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

发布 2022-02-25 23:02:28 阅读 8296

名词解释:

1、管理(4):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两重性(8):必要性是指管理是生产过程固有的属性,是有效地组织劳动所必需的;

目的性,是指管理直接或间接地同生产资料所有制有关,反映生产资料占有者组织劳动的目的。

3、系统(18):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其本身又是它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从管理的角度,系统有两个含义:

一是指系统是一个实体;一个是指系统是一种方法或手段。

4、管理学(11):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5、管理理论丛林各流派(49-54):

管理过程学派(49):又叫管理职能学派、经营管理学派。当代管理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主要致力于研究和说明“管理人员做些什么和如何做好这些工作”,侧重说明管理工作实务。

开山鼻祖是法约尔,当代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哈罗德·孔茨。管理过程流派吸收其他管理学家的思想和主张,不断丰富各项管理职能的内容,具有广泛的影响。

社会合作学派(50):社会合作系统学派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各类组织。它的特点是将组织看作是一种社会系统,是一种人的相互关系的协作体系,它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部分,受到社会环境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美国的切斯特·巴纳德是这一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著作《经理的职能》对该学派有很大的影响。该学派认为,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就是一个社会系统,它是人们在意见、力量、愿望以及思想等方面的一种合作关系。管理人员的作用就是要围绕着物质的(材料与机器)、生物的(作为一个呼吸空气和需要空间的抽象存在的人)和社会的(群体的相互作用、态度和信息)因素去适应总的合作系统。

经验或案例学派(50):经验或案例学派主张通过分析经验(通常是一些案例)来研究管理问题。最早提出这一见解的是美国的德鲁克、戴尔、纽曼、斯隆等人。

他们认为应该从企业管理的实际出发,以大企业的管理经验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各种各样成功和失败的案例研究,就可以了解怎样管理。

人际关系行为学派(51):20世纪20年代开始,是人际关系行为科学学派的兴起时期。这个学派的依据是,既然管理就是让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去把事情办好,因此,就必须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中心来研究管理问题。

这个学派的学者大多数都受过心理学方面的训练,他们注重个人,注重人的行为的动因,把行为的动因看成为一种社会心理学现象。该学派的主要理论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布莱克和穆顿的“管理方格理论”等。

群体行为学派(51):这个学派同人际关系行为学派密切相关,以致常常被混同。但它关心的主要是一定群体中的人的行为,而不是一般的人际关系和个人行为;它以社会学、人类文化学、社会心理学为基础,而不是以个人心理学为基础。

这个学派着重研究各种群体的行为方式,从小群体的文化和行为方式到大群体的行为特点,均在研究之列。这个学派的最早代表人物和研究活动就是梅奥和霍桑试验。20世纪50年代,美国管理学家克里斯·阿吉里斯提出所谓“不成熟-成熟交替循环的模式”。

社会技术系统学派(52):社会技术系统学派是在社会系统学派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形成的,其创始人是特里司特及其在英国塔维斯托克研究所中的同事。他们通过对英国煤矿中长壁采煤法生产问题的研究,发现单只分析企业中的社会方面是不够的,还必须注意其技术方面。

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的大部分著作都集中于研究科学技术对个人、对群体行为方式,以及对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等的影响,因此,特别注重于工业工程、人一机工程等方面问题的研究。该学派认为,组织既是一个社会系统,又是一个技术系统,并非常强调技术系统的重要性,认为技术系统是组织同环境进行联系的中介。

决策理论学派(52):决策理论学派是以社会系统论为基础,吸收了行为科学、系统论的观点,运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统筹学的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管理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曾获2024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赫伯特·西蒙,代表作是《管理决策新科学》。

该学派基本观点是,由于决策时管理人员的主要任务,因而应该集中研究决策问题,而管理又是以决策为特征的,所以应该围绕决策这个核心来形成管理理论。

沟通(信息)中心学派(53):该学派同决策理论学派关系密切,它主张把管理人员看成一个信息中心,并围绕这一概念来形成管理理论。该学派认为管理人员的作用就是接收、贮存、传播信息,因此强调计算机技术在管理活动和决策中的应用,强调计算机科学同管理思想和行为的结合。

其代表人物有李维特、纽曼、香农、韦弗。

数学(“管理科学”)学派(53):也称计量管理学派、数量学派,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为解决军事需要产生了“运筹学”,发展了新的数学分析和计算技术,这些成果应用于管理工作就产生了“管理科学理论”。其基本特征是以系统的观点,运用数学、统计学的方法和计算机技术,为现代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解决各项生产、经营问题。

基于其基本特征,大多数管理学家认为管理科学只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而不是一种管理学派,它仅适用于解决特定的管理问题。

权变理论学派(54):该学派是在经验主义学说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他们认为,在企业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该学派是从系统观点来考察问题的,它的理论核心就是通过组织的各子系统内部和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组织和它所处的环境之间的联系,来确定各种变数的关系类型和结构类型。

它强调在管理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部条件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具体条件寻求不同的最合适的管理模式、方案或方法。其代表人物有卢桑斯、菲德勒、豪斯等人。

6、战略管理(57):是组织制定和实施战略的活动过程,其核心问题是确保组织的自身条件与外部环境相适应,求得组织长期稳定的发展。

7、全面质量管理(59):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8、一般环境(73):亦称宏观环境或社会大环境,主要指可能影响组织的广泛的经济环境、政治和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科技环境和全球化环境等。

9、具体环境(77):往往称为产业环境或行业环境,指那些对管理者的决策和行动产生直接影响并与实现组织目标直接相关的要素,主要包括顾客、**商、竞争者以及其他一些具体环境因素。

10、社会责任(81):是指组织在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秩序、保护增加社会福利等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

11、管理道德(82):组织的管理者做出决策或采取行动所依据的准则。

12、计划工作(87):即制定计划,就是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需要和主观可能,通过科学的**,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要达到的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13、计划工作的原理(96-99):

①限定因素原理(96):是指在计划工作中,越能了解和找到对达到目标起限制性和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就越能准确、客观的选择可行性方案。

②许诺原理(97):是指任何一项计划都是对完成某项工作所做出的许诺,许诺越大,所需的时间越长,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就越小。

③灵活性原理(98):是指计划工作中体现的灵活性越大,则由于未来意外事件引起的损失就越小。

改变航道原理(99):是指计划工作为将来承诺的越多,管理者定期检查现状和预期前景,以及为实现目标而重新制订计划就越重要。

14、目标):是根据组织的使命而提出的组织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预期成果。

15、目标管理(106):是让组织的管理人员和员工亲自参加目标的制定,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目标的一种管理制度或方法。

16、企业核心能力(115):是指竞争对手无法迅速模仿的能力,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

使命(116):是社会对该组织的基本要求,各种有组织的集体活动都应当有一个使命。

17、战略(117):是为了回答使命和目标而对发展方向、行动方针以及资源配置等提出的总体规划。

18、政策(117):是组织在决策或处理问题时用来指导和沟通思想与行动的方针和明文规定。

规则(119):是针对具体场合和具体情况允许或不允许采取特定行动的规定。

19、霍桑试验(44):1924—2024年,美国国家委员会和西方电气公司合作,由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梅奥主持在芝加哥附近的霍桑工厂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包括工厂照明、继电器装配室、大规模的访问与普查、**线圈装配工试验四个阶段,得出了诸如职工是社会人,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意度以及存在霍桑效应等一系列结论,并由此创建了人际关系学说。

20、制定战略(112):战略制定是指确定企业任务,认定企业的外部机会与威胁,认定企业内部优势与弱点,建立长期目标,制定供选择战略,以及选择特定的实施战略,是战略计划的形成过程。战略制定是企业基础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核心是正确地提出和回答问题。

21、战略分析(112):即通过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分析组织的内外环境,包括组织诊断和环境分析两个部分。

22、计划工作的前提条件(124):是指计划在实施工程中预期的内外部环境。它包括经济的、技术的、社会的、政治的、和文化道德等外界环境因素,企业的现有生产技术条件等内部因素。

23、**(125):指对未来环境所做出的估计。

24、决策(128):是决策者经过各种考虑和比较之后,对应当做怎么和应当怎么做所作的决定。

25、程序化决策:程序化决策是指决策可以程序化到呈现出重复和例行的状态,可以制定出一套处理这些决策的固定程序。

26、非程序化决策(132-134):非程序化决策表现为决策的新颖、无结构,具有不寻常影响,处理这类问题没有固定方法。

27、主观决策法(141):指用心理学、社会学的成就,直接利用专家的知识和经验,根据已掌握的情况和资料,提出决策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方法,并做出评价和选择。

28、计量决策法(141-144):是建立在数学工具基础上的决策方法,它把决策的变量与变量、变量与目标用数学式表示出来,然后根据决策条件,通过计算求得答案。

29、组织工作(151):就是设计和维持一种有助于有效的集体活动的组织结构的活动工程。

管理学管理学原理复习

管理科学是一门运用多学科,多领域的理论 方法 技术和知识的综合 叉学科,是一门现代运用科学,其目的是研究人类在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管理学复习资料。管理科学是一门运用多学科,多领域的理论 方法 技术和知识的综合 叉学科,是一门现代运用科学,其目的是研究人类在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管理学复习资料。管理科学...

管理学原理

名词解释。管理突破 指通过解决组织的慢性问题,增强组织素质的有组织的活动过程。全面质量管理 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人才生命周期 人才的生命周期大致可以划分为引入阶段 成长阶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主管人员培训应根...

管理学原理

1.管理或者管理活动的存在,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两个人以上的集体活动和一致认可的目标。2.系统特性中有效的管理总能带来 1 1 2 的效果 指的是系统的整体性。3.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4.外部环境因素复杂多变,不确定性高的企业环境状态属于复杂动态 5.在计划工作的程序中,估量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