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一.古代漢語的性質。
1)什麼是古代漢語? 清代學者陳澧:“聲不能傳於異地,留于異時,於是乎書之為文字。文字者,所以為意與聲之跡也。” 東塾讀**》卷十一)
我們這裏所說的古代漢語,有其特定的範圍,它應當以文字的出現(約公元前十四世紀)作為上限,至“五四”運動為止,古代漢族人民的書面語言。
漢語發展史分期:
1、公元三世紀以前(五胡亂華以前)為上古期。 (三、四世紀為過渡階段)
2、公元四世紀到十二世紀(南宋前半)為中古期。 (十。
二、十三世紀為過渡階段)
3、公元十三世紀到十九世紀(鴉片戰爭)為近代。
(自2024年鴉片戰爭到2024年“五四”運動為過渡階段)
4、二十世紀(“五四”運動以後)為現代。
王力《漢語史稿》) 古代漢語的書面語言:文言和古白話。
文言≠文言文。
古代汉语——口语、书面语(文言、古白话)
本課所謂的古代漢語是指以先秦語言為基礎的、經漢魏作家加工、由唐宋古文家定型的古代書面語——文言。 古白話:在北方話口語基礎上加工形成。
因為古白話較淺顯,與現代漢語差別較小,能夠閱讀文言,一般也就能閱讀古白話。所以,儘管古白話也是古代漢語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本課不去專門討論它。
二、學習古代漢语的目的: 提高文言閱讀和運用能力。
涉江》:“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
原課本注:“佩著長長的寶劍,戴著高高的帽子。鋏,劍柄,這裏指劍。陸離,長劍擺動的樣子。冠,戴。切雲,帽子名。崔嵬,高聳的樣子。”
離騷》:“高餘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王維《觀獵》:“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
把“還”釋為“旋”,在上古有先例:
子之還兮。 《詩經·齊風·還》 尋常之溝,巨魚無所還其體。 《莊子·庚桑楚》
扁鵲望桓侯而還走。 《韓非子·喻老》
三、本課內容: 文選、通論、古代漢語常用詞
四、古代漢語學習方法: (一)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二)注意語言現象的綜合比較。 (三)注意古今對比,防止以今律古。
文选:《鄭伯克段于鄢》
春秋》春秋》“三傳”: 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 左丘明。
春秋公羊傳》,簡稱《公羊傳》。 公羊高。
春秋谷梁傳》,簡稱《谷梁傳》。 谷梁赤。
制,巌邑也:判斷句。
虢叔死焉:焉:兼詞,兼有指示代詞和語氣詞的作用。可譯為“於此”、“於之”等。
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三句話換了三個主語,且都省略不說。 請京,主語是姜氏。
使居之,主語是鄭莊公。 謂之……,邏輯主語是社會的人們,但通常不說。“謂之”式是《左傳》中常見的句式,指社會上人們這麼稱說、這麼認為。
唐孔穎達對這句話的注釋是:“以寵祿過度,時呼為大叔。”
今京不度:度,名詞,法度,制度。不度,不合法度。度,名詞用作動詞。副詞一般不修飾名詞,副詞後面的名詞常常活用作動詞。
姜氏何厭之有:何……之有,是一個賓語前置的固定格式。“之”是代詞,複指動詞“有”前置的賓語“何……”也有研究者把“之”看作是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
不如早為之所: 為之所,雙賓語結構。為,在古代漢語裏是個含義十分豐富的動詞,在這裏是“安排”的意思。之,指共叔段,作“為”的間接賓語。所,處所,“為”的直接賓語。
多行不義,必自斃:義:指道德、行為或道理合理、適宜。不義:指不合理、不適宜的事情。斃:倒下去。
偃僵僕斃跌】“偃”、“僵”是向後倒,“僕”是向前倒。“斃”是倒下去(包括“偃”、“僵”和“僕”),跌”是失足跌倒。
君將若之何:若之何:是一個表示處置的凝固結構,意思是:對它怎麼辦(處置)。
無生民心:無,通“毋”,不要。生民心,“生”是動詞的使動用法,“生民心”就是使民生心,就是使人民(由於有兩個君主)而產生二心。
無庸,將自及: “無庸”:“庸”通“用”,“庸”的這種通用,一般出現在否定式裏,如“不庸”、“勿庸”等。
及:趕上。在《左傳》裏這個動詞的賓語常省略不說,而“及”的對象一般指不好的,如“禍”、“難”等。
如《左傳·桓公十八年》:“周公弗從,故及。”杜預注 :
“及於難也。”因此這裏的“自及”意為自己趕上(災禍),即自取滅亡。
可矣:“矣”是一個表示動態的語氣詞。它意味著事物的變化和發展。在一般情況下,“矣”總是把事物發展的現階段作為新的情況告訴別人。“可矣”說明以前還不行,現在行了。
襲侵伐】《左傳·莊公二十九年》:“凡師有鐘鼓曰伐,無曰侵,輕曰襲。”
“伐”是正式的戰爭,所以有鐘鼓,而且進攻的國家總要找一些“聲討”的理由。“侵”就不需要任何理由,只是“不宣而戰”。 襲”比“侵” 更富於秘密性質,只是偷偷地進攻。
封人 : 封:本义为培土植树。
古人封土植树的目的是为了划分田界和疆域,所以封字有“疆界”义。 封人:管理疆界的官。
古代的官吏名稱有的前用一個字表示工作的性質,後邊再加一個“人”字,如:鼓人、庖人、牛人、倉人、縫人、染人、酒人等。
羹湯】“羹”,在上古是指用肉或菜等做成的帶汁的食物,和“菜湯”不同。“湯”,在唐以前一般只指熱水,後來才指菜湯 。
互文 : 是古代的一種修辭方式,它有兩個意思:一是指上下兩句各舉一端,其文意要兩句互相補充才算完整。一是指在兩句話相對應的位置中使用同義詞,以避免行文雷同單調。
這裏的情況屬於第一種,“出”“入”二字應互相補足文意,即二人在出洞、入洞時都在吟賦,不可強分先後。所以服虔注云:“入言公,出言姜,明俱出入,互相見。”是其證。
漢樂府《戰城南》:“戰城南,死郭北。” 諸葛亮《出師表》: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范仲淹《岳陽樓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王昌齡《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 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馬客在船”
文选:《齊桓公伐楚》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之:結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使之成為一個名。
詞性結構,在這裏充當動詞“虞”的賓語。
征徵】“征”在本課有兩個意思,1、征伐、討伐。如“五侯九伯,女實征之”。2、行,指巡行。
如“昭王南征而不復”。“徵”在本課的意思是“問,責問”。如“寡人是徵”。
現在“徵”簡化為“征”,但在古代,“征”和“徵”是兩個字,意義各不相同。
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 兩個“之”,都是結構助詞。第一個“之”:
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貢之不入”成為一個名詞性結構,充當判斷句主語。第二個“之”:用在定語“寡君”和中心語“罪”之間,表領屬關係。
寡君:臣子對別國人謙稱自己的國君。“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是個判斷句。
共:通“供”。共給(jǐ):供給(jǐ),供應。在古代漢語中“給”字不表示“給予”,只表示“供給” 。給予”的意思用“與”、“予”表示。
齊侯陳諸侯之師,與屈完乘而觀之: 而:連詞,連接狀語和謂語動詞,在意思上往往是一種順接,前後語義相承,但不是並列的,也沒有轉折的意思。
這種“而”字,在現代漢語裏沒有和它相當的虛詞,譯法比較靈活。
豈不穀是為: 不穀:不善,諸侯謙稱自己。
穀:善,好。《詩經·陳風·東門之枌》:
“穀旦於差”(選好了好時光。穀旦:美好的早晨。
於:動詞詞頭。差:
選擇。)
為:wèi,介詞。是:代詞,複指“為”前置的賓語“不穀”。
先君之好是繼: 好:hào,友好關係。“破讀”(亦稱“讀破”),就是用改變詞的讀音以區別不同的意義或詞性的一種方法,以變換詞的聲調的情況為最多。
繼:繼承。是:代詞,複指動詞“繼”前置的賓語“先君之好”。
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 君:對對方的尊稱。
惠:敬辭,凡對方的行為有涉於自己的都可以在動詞前加“惠”,實意是:您這樣做對我是一種恩惠。
作為敬辭,意思虛化了,是表尊敬的意思。再如: “惠顧”“惠存”“惠啟”等。
敝邑:謙稱自己的國家。敝:
壞,破舊。社:土神。
稷:穀神。
辱收寡君: 辱:謙辭,實意是說您對我這麼做,使您蒙受了恥辱。作為謙辭,就是表示承蒙的意思,如“辱承指教”、“辱蒙允諾”等。
何城不克:何……不……:是以反問與否定相結合的形式來表示周遍性的肯定,可譯為“什麼……不……呢?”,其正面意思是“什麼……都……”較正面肯定的語氣更重一些。
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方城:山名,在句中是介詞“以”的前置賓語。
以:介詞,拿。下句“漢水”的用法同此。
為:作為。城:
城牆。池:護城河。
雖眾,無所用之: 在古代漢語裏,我們常常見到“有所……”無所……”的說法,這裏的“所”,是一個特別的指示代詞,它與後面的部分組成“所”字結構,充當動詞“有”或“無”的賓語。具體到這裏來說就是:
沒有……的地方。
有所”的例子,《禮記·禮運》:“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第二章文字。
文字是記錄語言的一套書寫符號。 古代漢語通過漢字的幫助而存在。
學習瞭解漢字的性質和特點是《古代漢語》課的一個重要內容。
當今世界的文字,大體可分為兩類:表音性的和表意性的。前者以語詞的聲音要素為直接記錄物件;後者以語詞的意義要素為直接記錄物件,漢字屬於後者。
漢字的字形和意義有密切關係,學習古代漢語,有必要瞭解漢字的形體構造知識。
漢字的結構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
如:立早章,是講“章”的結構,這是“章”的書寫結構。
北京大學漢字資訊處理技術研究室提出的《中型鍵盤設計方案》將漢字結構分為四種類型:縱列結構、橫列結構、包圍結構、穿插結構。“章”列在縱列結構。
我們講漢字的結構是指漢字的造字結構。
如:“章”,《說文解字》:“樂竟為一章,從音從十。
十,數之終也。”從“章”的造字結構可知,“章”的本義是指音樂告一段落。從音,指與音樂有關,從十,“十”就是結束的意思。
我們數數,數到十就結束了,再從一數起。從音從十,正是音樂告一段落的意思。引申可指詩歌、文章的一段。
古代汉语复习
二 句子翻译 1.公曰 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2.祭仲曰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 大都不过叁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3.公入而赋 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 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4.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
古代汉语复习
1.假借 古时候,语言中的某个 词 本来没有替它造字,就依照它的声音 假借 一个 同音字 来寄托这个 词 的意义。许慎说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难 原是鸟名,借为 艰难 之难。2.通假 就是 通用 借代 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
古代汉语复习
一 汉语字典辞书编排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1.按音序排列。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3.按编码排列。说文解字 东汉许慎,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它收字9353个,有重文1163个。二 古代汉字的构造。古文字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今文字 隶书 行书 楷书 草书 隶书,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六书 象形 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