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以上两段话中的第一段,再次阐发了“综合性”的三个具体表现或要求;第二段话,则是更具体地提出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要求;其中引人关注的,是提出了“专题学习”的学习方式。
在“评价建议”部分,课标再次强调(27页):
四)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语文课程评价要体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应注意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的有机联系,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整合,避免只从知识、技能方面进行评价。
从阅读教学的角度看,把握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就是不要孤立地看待和进行阅读教学,而是要注意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等其他教学内容的联系;注意三维目标的整合;注意阅读与生活的联系;减少琐碎分析和过多的讲解,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
2.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2011课标对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的阐述,继承了2001实验稿的基本框架和思想,在一些细节上又有补充。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课程的根本目标。
语文素养”是2001课标提出的重要概念,它包括了传统语文教学强调的“语文能力”(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和新课改强调的“人文修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地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两方面的内涵。这里不再赘述。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这里提出了语文教育的三条原则。
我们用三个关键词,帮助老师们简要把握这三条原则:
1)人文内涵。重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及其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既强调主流的“价值取向”(“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也提出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2)实践取向。“语文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值得注意:此处删掉了“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句话。
这并不是说今后的教学就要返归传统的知识教学,而是避免过去十年对语文知识的片面理解、过度轻视和错误处理。
3汉语特点。“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强调语感,提出“整体把握”,是2023年课标思想的延续。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这是谈基本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抽象的理念和状态,不等于具体的学习方法。2011课标,在保留实验稿的“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的同时,新增内容:“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并把实验稿中“充分激发他们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中的主动意识改为“问题意识”——它值得老师们在教学中努力践行。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是指课程格局,也涉及教学理念。
在这个条目下,2011课标提出:“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又提出“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这是对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双重规定。
传统语文的学习方式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如网络)都应成为阅读教学的注意事项。
二、 解读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
首先注意:2011课标把2023年实验稿的“课程目标”扩展为“课程目标与内容”,应该说,这意味着“课程目标”与“内容”是有所区别的:如果“课程目标”是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能力和态度,那么,课程内容应该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支撑物。
课程目标是“学会什么”,课程内容是“具体学什么”。比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课程目标,那么,提升朗读能力的各种具体的知识和方法,就应该是课程内容。遗憾的是,2011课标的论述,并没有在课程内容上有很多实质性突破。
但是,一线的教师,应该从课标第二部分标题的变化,意识到“课程内容”的重要性。按照王荣生教授的说法,课程改革的出路就在于语文知识(课程内容的核心)的除旧纳新,要走出对教学法和课程资源的简单依赖。
一、总体目标与内容”共有10条,我们略做分类,帮助老师们整体把握:
一)识字与写字。
1. 全面把握识字教学的三个目标。
一是培养识字的兴趣和习惯,如第一学段提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第二学段提出“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二是识字的具体要求。除了识字量的规定,还明确了具体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包括汉语拼音和汉字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
三是强调“独立识字的能力”,包括查字典。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学建议部分提出如下教学策略:“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
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21页)。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注意教学生扩大识字量,忽视了培养独立识字能力,这是亟待改进的。
2. 修订版的变化:减轻负担,降低要求。
第一学段的识字量由“1600~1800”降为“1600左右”,写字量由“800~1000”降为“800左右”。第二学段的写字量由实验稿的“2000个左右”降低为“1600个左右”。
量”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是为“质”的获得提供保障。修订稿结合着新增的《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还明确给出了“先认先写”的300个字。先练写这300个字,其实与古人练字时先写“上大人,丘(孔)乙己”有异曲同工之妙,“练习基本笔画,基本部件,基本结构,为写复杂的字作基本功准备。
”学生多花一些工夫认识、体会并且练好基本字表中的这些字以后,学习其他的字就可以少花时间和力气,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针对相关调研反映出来的识字写字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修订稿在“教学建议”中进一步强调“多认少写”的教学原则——“要求学生会认的字不一定同时要求会写”。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历程表明,越是力图把汉字的“认、写、讲、用”同时推进的时候,却恰恰是在削弱、忽视各种目标的特点和规律。开始练习写字应该注重的是写的质量,要求写字的数量不代表学生真正会写的字的数量,如果打好基础,学生会写的字可以远远超过要求写的字。
期望切实扭转多年来形成的每学一字必须达到“四会”的教学观念和做法。
3.补充两个字表:基本字表,常用字表。老师们在识字教学与评价中应该重视利用这两个字表。
4. 加强“写字”要求。
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反复出现在四个学段。
21页:“第。
一、二、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还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
背景:社会各个方面强烈呼吁“写规范字,减少错别字”,中小学的写字教育有必要大力加强。
二)阅读。总目标第7条,关于“阅读”的要求如下: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这段话一共6句,每句话阐明一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句:阅读方法。
第二句:阅读基本能力。
第三句:阅读文体的规定。注意:“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是2011新增内容,体现了新课标对实用类文章阅读的重视,其具体要求在学段目标中有分解。
第四句:文言文阅读要求。
第五句:背诵的量化规定。(积累)
第六句:课外阅读的量化规定。
各学段的阅读目标均看分为四个部分:阅读方式、精读要求、文体阅读、其他。
1.阅读方式。
各学段“阅读”目标的前两条,提出了四种基本的阅读方法(或称阅读方式):朗读、默读、略读、浏览。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普遍重视精读教学,特别是教材中所谓精读课文的教学,忽视了“略读”和“浏览”作为独立阅读方式的重要性以及专门训练的必要性,也不注意培养默读习惯、进行速读训练,造成很多学生毕业后,不善于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和阅读目的,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所有文本和书籍都只能从头到尾通读;无法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还有很多初中生不会默读,所谓默读只是不出声地朗读,做不到“不指读、不回视、不动唇”,无法在默读时控制注意力、进行认知监控。
因此,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我们有必要把“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式的训练提上议事日程。
2011课标大段增加了对朗读的论述,朗读教学,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阅读教学的首要要求。朗读的意义,这里无须多加论述。朗读,在阅读教学中,既是目的,又是手段。
作为目的,要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作为手段,它是促进学生细读文本、深入理解、体验情感、揣摩语言、强化语感的有效策略。“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句话出现在小学到初中四个学段中,初中与小学的微妙区别在于:小学阶段要求的是“朗读课文”,初中阶段去掉了“课文”二字。
这意味着,初中学生要在朗读能力上有所飞跃,而不只是朗读课文。
朗读,是小学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常用的教学形式。到了初中,其地位大为削弱。初中的一些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分析和肢解式琐碎提问占据了过多时间,教师因为担心课时不够、“讲不完”,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读和朗读时间,急于让学生“掌握”课文分析的若干结论,忽略了通过朗读体味文章情感、形象和语言的重要性,因此,我们有必要强调初中阅读课上加强朗读的内容。
2019版生物课标解读
关于 标准 的研修。1 标准 主要修订的主要容是什么?主要体现在降低部分具体内容要求和增加部分具体内容等四方面,包括。1 降低部分具体内容要求 2 增加部分具体内容 3 修订 删除或添加部分活动建议 4 删除部分实例等方面。也体现在增加 重要概念 及增加 重要概念教学建议 和增加 重视检测知识目标的...
课标修订解读
关于数学课标修订变化情况解读。重庆师范大学 教授是国家课标修订小组核心成员,下面是 教授关于 数学课程标准修订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的培训讲座,凤凰教育网进行整理 新修订课标主要呈现以下九大变化 1.基本理念 三句 变 两句 6条 改 5条 原来的 三句话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2019课标解读 前言部分
学好新课标,迎接新课改。对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前言部分 的解读。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前言部分 虽然文字简短,却是整个课程标准的灵魂所在,对后面各部分的构架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细读 语文课标2011年版 的 前言部分 发现有不同的内含与新意,值得我们认真品味。下面,我就 前言 部分包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