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复习

发布 2022-01-12 12:35:28 阅读 1638

词类的活用。

词类的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寓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名次用作状语不是词类活用)。

一。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以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了递系结构的内容。《史记·孙膑》“齐使田忌将而往”(递系结构)“齐威王欲将孙膑”(动词的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语使宾语从事谓语动词所表达的行为和动作,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焉用亡郑以陪邻”《左转·僖公三十年》

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时,后面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之)……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

及物动词本来就带宾语,在形式上和使动用法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用为使动的及物动词一般要破读。“晋侯饮(四声)赵盾酒”《左转·宣公二年》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作使动,它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今媪尊长安君之位”《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3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

做作使动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的“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刘向《新序·节士》

二。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观上认为后面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縠梁传·僖公八年》

三。名词用如动词。

四。名词用作状语作。

普通名词用作状语,所起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还具有比较浓厚的修辞色彩。

1表示方位或处所“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山海经·夸父逐日》

2表示工具或依据“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

3表示对人的态度“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史记·鸿门宴》

4表示比喻“嫂蛇匐行”《战国策·秦策一》

辨别一个名词是用作状语还是用作主语的办法:名词做状语的句子往往这个名词前面还另有主语,如“嫂蛇行”、“老人儿啼”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判断句是根据謂語的性質給句子分類得出的一种句型。从形式上看,判斷句的謂語一般是名詞性成分;从意義上看,判断句是对事物的属性做出判断,表示主語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一、古汉语判断句的特点。

1、不用判断词“是”

由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直接作谓语,靠主语与谓语之间的语义关系进行判断。

荀卿,赵人。(《史记·孟轲荀卿列传》)

现代汉语不用“是”例。

今天星期一老王山东人。

2、句中常出现“者”、“也”

者”是代词,用在主语后面,复指主语,引出谓语,并能舒缓语气;“也”是语气词,用在句尾,表达判断语气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起义》)

吾所欲者,土地也。(《韩非子·五蠹》)

二、古汉语判断句的形式。

1、肯定形式。

无“者”、“也”句(主語+謂語)

荀卿,赵人。(《史记·孟轲荀卿列传》)

夫鲁,齐晋之唇。(《左传·哀公八年》)

有“者”句(主語+者+謂語)

陈轸者,游说之士。(《史记·张仪列传》)

兵者,不祥之器。(《老子》)

有“也”句(主語+謂語+也)

张骞,汉中人也。(《汉书·张骞传》)

王,人君也。(《战国策·齐策四》

有“者”、“也”句(主語+者+謂語+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起义》)

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2、否定形式。

楚虽大,非吾族也。(《左传·成公四年》)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李斯《谏逐客书》

三、古汉语判断句中的“是”

1、古汉语判断句中“是”的性质和作用。

是”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

是社稷之臣也。(《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是吾宝也。(《左传·僖公二年》)

是”与“此”的比较: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墨子·非攻》)

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墨子·非攻》)

2、“是”由指示代词演变为判断词。

代词“是”多指代前文的内容。当指代的内容少时,指代作用降低,判断作用增强,进而演变为判断词。

国平养儒侠,难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是故服事者简其业,而游学者日众。是世之所以乱也。(《韩非子·五蠹》)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

是”在汉代演变为判断词(王力2023年著《汉语史稿》认为西汉末年就有了判断词“是”)。

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

是是苦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帛书彗星图)

四、“为”、“惟”、“乃”、“即”在判断句中性质和作用。

1、为。是普通动词,表达“成为”、“作为”等含义。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劝学》)

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而使归其地。(《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借用来表示判断,相当于现代的“是”,但不是专职的判断词。

余为伯鲦,余而祖也。(《左传·宣公三年》)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论语·微子》)

2、惟(维)

常用在判断句主谓之间,不是判断词,是语气词,作用是引出谓语。多见于先秦。

我马维骐。(《诗经·小雅·皇皇者华》)

尔惟旧人。(《尚书·大诰》)

陈述句用例:

蚩尤惟始作乱。(《尚书·吕刑》)

3、乃。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胜起义》)

陈述句用例: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修饰判断词例:

访之,乃是逸少。(《世说新语》)

4、即。副词,加强肯定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便。

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左传·襄公八年。

陈述句用例:

贱即买。贵即卖。(《盐铁论·本议》)

修饰判断词例。

枯体即是荣体。(范缜《神灭论》)

结论:文言语言中没有与现代汉语中的“是”相同的作用单一。

而又十分典型的判断动词。

五、判断句的活用。

判断句主语与谓语的关系:

主语与谓语所表示的事物相同。

亚父者,范增也。(《鸿门宴》)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劝学》)

主语包含在谓语所表示的事物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起义》)

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孙膑》)

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非判断的内容,就是“判断句的活用”。

1、表达比喻内容。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

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

2、表达因果关系。

良庖岁更刀,割也。(《庄子·养生主》)

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韩非子·五蠹》)

3、表达条件关系。

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

百乘,显使也。(《战国策·齐策四》

古代汉语复习

二 句子翻译 1.公曰 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2.祭仲曰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 大都不过叁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3.公入而赋 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 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4.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

古代汉语复习

1.假借 古时候,语言中的某个 词 本来没有替它造字,就依照它的声音 假借 一个 同音字 来寄托这个 词 的意义。许慎说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难 原是鸟名,借为 艰难 之难。2.通假 就是 通用 借代 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

古代汉语复习

一 汉语字典辞书编排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1.按音序排列。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3.按编码排列。说文解字 东汉许慎,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它收字9353个,有重文1163个。二 古代汉字的构造。古文字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今文字 隶书 行书 楷书 草书 隶书,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六书 象形 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