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婷。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23年第05期。
感悟是人们对自然与社会中的人、事、物、景的内蕴产生的一种顿悟性认识,感悟能力是学生的一种基本素质。语文阅读教学承担着发展学生感悟能力的重任,但是,阅读感悟的现状如何呢?
一、 遭遇感悟的尴尬与失落。
静心观察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不难发现,部分教师出于对感悟理解的偏颇,导致感悟失落,教学无效,不少学生的感悟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致使感悟陷入了山穷水尽的尴尬境地。
1. 放任自读“空”感悟。
案例1】《艾滋病小斗士》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快速默读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你感悟到了什么?(无人举手,生或翻书寻找答案,或低头不语)
师:怎么会没有感悟呢?再好好想想!(仍无人举手)
师:(急了)再默读课文,好好想想!(生读后,一人举手)
生:小恩科西很坚强。
师:很好。还有吗?
反思】快速默读,学生还没来得及和文本进行亲密接触,怎能读出感悟?再者,教师在疑难处、甚至是关键处,没有点拨与引导,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读,读出体会来。对于阅历较浅的小学生,没有走进作者心灵世界的朗读,怎能感悟课文的深刻内涵?
2. 浅尝辄止“虚”感悟。
案例2】《雨点》教学片段:
师:雨点在池塘里干什么?
生:雨点在池塘里睡觉。
师:雨点在小溪里干什么?
生:雨点在小溪里散步。
师:谁知道“睡觉”是什么样子?做一做动作。“散步”又是什么意思?(生表演,然后做动作)
反思】教师仅仅就文**地带学生梳理了课文内容,并没有引导学生去思考和**,其实“睡觉”“散步”在课文中表示什么意思,才是学生不容易发现的,因此,学生也无法走进课文深处,与作者进行深层次的对话,这种感悟是虚的,是浅尝辄止的。
3. 零敲碎打“假”感悟。
案例3】《司马光》教学片段:
1) 请同学们读第2~3自然段,看看一共有几句话?
2) 第一句话是说什么?
3) 谁知道他是怎么掉进去的?
4) 你能读出“一不小心”的感觉吗?
5) 别的小朋友都怎样呀?
6) 他们是怎么做的?
7) 想象一下当时的场面,你能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句话吗?
8) 司马光是怎么做的?
9) 你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10) 那个掉进缸里的孩子最后怎样了?
反思】仅几十字的四句话,教师提出了不下十个问题,学生被教师的问题牵着鼻子走,而用于读课文的时间不到两分钟。课文被肢解得支离破碎,教师缺乏深层次的引导点拨,因此,学生悟得七零八落。
二、 追求感悟的真实与有效。
作为语文教师应从哪些途径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的感悟,是指学生在与文本进行充满思维和情感的对话中,凭借语文和语境直觉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强调“自得自悟”,但仍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和作用,教师适当而有效地指导,可以催生感悟,并推动感悟的深化。
1. 引导潜心涵泳。
案例4】《海伦·凯勒》教学片段:
1) 师:海伦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她留给你什么印象?
生:我感觉海伦是个很不幸的孩子,小小年纪就遭遇了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厄运。
生:我也感觉到她的不幸,但我更觉得她是一个很勇敢的孩子。她没有因为看不见,听不到就不想生活下去了,而是非常努力地学盲文、学说话,非常坚强。
生:海伦是个不向命运低头的孩子。不仅想学好盲文,还要开口学说话。
反思】因为感悟是个体的自觉行为,它是不能告诉的,不能灌输的,不能复制的。感悟不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则,不进行层层分析和推理,不是靠对课文情节的条分缕析、推理论证获得,而是通过对文本的直感直觉才实现的,所以“潜心涵泳”乃是感悟的前提和基础。
2) 师:(出示片段:“我常常感觉到一阵微风吹过,花瓣散落在我身上。
于是我把落日想象为一座很大很大的玫瑰园,园中的花瓣从空中纷纷扬扬地落下来。”)默默读,慢慢品,这样的情景让你感觉到海伦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生再次默读片段)
生:海伦想象中的情景非常美。她虽然看不见,但是脑海里有一个非常美的世界。
生:在她的想象中,她身边所有的东西都非常美。其实她的面前只是一片黑暗。为什么她能把令人恐惧的、无边的黑暗想得这样美丽?因为她非常乐观,她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生:她用手触摸这个世界,但是却用心感受这个世界。她是一个很有爱心的人。
生:她不仅从不幸中站起来,而且又把自己的爱倾注到了其他残疾人的身上。她活得快乐,活得充实,她比健康的人更健康!
反思】潜心涵泳,是一种在熟读基础上潜心专注的感悟策略,就是面对语言文字,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地加以揣摩、推敲、咀嚼,鉴赏玩味,掂量比较,获得审美感、情味感、意蕴感等。引导学生潜心涵泳,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品味、去琢磨,虽然有时不怎么能说得出来,但是感觉到了,体会到了,这就是潜心涵泳。在这个案例中,学生不仅感悟到如此生动又具有人性化的海伦的形象,而且增加了学生丰厚的生活内涵。
2. 引导联系语境。
案例5】《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片段:
师:这位老人的外表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从文中哪些词句看出来?把你画的句子读一读。
生: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我看出老人衣着朴素。
生: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我觉得老人很有活力,虽然饱经风霜,却精神矍铄。
师:同学们说得都不错,老人的外表让我们感觉他朴素、有活力。老人与作者的一番交往,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老人具有怎样的品格?读一读有关语句,再品味一下。
生:老人十分热情,邀请“我”去喝茶。
生:老人勤劳,不怕累,天游峰的石阶让游人望而却步,而老人一天扫一个来回,让人吃惊。
生:老人留下来扫路是因为他喜爱大自然,热爱自然生活。老人乐观、豁达,把劳动当享受。
生:老人充满自信,相信自己能再活30年。“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
师:同学们体会到了老人甘于平凡,充满自信的内心世界。如果30年后,两人再相见会是怎样的情景?想象一下,写一写?(生写后交流)
反思】感悟是在个体受到语言和语境的触发后才产生的,离开了对语言和语境的感知,就不可能有感悟,这样,联系语境去感悟,就成为一种基本策略了。此教学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层层推进,由表及里,拓展了学生的感悟背景,丰富了学生的感悟积累,打通学生的感悟渠道,在词与词,句与句,文与文之间审视和观照其相互关系,从而使学生对天游峰扫路人的形象获得了整体上的认识。
3. 引导比较品评。
案例6】《荷花》教学片段:
师:(出示句子)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师:这句话中哪一个字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生:“冒”字。
师:同学们,你们能给“冒“换个词吗?
生:钻、探、窜……
师:同学们,你们都换得很棒,原来“冒”在我们心里有这么多不同的答案啊,那么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想干什么呀?你们就是荷花想急切地出来干吗呢?
生:我想看看这个美丽的世界。
生:我要出来跟其他的荷花比美。
生:我在底下好闷,想出来呼吸新鲜的空气。
生:我想展示我的美姿,让人们尽情地观赏。
反思】语文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往往一个最简单的字词之中都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比较、调换等形式引导学生揣摩简单的词语背后蕴含的丰富内涵,体会语言运用的准确精妙,在斟酌推敲之间,学生会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品评语言的意蕴和情味,从而对语言和语境有所感悟。在这个案例中,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品评,学生感悟到了其用词的分寸感,描写的形象感,蕴含的情味感。
4. 引导丰富想象。
案例7】《郑和远航》教学片段:
师:(出示句子: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夷。)在这句话中有几个成语,大家注意到了吗?
生:镇定自若、波峰浪谷、化险为夷。
师:请同学们闭眼想象,从这几个词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郑和气宇昂扬地立于船头,镇定地指挥着士兵,他们秩序井然,整个船队齐心协力同巨浪搏斗。
生:我仿佛看到了险恶的风浪,狂风呼啸,海水咆哮,像脱缰的野马,疯狂地撕咬着船只,而船队却如履平地。
生:我仿佛看到士兵们战胜风浪后一齐欢呼,庆贺他们的胜利。
反思】小学生的情感是伴随着清晰的表象和正确的理解不断深化的。课文中的这句话描述得平淡无奇,但其中的激情已通过“镇定自若”“波峰浪谷”“化险为夷”等词有了突出体现,但只凭读是领悟不到词句背后的风景的,必须引导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中去感悟。教师让学生闭眼想象,于是这几个词所描绘的场景立起来了,活起来了,动起来了,这样获得的感悟才是丰富深切的。
个性化阅读感悟的我思考
作者 倪小玉。作文成功之路 教育前言 2017年第05期。摘要 学生阅读感悟需要个性化,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人们都在积极思考和实践,语文教学让学生个性化阅读感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充必条件。作为教学必须让学生多进行个性化阅读,以此实现着学生比较理想的自主 悟。关键词 个性化自主性阅读感悟。小学语文教...
个性化阅读感悟的我思考
个性化自主性阅读感悟 小学语文教学,形成学生自主性的感悟是笔者经常思考和研究的内容。其间获取着思考和研究之课堂教学的诸多欣慰,以为学生个性化阅读,自主 悟需要学生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比较真实地读 感 悟,比较真实的读 感 悟是形成学生语文素养的理想境界。一 个性化阅读需学生真实地读 提出这样的话题,也...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感悟
摘要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时期的阅读更是美好人生的起点 审美情感的起点 人生体验的起点。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因此,我在教学中格外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那么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