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复习

发布 2022-01-12 12:40:28 阅读 6386

语法和音韵学为重。

实词活用:是指一类词临时充当另外一类词的功能。(书中指:甲类词临时具有乙类词的语法功能)与词的兼类(指某些词同时兼属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类,是一种常规性的语法)有较大差异。

词类活用辨定标准:而字结构,者字结构,所字结构,名词名词连用,动词动词连用,形容词连用。(一共6-7种)

词类活用也包括名词活用成状语等。

p181-182作业题。

代词。根据指代对象不同,可分为三称代词:第。

一、二、三人称代词。

人称代词古今变化非常显着,古代汉语中绝大部分代词都没有延续到现代汉语中,古代汉语代词用法与现代汉语代词有所不同。比如有些代词只做定语、有些代词只做主语、有些代词通常做宾语,与现代汉语代词有较大区分。

指示代词也与现代代词有差别,根据指代的对象分为近指和远指。还有泛指和特指,虚指和无指。

疑问代词:差异更大。古代汉语的疑问代词可分为问人的(谁和孰)、问物的(何、胡、曷、奚)、问处所(安、恶、焉)的三类。

重点掌握:特殊的代词,辅助性的代词,不定代词。

辅助性代词:者和所,构成者字结构(结构助词“者”放在动词和形容词(或动词性和形容词性短语)之后,使整个结构具有名词性,表示“……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多作主语或宾语,有时也作定语。)和所字结构(“所”通常用在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前面,组成一个名词性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处所)。

指代的是动作行为的对象,多作主语或宾语。)。书中见p192

不定代词,常见的有肯定性的或和否定性的莫,在句中只做主语。

副词可实可虚(有的词可单独充当语法成分,有的词不能单独充当语法成分)的词类。

不”和“弗”的区分:

不、弗”表示一般的否定。“不”的用法古今基本一致,它与谓语动词(形容词)在搭配上不受限制。“不”和“弗”的区分是“弗”在先秦文献中,通常只否定及物动词,且被否定的及物动词一般不再带宾语。

“不”也否定动词,但它通常是带宾语的。

表示祈使否定的副词通常有“毋”“勿”和“莫”

指代性副词“相”“见”(词性:指代性副词)

介词连词助词通常都是实词虚化过来的。除了假借以外,汉语中的介词连词助词都是虚化过来的。

古代汉语介词的语序和现代汉语差异:古代汉语的介词一般是介宾结构,放在动词的后边,充当补语;现代汉语介宾结构放在动词之前,做状语。

于的用法:第一种用法是表示处所、时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到”、“从”等。

1)师进,次于陉。(左传齐桓公伐楚)

第二种用法是引进、介绍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向”、“给”、“对”(对于)等。如:

1) 赵氏求救于齐。(战国策赵策)

第三种用法是表示比较,引进比较的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比”。如:

1)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学劝学)

第四种用法是表示被动。这种用法在“古代汉语的被动句”一节中讨论,从略。

书中6项,教案4项俱可)

连词而的用法:第一,用在联合结构里,连接形容词(含形容词性短语),动词(含动词性短语),表示两种性质或行为的联系。“而”字还可以连接状中结构,连接表示假设。

而连接两个主谓结构,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例如:

4)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从上下文看,“而”字可以用于顺接,也可以用于逆接。

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8)水浅而舟大也。(《庄子逍遥游》)

前1例顺接,后1例逆接。顺接的而的作用大致相当于现代的而且、就等,逆接的则大致相当于但是、却等。

第二,用在偏正结构里,连接状语和谓语动词。

10)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

第三,用在主谓结构里,连接主语和谓语,在意思上是一种逆接。有时候表示似乎不应有而有的事,有时候含有假设的意思。例如:

13)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

语气词根据在句中的地位,可以分为句首语气词、句中语气词、句末语气词。

句末语气词:、

也:“也”字主要用于判断句,帮助谓语进行判断。此外,它还可用于其它类型的句子,它所表达的语气也相应地产生一些变化。

在复句里,“也”常用于最后一个分句的末尾,表示对前面论断的肯定和确认,加强全句的语气。例如:(1)虽杀臣,不能绝也。(《墨子·公输》)

2)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荀子·天伦》)

在因果复句里,“也”字的作用最值得注意,比较:

3)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也。(《韩非子·初见秦》)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

上例是肯定结果,下例是肯定原因。结果和原因看来相反,但都带有肯定和确认的语气,因此可用“也”字煞句。

也”字也可以用于祈使句和疑问句,但是它所表示的主要仍然是肯定判断语气。例如:

5)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6)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史记·鸿门宴》)

7)南冠而絷(zhí)者,谁也?(《左传·成公九年》)

8)不识臣之力也,君之力也?(《韩非子·难二》)

也和矣的区分:都表示判断。“矣”和“也”的区别是:

“也”表静态,“矣”表动态。“也”字的基本作用是把对事物进行的判断告诉别人;“矣”字的基本作用是把事物发展的现阶段作为新情况告诉别人,大致与现代汉语的“了”字相当。例如:

1)鸡既鸣矣。(《诗经·齐风·鸡鸣》)

2)余病矣。(《左传·鞌之战》

例(1)意谓原来没有鸣,现在鸣了。例(2)意谓原来没“病”,现在“病”了。

矣”有时还可以表示将然,即预料将要发生某些情况,把它当作新情况告诉别人。例如:

3)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矣。(《国语·勾践灭吴》)

4)吾属今为之虏矣。(《史记·鸿门宴》)

用“矣”表示将然,在表示假设和条件的复句中表现得最清楚。例如:

5)君能补过,衮不废矣。(《左传·宣公二年》

6)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战国策·燕昭王求士》)

矣”字同样可用于以形容词为谓语的描写句,如此,则使全句语气略带感叹意味。有时把这种带“矣”字的谓语提前,其感叹语气就更加明显。例如:

7)王之蔽甚矣。(《战国策·齐策一》)

8)天下苦秦久矣。(《史记·陈涉起义》)

9)远矣,全德之君子。(《庄子·田子方》)

祈使句也可使用“矣”字。“祈使”和“矣”表示将然的作用仍是息息相通的。例如:

10)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墨子·公输》)

矣”字还可用于疑问句,帮助表示疑问语气。但其主要作用仍是表示某一情况将要如此或已经如此。例如:

11)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12)年几何矣?(《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与“矣”作用相似的语气词还有“已”字。例如: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养生主》)

2)夫神农以前,吾不知矣。(《史记·货殖列传》)

“已”放在句尾,虽然同“矣”都是表示陈述语气,但“已”不是报导新情况,而是偏重限制的语气。

古代汉语语序。

古今语序的差异表现在: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结构的位置。

宾语前置:分为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无标志的宾语前置、“之、是”复指的代词前置(宾语用代词复指前置)

p257-258

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说明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一种句子形式。

形式:基本形式主语+谓语+也;典型形式主语+者+谓语+也;主语+者+谓语;主语+谓语。

古代汉语被动句表示法。

一种是没有标志的被动句(意念被动句):句子中没有任何特殊词语能体现其被动含义,只能从意义上理解出其中的被动含义。如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隐公元年》)

一种是有标志的被动句(被动式)大致上可以分为:

1. 用“于”的被动句式。如:闵王毁于五国,桓公劫于鲁庄(《荀子·王制》)

2. 用“见”活着“见…于…”的被动句式。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3. 用“为”或“为…所…”的被动结构。如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史记·淮阴侯列传》)

4. 用“被”字的被动句式。如:光被四表(《尚书·尧典》)

p276音韵学部分。

传统音韵学分为今音学、古音学和等韵学。

一般以今音学为基础,上推上古音,下推近古音和现代普通话语音系统。

我国现存最早的韵书是隋陆法言的《切韵》

据学者们的研究,《切韵》音系大体上以洛阳为中心,参照古今南北的语音而形成的语音系统。

阴声韵:凡开口无韵尾或以元音[i][ u]为韵尾的韵部叫阴声韵。

阳声韵:凡鼻音[m][ n][ 为韵尾的韵部叫阳声韵。

入声韵:凡塞音[p][ t][ k]为韵尾的韵部叫入声韵。

p291-292一段:说明叶韵这种注音系统的产生是因为上古的语音系统到了中古时期,发生了语音变化,学者们读《诗经》的过程中发现其不再押韵,就根据当时的读音,对这个字加以注释,加以注解。这种注音方式是不科学的。

阴阳对**在一定的条件下,阴阳入声韵这三类韵可以相互流转,即阴阳对转。

转换条件:韵腹必须相同,即主要元音相同,韵尾变为同一发音部位的韵尾或失去韵尾,如果没有韵尾,可以在主要元音后面加上一个韵尾。

三十六个字母:具体见书,代表的是唐末宋初的语音系统(声母系统),与隋代(切韵)三十六个字母不完全一致。

上古声母与中古声母的关系:

古无轻唇音(即上古时期没有非敷奉微这几个声母。)上古只有重唇音(帮滂并明),中古读轻唇音的字,在上古都读重唇。清代钱大昕提出。

古无舌上音,上古只有舌头音(端透定),中古读舌上音的字(知彻澄)在上古读舌头音。清代钱大昕提出。

古音娘日二母归泥说,中古的娘、日二母的字,在上古音中都属于泥母。章太炎提出。

喻三归匣,喻四归定,曾运干提出。

从《广韵》四声到《中原音韵》四声的演变规律:平分阴阳,浊上归去,入派三分。

p323四种平仄格式,《无题》《晚晴》的平仄格式。

粘”就是平粘平,仄连仄。具体的说,就是后联上句的第二个字与前联下句的第二个字的平仄相同。

对”就是同一联中,出句和对句平仄相反。

反切:用两个汉字来表示一个汉字的声韵调,用来拼音的那两个汉字就构成一个切语。

正例就是反切出的读音与普通话声韵调完全一致。

古代汉语复习

二 句子翻译 1.公曰 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2.祭仲曰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 大都不过叁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3.公入而赋 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 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4.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

古代汉语复习

1.假借 古时候,语言中的某个 词 本来没有替它造字,就依照它的声音 假借 一个 同音字 来寄托这个 词 的意义。许慎说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难 原是鸟名,借为 艰难 之难。2.通假 就是 通用 借代 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

古代汉语复习

一 汉语字典辞书编排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1.按音序排列。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3.按编码排列。说文解字 东汉许慎,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它收字9353个,有重文1163个。二 古代汉字的构造。古文字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今文字 隶书 行书 楷书 草书 隶书,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六书 象形 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