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专题复习

发布 2022-01-12 12:53:28 阅读 1628

《古代汉语专题》复习资料

考试题目类型:简答题、标出韵脚和韵部、解释字的意义、词类活用选择、指出句子类型、翻译古文等。

一、简答题。

1、《说文解字》的作者是谁?它是怎样一部书?

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收录篆文9353个、重文1163个。按照部首排列,共540个部首。

正文分为十四篇,书末的叙和目录别为一篇,共十五篇。每篇又分为上下。书中在每一篆文下面先释义,再分析形体结构,最后或说明读若某。

《说文解字》综合研究了小篆、籀文和古文的形体结构,因形见义。根据它,可以上求造字的根源,下辨字体的变迁。它不但是研究甲骨文、金文的桥梁,而且也是当前文字改革的重要依据。

《说文解字》总结了汉代训诂学家对经传文字的训释,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考求本义的字典。它是研究先秦典籍中字义词义必备的工具书。

2、根据文字学的观点,“莫”字的造字本义是昏暮,但是它被借用作语言中的否定性的无定代词,后来用“暮”字表示昏暮的意思。疲劳的意思本来用“疲”字表示,但古书里常用“罢”来代替“疲”,表示疲劳。请分析一下这两种用字现象各自的性质,并说说它们的区别。

莫”字借作否定性无定代词是本无其字的假借,后来造的“暮”同“莫”是今字与古字的关系。借“罢”表示“疲”,由于“疲”字本有,所以“罢”字是本有其字的通假字。两者都是依声托事的做法,区别在于前者是本无其字的假借,而后者是本有其字的通假。

3、举例说明词义引申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从本义和引申义表示的内容范围或概念特点来看,词义引申的基本趋势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

例如:“江”、“河” 由专指长江、黄河引申为泛指河流,“匠”由专指木匠引申为泛指工匠,“好”由女子貌美引申为泛指美好,“涉” 由淌水过河引申为泛指过河,都是词义由个别引申为一般。

再如:“道”、“術” 由道路引申为途径、方法,“权”由秤锤引申为权力、权变,“骄” 由马高大,引申为骄傲、自高自大,“析”由劈木头引申为分析、辨析,都是由具体引申为抽象。

4、根据以下例句,说明同义词“人”、“民”之间的差别:

l)《尚书泰誓》:“惟人,万物之灵。”

2)《荀子非相》:“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也,以其有辨也。”

3)《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4)《说文》:“民,众萌也。”

5)《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6)《论贵粟疏》:“民者,在上所以牧之。”

人”、“民”两词所指都是属于人类的社会成员,但是两者的范围广狭有不同。“人”与禽兽相对,是人类社会成员的统称,如例句(l)(2)皆为此义。“人”可以用于指称不同阶级、不同职业以及在其他方面有所区别的社会成员,如例句(3)。

“民”的外延比“人”小,它的词义范围仅指“人”当中被认为愚昧无知的部分,即被奴役者,被统治者。例句(4)、(5)。(6)皆表示了这个意思。

由此可见两者的区别。

5、根据以下例句,说明同义词“饥”、“饿”之间的差别:

l)《荀子荣辱》:“饥而欲食,寒而欲暖。”

2)《论贵粟疏》:“饥之于食,不待甘旨。”

3)《韩非子饰邪》:“家有常业,虽饥不饿。”

4)《淮南子说山》:“宁一月饥,无一旬饿。”

5)《论贵粟疏》:“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

6)《左传宣公二年》:“宣子)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

7)《论语季氏》:“伯夷、叔齐饿于首阳山之下。”

饥”、“饿”二词都表示饥饿,但是两者的程度深浅轻重有所不同。“饥”是一般的饿,即感到肚子空,想吃东西。如例句(l)、(2)、(5)皆为此义。

“饿”是严重的饿,指的是根本没有饭吃,或是长时间未进食,而受到死亡的威胁。如例句(6)、(7)皆是。“饥”和“饿”的区别,还可以通过这两个词在同一句中的对用看出来。

如例句(3)“虽饥不饿”、例句(4)“宁一月饥,无一旬饿”,都可以明显看出“饥”与“饿”词义程度深浅轻重的不同。

6、根据以下例句,说明同义词“恭”、“敬”之间的差别:

l)《论语公冶长》:“巧言令色足恭。”

2)《送东阳马生序》:“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3)《礼记少仪》:“宾客主恭,祭祀主敬。”

4)《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

5)《论语季氏》:“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

6)《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恭”、“敬”都是恭谨有礼,不怠慢的意思,但是两词意义侧重的方面不同。“恭”侧重外貌,多指对人恭谨有礼貌,不怠慢。如例句(1)、(2)皆是。

“敬”则侧重内心,指内心的肃静,对事严肃认真,不掉以轻心。如例句(3)接待宾客用“恭”,举行祭把用“敬”,又如例句(5)“貌思恭”,“事思敬”等,都说明“恭”、“敬”二词的区别。另外,“敬”还可以用作动词带宾语,如“敬业”,“敬老”,这些用法,也是“恭”所没有的。

7、根据以下例句,说明同义词“耻”、“辱”之间的区别:

l)《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孟子离娄上》:“今也小国师大国,而耻受命焉。”

3)《荀子非十二子》:“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

4)《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5)《报任安书》:“行莫丑于辱先。”

6)《论语公冶长》:“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7)《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我见相如,必辱之。”

耻”、“辱”作为抽象名词,都表示声誉上所受到的损害或可耻的事情;但是在用作动词时,两者的语法功能具有明显的区别。“耻”用作动词时是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之为耻,其宾语一般是由动词性词语充当,表示对某种事情感到耻辱。如例句(l)、(2)、(3)中“耻”都是意动用法。

“辱”用作动词时是使动用法,意思是使之蒙受耻辱,其宾语一般是由名词充当,是指称人的。如例句(4)、(5)、(7)皆是。例句(6)“耻”后面的宾语“之”为代词充当,但是这个代词指称的是事情,即对某件事情感到耻辱,“耻”仍然是意动用法。

8、根据以下例句,说明同义词“完”、“备”之间的差别:

l)《孟子·滕文公下》:“牲杀、器皿、衣服不被,不敢以祭。”

2)《荀子·天论》:“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3)《世说新语·言语》:“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4)《石壕吏》:“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5)《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今城郭不完,兵甲不备,不可以待不虞。”

完”、“备”都有完全的意思,但是“备”侧重数量。品类应有尽有,意思是齐全、完备。如例句(l)、(2)皆表此义。

“完”侧重事物的整体性,意思是完整无缺,完好无损。如例句(3)、(4)皆是。以上四句例句中的“完”、“备’一词不可以对换,因为对换后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

当这两个词对举使用时,其区别就更加明显,如例句(5)中的“完”、“备”二词不能互换就证明了这一点。

9、根据以下例句,说明“给”与“共(供)”二词在意义上有什么关系:

1)孟尝君使人给其使用,无使乏。

2)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飦粥。

3)不治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

4)外供甲兵而内给淫奢也。

5)令百官府共(供)其财用。

6)行李之往来,共(供)其乏困。

从例句中可以看出,“给”在上古的意义是“供给”,例句(l)、(2)、(3)中“给” 的用法都是如此。对比例句(4)、(5)、(6),各例“给”、“供”与句中有关词的语法关系、意义联系,基本相同。“给”、“供” 的对象大都是食用、财用类物品。

通过归纳可以看出,“给”、“供”二词同义意思都是提供资用,满足所需,不使缺乏。

10、根据以下例句,说明同义词“曲”、“屈”之间的差别:

l)《礼记·经解》:“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

2)《周易·系词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曲”、“屈”都可以表示弯曲,但是“曲”是静态的形容词,与“直”相对,义为弯曲,如例句(l);“屈”是动态的动词,与“信(伸)”相对,义为蜷曲,或使之弯曲,如例句(2)。二者的差别正在于此。

11、根据以下例句,说明“恨”和“怨”二词古今意义发生了什么变化:

1)子为父死亡所恨。

2)而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3)穆公之怨此三人入于骨髓。

4)闻汉天子甚怨卫律。

恨”和“怨”二词在词义发展中意义的轻重起了变化。

“恨”的古义轻,今义重,古义为遗憾,不满。如例句(l)“亡所恨”,即无所遗憾。例句(2)“私恨”,即内心的遗憾。今义“恨”为怨恨,仇恨,较之古义加重了很多。

“怨”的古义重,今义轻,今义为埋怨,不满,而古义为怨恨,仇恨。如例句(3)“怨此三人入于骨髓”,可见“怨”的程度之深。例句(4)“甚怨”,用程度副词“甚”来修饰“怨”,也说明“怨”的语气之重。

12、根据以下例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意义,分析说明古今词义在褒贬色彩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1)长安中谣言曰:“见乞儿,与美酒,以免破屋之咎。”

2)诗守南楚,民作谣言。

3)下流多谤议。

4)下流之人,众毁所归。

5)主上直信李冲吹嘘之说。

6)冯唐已老听吹嘘。

7)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8)吏治者利其然,则指道以明之;上奏畏却,则锻炼而周内之。

9)忠孝之人,持心近厚;锻炼之吏,持心近薄。

所举例句说明古今词义在褒贬意义上起了变化,有的从原来的中性词义发展为贬义词,也有的从原来的贬义词变为中性词或是褒义词的情况。

例句(l)(2)的“谣言”意义均为民间的歌谣谚语,感**彩是中性的,而现代“谣言”指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并且具有贬义。

例句(3)(4)的“下流”在古代指地位低下或处境低下,没有包含贬义,而今义则指品德恶劣,并且有明显的贬义。

例句(5)(6)的“吹嘘”在古代用于人事或言语多指替人宣扬,称扬,为中性词。而今义“吹嘘”指说大话,并且含有贬义。

例句(7)的“爪牙”在古代用于人,指得力助手,今义则只具贬义,相当于说“走狗”、“**”了。

以上四例都是由中性变贬义的情况。也有由贬义而变为中性“或褒义的。如例句(8)(9) 的“锻炼”,指的是玩弄法律陷害别人,为贬义词。

而现在“锻炼”一词不但没有贬义,在“锻炼意志”等场合还含有褒义。

13、说明下列例句中加着重号的成分的意义,并指出它们与现代汉语的复音词有什么不同。

1)虽然,何以报我?

2)为此诗者,其知道乎?

3)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

4)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

5)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6)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

7)数犯主之颜色。

8)安贫乐潜,味道守真。

9)青云动高兴,幽事亦可说。

1)虽然:虽然这样(或“即使这样”),是连词“虽”和代词“然”的连用。现代“虽然”已经成为一个双音连词。

(2)知道:懂得道理。是动词“知”和名词“道” 的连用。现代“知道” 已经成为一个复音词。

(3)地方:土地纵横见方。“方”是古代计算面积的用语。现代“地方” 已经成为一个复音词,指地上的区域。

(4)消息:“消”是灭的意思,“息”是生的意思,“消息”相当于说“消长”,指事物的增减生灭。后来“消息”用来指音讯,信息,成为一个复音词。

(5)果然:果然这样。“果”是副词,“然”是代词,二词连用。现代“果然”已经成为一个复音词,相当于古代的“果”。

(6)景響:“景”,后来写作“影”,指日光下的阴影。“響”是回声。两词经常连用,用来形容感应迅速的事物。后来凝固为一个复合词,指对人或物起某种作用。

(7)颜色:颜面之色,即脸色。后来成为一个复音词,指色彩。

(8)味道:“味”是动词,指体察,“道”是名词,道理。后来成为一个复音词,指食物的滋味,相当于古代的“味”。

9)高兴:很高的兴致。形容词“高”和名词“兴”的结合。后来成为一个复音词,指愉快。

14、分析下列各字的字形构造,说明每个字的本义,并说明它们各自的意符的表义功能:

鄙、融、鞍、攻、赋、除、耨、题。

鄙:从邑,啚声,本义是边邑。意符“邑”,与城邑有关。

融:从鬲,蟲省声,本义是炊气上腾的样子。意符。“鬲”,与釜锅有关。

鞍:从革,安声,本义是马鞍。意符“革”,与熟皮有关。

攻:从攴,工声,本义是攻击。意符“攴”,与手的动作有关。

赋:从贝,武声,本义是敛收钱财。意符“贝”,与钱货有关。

除:从阜,余声,本义是殿阶。意符“阜”,与山陵或台阶有关。

褥:从耒,辱声,本义是除草农具。意符“耒”,与农事或农具有关。

题:从页,是声,本义是额头。意符“页”,与人头有关。

15、指出下列各组字哪些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异体字,并说明严格意义上的异体字的条件:

村——邨雕——彫睹——覩斗——鬥修——脩泪——淚游——遊。

严格意义上的异体宇有以下几组: 村一一邨睹一一覩蹟一一跡淚——泪严格意义上的异体字指读音(通常包括古音)相同,意义(通常包括本义和各个义项)相同,而形体不同的文字。“修——脩”在古书中的通用只是同音通假的关系,“雕——彫”“游——遊”的本义也不相同,它们只是繁简字的关系,所以它们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异体字。

16、以“适”与“適”、“后”与“後”、“髮”与“發”为例,说明在阅读用简化字排印(或书写)的古代作品时必须注意的问题。

在古代文献中,“适”音kuò,本义为疾速,古书中常用作人名;“適”音shì,本义为往、到……去。这本是音义都不同的两个字。“后”与“後”古代读音相同,但意义却不同,“后”原表示君主,后来表示君主的妻子;“後”表示走在後面,先後、前後的意思。

“发”作为简化字,在古代有两个对应的字,一是“發”,本义为射箭(把箭射出去),后来有出发、发动、启发等义;另一是“髮”,用于头发的意义。这三对字,反映了汉字简化以后必须注意的三个问题,即同形字、同音替代字以及两字共简为一形。尤其是今天阅读用简化字排印(或书写)的古代作品时,应该认识到这些现象,从而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古代作品中的用字。

古代汉语专题作业

填空。1 六书 的提法最早见于 周礼 六书 的名称始见于班固的 汉书。艺文志 名称的次是象形 象事 象意 象声 转注 借假。2 最早对六书含义作出解释的是许慎。3 四体二用说 是清代著名学者戴震提出的,他认为只有象形 指事 会意 形声是造字的方法,转注和假借是用字的方法。4 陈梦家 三书说 的名目是...

古代汉语专题作业

填空。1 六书 的提法最早见于 周礼 六书 的名称始见于班固的 汉书。艺文志 名称的次是象形 象事 象意 象声 转注 借假。2 最早对六书含义作出解释的是许慎。3 四体二用说 是清代著名学者戴震提出的,他认为只有象形 指事 会意 形声是造字的方法,转注和假借是用字的方法。4 陈梦家 三书说 的名目是...

古代汉语复习

二 句子翻译 1.公曰 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2.祭仲曰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 大都不过叁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3.公入而赋 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 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4.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