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古书的注解。
一、今天阅读古书为何要参阅前人旧注?
1、前人去古未远,相对来说比后人更熟悉古人的语言文字和社会生活,所以由他们所作出的注解往往比较切合古书作者的本意,值得采信;
2、传至今日的古书有很多只有前人的注解,而没有今人所作的注译,在此情况下,只有参考相关旧注,以清除阅读过程中所遇到的语言文字障碍;
3、今人给古书所作的注解是否正确,常常需要参看旧注才能作出判断。二、前人旧注称作“传”“注”“疏”“笺”,各有什么意思?前人所作旧注的名称不同,往往意味着方法不同:
传”:有的侧重于阐发书中的微言大义,有的侧重解释书中字句的意思。毛亨《毛诗诂训传》
注”:从解释对象、范围来看,一般是针对古书的正文。郑玄《周礼注》
疏”:不仅要解释古书的正文,而且要解释疏通相关的旧注(注解之注解)。贾公彦《周礼疏》
笺”:在给古书作注释比较注重补充、订正、发明(阐发)前人相关旧注。郑玄《毛诗笺》三、(1)《十三经注疏》中的注疏作者及该书的读法:
周易》:(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汉)伪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诗经》:
(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公羊传》:(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谷梁传》:
(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孝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论语》: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孟子》:(东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2)了解《十三经注疏》的编排、格式有何特点?
1、注疏文字都附列在相关的正文之后。注释的文字为双行小字排列,正文为单行大字排列。注释文字之中用圆圈(○)起间隔作用。
2、传注文字排列在前,义疏之类排列在后。3、疏文一般是先解释正文,后疏通前人的旧注。
4、疏文不论是解释正文,还是疏通旧注,首先要摘录或全部引录,被疏的正文或旧注的字句放在前面作为疏解的标题,然后以圆圈隔开,再在圆圈后面作具体的疏解;如果被疏的文字或旧注较长,一般以“xx至xx”的形式摘录,如果被疏的文字或旧注较短,则采用全部引录的形式。
四、旧注中常见术语的用法和意义p6801、曰为谓之2、谓3、貌之貌4、犹。
5、之言之为言。
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必然是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作注释,也就是所谓“声训”。其基本作用在于揭示被释词的音义**(即语源),说明事物得名的由来,而不在于说明被释词的意义就完全等同于释词的意义。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郑玄注:“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
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朱熹注:“为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肃”和“萧”古代双声,韵母也相近(“萧”字从“肃”得声);“政”和“正”同音,“德”和“得”同音。用声训的办法作注释,由于注释的词和被注释的词意义和声音都相近,因此很便于记忆。声训也是古人寻求同源词的一种方法,但古人声训往往带有主观随意性,牵强附会的地方很多,这是我们应该特别注意的。
6、读为读曰读若读如。
这几个术语都是用来注明音读的。
1)“读为”和“读曰”一般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既注音,又释义:
庄子·逍遥游》:“而御六气之辩。”郭庆藩注:“辩读为变。”《书经·尧典》:“播时百谷。”郑玄注:“时读曰莳。”
辩”本来是辩论的意思,借作变化的“变”,“时”本来是时日的意思,借作移植的“莳”。注释家就在“读为”和“读曰”的后面用本字“变”和“莳”来说明这种假借字,既注了音,又释了义。
2)“读若”和“读如”的主要作用是注音(拟音):
离骚·楚辞》:“又重之以修能。”洪兴祖注:
“故有绝才者谓之能,此读若耐。”《吕氏春秋·重己》:“其为饮食酏醴也,足以适味充虚而已矣。
”高诱注:“酏读如《诗》‘虵虵硕言’之虵。”
3)有时,“读若”和“读如”也可以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礼记·儒行》:“虽危,起居竟信其志。”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信”本是诚信的意思,假借为屈伸之“伸”,意思是伸展不屈。
这几个术语虽然都起注明音读的作用,但注释字和被注释字并非一定完全同音,例如上例中“能”和“耐”,“信”和“伸”,古今都只是音近,“辩”和“变”现代虽然同音,在古代也只是音近。
六、参阅前人旧注应该持正确的态度。
采取分析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可盲从:
1、旧注的作者从自己的立场和思想观点出发,往往歪曲原文的思想内容2、旧注有的取舍无方,有的又固执保守,死守“师法”,以讹传讹3、旧注对词义的训释常常主观武断,牵强附会。
第四节音韵学的几个基本问题。
一、传统音韵学所包含的内容。
研究古代汉语语音的学科,是我国传统语言文字学“小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的分支,细分为三个部门:今音学、古音学和等韵学。
今音学:以《切韵》、《广韵》系韵书为对象,研究中古时期汉语语音系统,把中古语音称为今音,主要是明清时代学者的叫法。被沿用下来,它是相对古音而言。
古音学:研究上古时期汉语语音系统,主要是以《诗经》、《楚辞》等书的用韵为研究对象。等韵学:主要是研究宋元以来的韵图以及等韵学理,这类韵图由于是用“等”的观念来制作。
的,所以一般又称为等韵图。二、语音是发展变化的。
1、古音与今音的差异表现在字音的声、韵、调上。
这种差异,可以通过古诗韵脚字、古代联绵词(双声、叠韵)等的古今读音的不同觉察出来。2、“叶音说”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不懂语音是发展变化的3、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分期。
汉语语音发展尤其阶段性,其发展大体可以分为四个不同的历史时期:①上古音时期。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为代表。
中古音时期。六朝至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广韵》音系为代表。③近古音时期。元明清时代的语音,以《中原音韵》音系为代表。
现代音时期。五四以后(也有种说法是十七世纪以来)的语音,以现在的北京音系为代表。三、学习、研究古音有何作用和意义?1、破假借,求本字。
古代文献中,普遍存在用字通假的现象,此字与彼字能够形成通假关系,必须具备音同或音近的语音关系,而所谓音同或音近又是以古音为标准,这样需要辨别古书中的通假字,求出本字,必须通晓古音。2、辨声律,助鉴赏。
古代的文学作品,特别是韵文作品很注重通过押韵、平仄、双声、叠韵等来营造一种音律的美,因此我们今天只有掌握了古音知识,才可能体会出古代作品所蕴含的音律之美、声律之妙。
3、通训诂,解古义。
我们如果懂得古音,就可以依据古音的线,找出一个词的语源或同源亲族词,这对于我们理解这个词的深层含义,抓住这个词词义最核心、最本质的东西大有好处。四、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1、声:又称“声母”或“声钮”,简称“母”或“钮”。一个音节当中居于前面的辅音音素;零声母现象。
2、字母:在属同一声母的汉字中,取其中一个汉字作为这个声母的代表,这种古代声母的代表字被称为“字母”。
如“爸”、“帮”、“布”、“北”、“边”、“奔”等,古时声母相同,发[p]音,它们声母的代表字为“帮”——帮”母。
如“端”、“都”、“丁”、“当”、“得”等,古时声母相同,发[t]音,“端”母。
3、三十六字母:是表现唐宋时期汉语语音声母系统的三十六个代表字,首先由唐代的僧人守温拟定三十字母,后来由宋人在此基础上增订六个而成,大致反映了唐宋之间的汉语声母系统,每个字母代表一个声母。但用现代普通话读来,其中许多字母都没有区别了。
(p1057表)
4、五音、七音:
古代音韵学家按照三十六字母的发音部位的不同将声母区分为唇音、齿音、舌音、喉音、牙音为“五音”,在此基础上增加半舌音、半齿音合称为为七音。
5、清、浊:从发音方法的角度区分声母时所用的术语。发音时声带颤动的称为浊音,发音时声带不颤动的称为清音。6、韵:7、韵母8、韵部、韵目。
9、阳声韵、阴声韵、入声韵:
阳声韵:以鼻音[m][n]收尾的韵母,普通话中有的没有这种现象,但古音、方言中有,如粤语中的“剑”的国际音标为[kim],“满”的国际音标为[ ]阴声韵:以元音收尾的韵母。打[ta]
入声韵:以塞音[p] [t] [k]收尾的韵母。/b/ /d/ /g/10、呼、等11、声调。
12、平仄:前人对汉语四种声调的分类,即平声为一类,仍然称之为平声;上、去、入为一类,合称仄声。古代的诗歌经常以平声和仄声对比,使平仄相错,形成一种音韵美,特别是格律诗对平仄的要求严格。
13、洪、细。
第七节中古音简说。
一、中古音研究的重要资料依据之一《广韵》
1、《广韵》的产生2、《广韵》的体例3、《广韵》的声、韵系统。
广韵》的声母系统早于三十六字母所代表的声母系统。二者之区别:
《广韵》音系中的唇音不分重唇音和轻唇音,而传统的三十六字母则从重唇音中分化出轻唇音:非、敷、奉、微。
三十六字母中的正齿音:照、穿、床、审、禅,在《广韵》中分为两套:庄、初、崇、生;章、昌、船、书、禅。
传统三十六字母中的喻母(影、喻、晓、匣)是由《广韵》的两个**合流而成:一为以纽,以纽在上表中写作“喻”,一为从《广韵》匣纽中剥离出来的一部分,到三十六字母时才脱离匣纽而与以纽合流。所以两套声母系统中虽都有喻纽,但前后喻纽的实际内容却有不同。
二、从中古音到现代音有哪些重大变化?1、声母的演变情况。
1)全浊声母变成清音而消失。
中古音的全浊声母一共有10个:并、定、澄、从、邪、崇、船、禅、群、匣。它们大约在宋代就开始清化,逐渐都变成了清音,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不复存在。(2)由重唇音分化出清唇音[f]
有人认为,这种分化大约始于唐代,到宋初已经基本完成。
3)见、溪、晓与精、清、心的齐撮字,合流形成现代舌面音□、□这种变化大约始于18世纪。
4)“知、彻、澄、娘”,“章、昌、船、书、禅”,“庄、初、崇、生”三组合流形成现代卷舌音zh、ch、sh2、声调的演变情况(1)平分阴阳。
是说中古音的平声字到现代普通话里分成了阴平和阳平两类。分化是以古声母的清浊为条件的:古代清声母平声字,现在读为阴平,如“天”古为透母平声字,今读阴平。
古代浊声母平声字,现在读为阳平,如“年”古为泥母平声字,今读阳平。(2)浊上变去。
意思是说古代的全浊声母的上声字,变成了现在的去声,其它上声不变。
3)去声不变。
是说古代的去声在今天仍然读为去声。(4)入派四声。
是说古代的入声发展演变,转化为现代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3、韵母的演变情况。
第八节上古音概说。
一、后人研究上古音依据的材料是什么?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以《诗经》为代表的韵文材料2、形声字的谐声系统3、注音、声训材料4、异文和通假材料5、方言材料。
二、上古的声、韵系统。
三、上古声母的特点1、古无轻唇音。
这一规律是十分正确的,可以在古书的异文材料、注音材料以及汉字谐声、现代方言中得到印证。
提出者:钱大昕《十驾斋养心录》。
上古的唇音只有重唇帮滂并明,没有轻唇非敷奉微。后世“非”组(非敷奉微)声母的字在上古时代一律读为“帮”组(帮滂并明)声母的字。2、古无舌上音。
上古无舌上音(知、彻、澄、娘),只有舌头音(端、透、定、泥),后世“知”组声母字在上古一律读为“端”组声母字。3、娘日二纽属泥。
提出者:章太炎《国故论衡》
上古有舌头音“泥”母,分化为后来的舌上音“娘”母和半舌、半齿音“日”母,换言之,中古以后的“娘”母、“日”母在上古都属于“泥”母。4、喻三隶匣,喻四隶定。(隶:属于)
中古后期喻母分为两个:一个是喻三(即出现在三等韵前,与三等韵相拼),又称“于”母;
一个是喻四(即出现四等韵前,与四等韵相拼),又称“以”母。
这个规律的发现者是近人曾运乾。再如形声字:
爰(后世为喻三)——缓(匣) 云(喻三)——魂(匣)怡(喻四)——台(定) 余(喻四)——荼(定)悦(喻四)——兑(定)
上古没有喻。
三、喻四两个声母,后世的喻三在上古时读为“匣”母,喻四在上古读为“定”
母。第九节古书的读音。
一、古书读音的总原则。
二、读破与如字。
如字:一个多音字在特定语言环境中应按照本音来读,按通常意义理解。三、对古书有特殊读音的词语的处理1、部分专名的音读当从古2、假借字一般要读以本字之音。
第十节同源词。
一、什么是同源词?
特点:读音相同或相通,词义相同或相关,在词义发展上出自同一语源(词的音和义的**。如“洱海”的“洱”**于“耳朵”的“耳”。)
由同一语源派生出来的一组词叫做同源派生词,简称同源词。二、同源词的产生(1)(2)(3)
三、同源词判定的标准(1)语音标准:音同或音近(2)词义的标准:相同或相关相同又分为:完全同义的。
微别的相关:15种关系(3)有同一语源。
四、同源词判定的依据。
1)主要是依据古代的训诂材料①互训②同训③声训④通训。
2)古训材料之外的其它材料,如谐声偏旁等。
五、下列字词不属于同源词的范畴(1)没有音义关联的同义词(2)通假字(3)异体字。
第十一节骈体文的构成。
一、什么是骈体文?二、骈体文的语言特点。
第一: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骈体文的对仗]【古代汉语修辞方式】
附:考试重点第一节古书的注解。
十三经注疏》中的注疏作者及该书的读法:
之言之为言:
读为读曰读若读如:
第七节音韵学的几个基本问题三十六字母:
阳声韵、阴声韵、入声韵平仄。
第八节上古音概说上古的声、韵系统上古声母的特点。
第九节古书的读音读破与如字。
如字:一个多音字在特定语言环境中应按照本音来读,按通常意义理解。
考试题型之十三经注疏 :
古代汉语复习
二 句子翻译 1.公曰 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2.祭仲曰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 大都不过叁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3.公入而赋 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 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4.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
古代汉语复习
1.假借 古时候,语言中的某个 词 本来没有替它造字,就依照它的声音 假借 一个 同音字 来寄托这个 词 的意义。许慎说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难 原是鸟名,借为 艰难 之难。2.通假 就是 通用 借代 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
古代汉语复习
一 汉语字典辞书编排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1.按音序排列。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3.按编码排列。说文解字 东汉许慎,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它收字9353个,有重文1163个。二 古代汉字的构造。古文字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今文字 隶书 行书 楷书 草书 隶书,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六书 象形 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