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发布 2022-05-15 06:00:28 阅读 3965

主讲:刘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中体验”的朗读新理念,对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大有裨益。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

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大量的词语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陶冶情感。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不变的真理。而兴趣对于朗读训练尤为重要。因为只有学生想读、乐读,才会用心去读,才能读得入文、入情。

因此,我们语文教师的任务是营造一种氛围,用灵活多变的形式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让学生自读自悟,提高水平。课堂教学中,巧妙的导入,往往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朗读热情;而多**教学中的声、色、光融为一体的教学情境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形象性和直观感;课堂教学中各种形式的朗读也能促使学生的求知欲: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指名读、自己选段读、小组齐读、小组合作读、分角色读、配音朗读、引读、帮读、领读、表演读、竞赛读等等,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争先表现,能营造浓烈的阅读氛围,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

朗读一旦成为学生的快乐,就一定能唤起学生对阅读的深爱,阅读就会成为孩子们无限的乐趣和不断地追求。

二、训练扎实的朗读基本功。

要读好课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打好朗读基本功。即做到“六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读书也不例外,就这点来讲,最好从小学一年级抓起,严格要求学生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能达到正确朗读,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那么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3、范读领路,摹仿入境。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范读。摹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一点也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形成了。

例如:我听一位朗读能力很强的教师执教的《丰碑》一课,范读课文时,声音时而低沉,时而高昂……学生伴随着朗读,每个人都仿佛回到了红军过雪山的年代,他们也能初步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教师的范读不容忽视。

教师的朗读水平高,才能正确地指导、点拨学生、感染学生。教师的表情丰富了,学生才可能做到声情并茂。所以作为语文老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

范读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讲前范读。一般适合于情境教学的文章,像《十里长街送总理》、《丰碑》、《麻雀》等。

二是讲中范读。适合于范读课文中精彩的或重要的句段,多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三是讲后范读。

具有一定的欣赏性、品味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如:教学《雪》这篇课文时,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范读重点段,学生闭眼、静静地感受,头脑中形成一幅美丽的雪景图,从而达到一种境界,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

四、运用电教手段,指导朗读。

1、看图朗读。

低年级的课文中,都有与课文紧密联系的插图,适时用插图配合朗读,既能对学生进行看说结合的训练,也能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如二年级的课文《狐假虎威》,朗读前,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文插图,说一说狐狸、老虎及小动物的不同神态,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东张西望、半信半疑;小动物满脸恐惧,吓得撒腿就跑。然后再让学生看看这幅生动形象的画面,进行想象后再作朗读,效果很好。

2、配乐朗读。

**,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神悟,教师要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选择与之朗读基调相宜的**进行配乐朗读,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指导朗读《月光曲》时,边读课文,边**《月光曲》,**一起就使人置身与当时的情境中,学生的情感随着课文内容与**节奏互动,如同沉浸在一种如诗如画的境界中,个个读得兴趣盎然,声中融景,景随声出,这样,不但提高了朗读水平,诱发了灵感,而且陶冶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借助音像资料朗读。

一位老师执教《我的战友邱少云》第8段,在设疑感染后,再**电影片断“烈火中的邱少云”,随着电影画面的呈现,教师动情地说:“同学们,这就是被烈火烧身的少云!这就是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的少云!

面对这样一惊天动地、泣鬼神的英雄,你有什么话想说吗?”“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是一种什么精神在鼓舞着他?

让我们一起,怀着对英雄的无限深情、无限崇敬,齐读这一段课文。通过场景渲染,学生朗读感情自然流露,水到渠成。

五、注重朗读评价。

评价有两个功能:一是激励功能,二是导向功能。所以评价要有激励性、针对性、指导性。是学生找出自己与训练目标的差距信息的过程,更是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过程。

1、赏识评价,让学生敢读。

有些课文篇幅较长,一些孩子认字慢,再加上农村孩子不喜欢朗读,课上没时间读,课下不能自主朗读,所以读起文章来磕磕巴巴,多字少字,甚至部分孩子惧怕朗读,连最起码的单独起立面对大家大声朗读的勇气都没有。从这些孩子的发展出发,我们教师需要用发展与欣赏的眼光来肯定与激励学生,适时、适当的激励有利于树立孩子们的朗读自信。一位上公开课的老师,上的是其他班级的学生,不巧点中了一名胆小又基础不好的学生,喊到他朗读时,他畏畏缩缩地读着,不是念错字就是加字、丢字。

这时老师不急不躁,不断提醒鼓励,短短的一句话让这位学生反复读了四次,直到不出差错地读完为止。其他孩子都认为他读得很糟,可老师却说:“你们没有发现嘛,这位小朋友不怕困难,反复了四次,坚持自己读正确,多认真的孩子!

这一点值得我们大家学习!”老师巧妙地换个角度变贬为褒,一是委婉地提醒学生读错了一定要自己认真读正确,同时对孩子又是一种鼓励。结果被夸的学生参与热情陡增,举起的小手一度高过前面学生的头顶。

2、诱导评价,让学生爱读。

小学生由于朗读得少,语感、朗读节奏感都需要培养,孩子在朗读**现漏字、加字的现象也是难免的。这时,教师可以指名让其他学生再读,可以这么说:“谁能一字不差的读下来?

”这时,原来读的这个孩子就会知道自己读错字了。可有时孩子们的朗读错误百出,或是对朗读材料明显处理不当,教师如果也一味地夸“棒!”“好!

”就是不负责任;若是见孩子的表现与自己的要求相差甚远,教师干脆用“谁再来”的方法另请高明,频繁地换学生,直至找到高手,才啧啧称赞,这也是不可取的。好的老师应当善于巧妙、机智地诱导评价学生,做到引而不发。一位上示范课的老师上《桂林山水》,要求学生用读来表现漓江水的美。

第一个学生读得不够好,她说:“你读得很响亮,可老师还没欣赏到漓江水的静、清、绿呢!”第二个学生有进步了,她评道:

“呀,这下,我看到漓江的水了!它是那么的静、清、绿,好美啊。”多聪明的老师!

特意把最能表现漓江水的语句依着学生的样子重复朗读一次,像是模仿又像是示范,实际在强化朗读要领。在这种形象、生动的语言诱导下,每个学生都能心领意会,读得趣味盎然。再如:

读《索溪峪的野》一文中读写山具有惊险美的句子时,我这样评价“你能把这里的山读得再惊险些吗?”学生听了,马上意识到自己读得感情不到位,应该更进一步读出山的惊险。然后,我让一组学生进行比赛,挑战朗读,直到把感情读得淋漓尽致。

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要我们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是不难实现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作者 何和。散文百家 下旬刊 2018年第12期。摘要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找到适合的教学方法,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还要使学生感到情景交融,身临其境,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朗读能力 培养。在小学语文教...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作者 杨明。速读 中旬 2018年第10期。摘要 语言能力是一切学习基础的基础,而朗读能力则是小学生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古至今,我国校园一直回荡着朗朗书声。朗读始终是我国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是培养学生识字 思考 言语的重要方式,也是传承汉字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途径。因此,我们要思考如何在小...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作者 贺昌艳。学习周报 教与学 2019年第04期。摘要 小学语文课程作为一门语言类的科目,对于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能够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理解文章的能力,对学生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然而,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对于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