中极少数同学能认800 左右。每生能写汉字 之间,少数能写左右。汉语拼音巩固比较好,音序清晰,这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