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二)
第八节古代汉语被动意义的表达方式
1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施事者,如我读书。
2被动句:主事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接受者,即受事者,如杯子打破了。
3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a语义上表被动的句子:如“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b有句法标志的被动句:
(1)“于”字句。
a“及物动词+于+施事者”如: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省略“于”字,“动+施事者”如:大树不夭斤斧,物无害者。
c“于”字句经常用于主动与被动对比的复句里。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d“乎”(介词)的语法功能与介词“于”同。
(2)“为”字句。a“为+施事者+及物动词”,如:(吾子)今为赤帝子斩之。b“为+及物动
词”,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见”字句。a“见+及物动词”如:人皆以见侮为辱。
b“见+及物动词+于+施事者”,如: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c南北朝后,“见+动词(主动句)”表示“对我怎样”,如“慈父见背”(慈父背弃我)。
(不是被动句)(4)“为……所……”句。a“为+施事+所+及物动词”。如:
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b“为+所+及物动词”,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东汉后,“为……之所……”为……所见”在汉魏六朝常见,唐后消亡。
(4)“为……所”句。
a“为+施事+所+及物动词”,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b“为+所+及物动词”,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东汉后,“为……之所……”为……所见”在汉魏六朝常见,唐后消亡。
(5)“被字句”。
a“被+施事者+及物动词”如:臣被尚书召问。
b先秦“被”是及物动词,意为“复盖、遭受、蒙受”,如:光被四表。
c汉代后,至今,“被+及物动词”。如:杯子被打破了。
第九节古代汉语句子成分的位置和省略
1宾语前置:古代汉语的宾语在某些特定的语法条件下要置于动词之前,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宾语前
置。 2宾语前置的种类: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a作动词的宾语前置。如:吾谁欺,欺天乎?
b在介宾结构中,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如: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需要注意的是:
a个别用“为”字的句子,疑问代词作宾语不前置,如“子为谁?”
b“如何”是“如之何”的紧缩,意思是“对之怎么样”,“何”不是真正的宾语,不受疑问代词作
宾语前置规律的制约。
c“何如”语义同“如何”,译为“怎么样”,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结构。
d“奈何”“若何”情况同“如何” 一样,何不是真正的宾语,不前置。
(2)否定句中,指示代词或人称代词作宾语前置。如“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臣未之闻也。
”。有两种不能前置的情况:宾语不是代词,而是名词性成分。
如“吾不能早用子。”两个否定词构成双重否定,其中的代词宾语一般不前置。如:
莫弗称之。
(3)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古代汉语叙述句的宾语都可以置于动词之前,但有一个必要的条件,宾语必须用代词复指,常用于复指宾语的代词有“之”和“是”。如:
“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侨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
另外,有两种情况:a“惟(唯)+宾语+是(之)+动词”,这种格式使宾语表达的事物得到进一步的强调,如“惟余马首是瞻。”意思是“惟瞻余马首”。
这类前置宾语也可以由代词充任,用以复指宾语的代词只用“之”。如“其斯之谓与?”b“此(是)之谓……”是一种固定格式,意思是“叫这作…”或“是说这个吧”。
代词“是”作宾语有时不需要复指就可以置于动词之前。如“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3、谓语前置:古代汉语的一些句子,谓语在主语之前,称之为谓语前置。有两种句子里谓语前置的现象比较多见。
(1)表示疑问的句子。如:何哉,尔所谓达者?
(2)表示感叹的句子。如:贤哉,回也!
4、动量成分的位置:古代汉语一般只用单个数词表示动作行为的量,数词可以处在两种语法位置上。(1)在动词前作状语。
如“三战三北”。(2)在动词性成分后加上代词“者”,后面再加上数词,让数词作谓语,表示动作行为的量。如“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三。
”5、主语的省略:(1)承上省略:在复句中第一分句出现了主语,如果后几个分句的主语与第一分句相同,那么后几个分句的主语就可以省略。
如: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
”(2)蒙下省略:前几个分句的主语蒙最后一分句的主语而省。如: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6、宾语的省略:这在古代汉语里是常见的。有:
(1)宾语表达的事物在前文已经谈到,宾语就可以省略。如: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2)介词的宾语也可以省略。如:(项伯)欲呼张良与()俱去。
第十节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1、词类的活用: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作词类活用。如“从左右,皆肘之”。
句中的“肘”是名词,在此临时用作动词,意为“用肘撞”。
2、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3、动词的活用:(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如果带上宾语时,一般是用作使动,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
如:“庄公寤生,惊姜氏。”“惊”意为“使……惊”。
(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这种情况较为少见。及物动词本来就可带宾语,在形式上和用作使动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
如“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的“从”只能是“使……跟从”。
4、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如果形容词在叙述句里充当谓语,就是活用为动词。如:
“益烈山泽而焚之。”“烈”形容大火,这里是“放大火烧”。(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是指使它所带的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洁”“美”“饱”原是形容词,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清洁”“使……华美”“使……饱”。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如: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句中的“甘”“美”“安”“乐”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香甜”“认为……华美”“认为……安逸”“认为……快乐”。
5、名词的活用:(1)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如:
“范增数目项王”中“目”是“用目光示意”的意思。(2&nbs p;)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者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
如:“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腊”原义为“干肉”,动词。
在此句中用作使动用法“使(之)成为干肉”。(3)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如“友风而子雨”意为“把风当作朋友,把雨当作儿子”。(4)名词用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相当普遍,本不属于活用范畴,只是为了叙述方便,在此介绍。
6、名词作状语的类型:(1)表示处所。如“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
”“道”意为“在道路上”作“苦”的状语。又如“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廷”意为“在朝廷”。
(2)表示行为的工具或依据。如“失期,法皆斩”,“法”意为“依照法律”。(3)表示对人的态度。
如“秦军降诸侯,诸侯多奴虏使之。”“奴虏”译为“象对奴虏一样”。(4)表示比喻。
如“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句中,“蛇”译为“象蛇一样”。再如“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句中“云”“响”“景”是名词作状语。
分别译为“象云一样(聚集)”“象回声一样(应和)”“象影子一样(跟从)”。
7、古代汉语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识别:
(1)名+名。a名动+名→动宾,如“王天下”。b名+名动→主谓。如“陈胜王”。c名动+(于)+名→述补。如“王关中”,应看成是“王于关中”。
(2)形动+名→动宾。如“素善留侯张良”。
(3)名、形动+之、我→动宾。如“妻之”“安我”。
(4)助动词、“所”、副词+名、形动→合成谓语、“所”字结构、状中结构。如“非能水”“所耕”“不雨”。
(5)名动+介词结构→述补。如“风乎舞雩”。
(6)名动+而+动→动词性联合结构,如“衣冠而见之”。
8、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识别:(1)名、形、动词都可以用作使动;而只有名、形可以有意动用法,动词无意动。(2)使动是使宾语“做什么、怎么样”,是客观的结果。
意动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把宾语“当作什么”,是主观的看法、意念。如:“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和“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两句很相似,但从上下文意的分析中可知前句是客观行为,是使动,后句是主**法,是意动。
9、名词作状语的识别:名主+名状+动。
古代汉语复习
二 句子翻译 1.公曰 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2.祭仲曰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 大都不过叁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3.公入而赋 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 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4.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
古代汉语复习
1.假借 古时候,语言中的某个 词 本来没有替它造字,就依照它的声音 假借 一个 同音字 来寄托这个 词 的意义。许慎说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难 原是鸟名,借为 艰难 之难。2.通假 就是 通用 借代 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
古代汉语复习
一 汉语字典辞书编排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1.按音序排列。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3.按编码排列。说文解字 东汉许慎,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它收字9353个,有重文1163个。二 古代汉字的构造。古文字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今文字 隶书 行书 楷书 草书 隶书,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六书 象形 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