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感悟

发布 2021-10-19 19:15:28 阅读 7252

(一)、范读引路小学语文教材上,许多课文都文质兼美,音韵和谐,琅琅上口。在孩子初捧文本时,为了能迅速调动孩子学习的兴趣,最简单、最传统、效果最佳的方式就是范读。以声情并茂的范读创设浓浓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全身心投入到文本中。

老师范读的节奏、声调、音量、感情为学生作了很好的示范和引导,不仅为孩子学习这篇课文开了个好头,而且也为孩子的语感养成创造了条件。

二)、通读夯基通读课文,指的是学生对课文在初读阶段经反复诵读,达到基本读通的要求,也就是能读得不错、不漏、不添、不倒、不破(读破句),比较顺畅地读完课文。应当说“读通课文”在阅读教学全过程中具有基础性的位置。它为阅读教学全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只有把课文读通了,才能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为进一步理解、**、赏析、批判乃至语感养成创造基本条件。

如此,阅读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效益才有根本保证。同时,读通课文也是培养阅读能力最重要最基本的要求,是阅读教学目标人人必须达到的“下限”。另外,读通课文的“情感功能”也不可忽视,学生良好的阅读心境,是从读通课文起步的。

这是一种弥散于阅读教学全过程中的持久积极的情绪倾向。如果人人能获取“读通课文”的那一份愉悦,就必然会在阅读教学的全程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态势。反之,如果学生连把课文读通都觉得十分困难,就不能有深读**的好心情,以后的阅读活动,充其量也不过是应付老师的一种形式化的消极行为而已。

三)、接力查读体育活动课上开展接力赛跑,孩子们那齐心协力、努力拼搏的精神深深感染了笔者。由此得到启示,从而在课堂上让孩子采用接力读课文的方式,这样能做到尽量多的孩子参加阅读,让孩子少些不能展示的遗憾。避免了读得好的学生老是“抢头功”,阅读能力差的学生缺乏自信举手,老是得不到在课堂上朗读的锻炼。

接力读课文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能引起听读孩子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及时纠正个别孩子阅读**现的错误,引起大家的注意,起到检查学生是否读通、读正确课文的作用。这一环节在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如若忽略了这一项很可能让学生的错误一直延续下去,语文阅读的基础也就打不牢了。

四)、概括缩读概括缩读就是将大篇幅的课文归纳成短的、完整、精辟的内容,即概括课文大意。培养孩子概括课文大意是阅读能力培养相当重要的一环。小学生在阅读时常常无法掌握全篇文章的内容,因此发生见树不见林,只记得零碎的内容或是断章取义的撷取文章意义的现象。

这些现象都突显了小学生缺乏概括文章大意的能力。所以教导小学生概括课文大意是帮助阅读理解的重要策略。概括课文大意可以从概括段落大意开始,概括段落大意又从抓住段落中最重要的核心句或核心词为基点,删除不相关讯息或次要讯息,理出段落层次,从而整合概括出课文大意。

二、 **研读

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主要以“读”为基本形式和途径,那么其“**”也应以“读”为基点,围绕“读”而展开。下面举几则名师的朗读指导案例,相信读者能得到不少启发。

一)、立体多面“换位读” 王崧舟老师素有“语感派”之称,他在执教小语名篇《草船借箭》时,注重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语言、积淀语感。请看片断:

师:想想你从**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生:书上这样写:(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我想,三天后江上出现了大雾,这就反映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师:好的。把这个句子读一读,读得让大家感到雾真的很大。(生读)

师:这雾大吗?小雾!(生第二次读)

师:这雾大吗?中雾!(生第三次读)

师:还不够大。你们听王老师读。(师范读)来,像王老师这样读一读!

生自由地感情朗读)

师:这场大雾,鲁肃看到了,他心里会怎么想?

生:他会感到非常害怕。

师:好,你来当鲁肃,读读这句话,读出让人害怕的语气。(生读)

师:你不是鲁肃!(众笑)谁能读得更让人害怕?(另一生读,很有感情)

师:读得好!诸葛亮也看到了这场雾,他又是什么心情?

生读,声情并茂中读出了“高兴”)

师:读得好!这场大雾我诸葛亮都盼了三天了!(众笑)来,一起读一读。

解析:读是眼、耳、口、心俱到的“全身运动”。王老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以不同语气诵读关键句,让他们分别读出了雾的大、鲁肃的害怕和诸葛亮的高兴。

如此这般潜心诵读、换位体验之后,学生不仅实现了对文本内涵及人物品质的立体感悟,也自然积淀起了语感素养。

有专家说:“读好了,什么都在其中。”事实上,“反复诵读、读中感悟”确是语文学习的“尖端**”。

值得一提的是,王老师本人的诵读基本功也是非常高的,正因如此,他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才能如此圆**如、灵动多姿。这启发我们,教师自身的深厚功底,才是“教学生”的最大“资本”啊!

二)、巧拨妙点“揣摩读” 在当代小语界,支玉恒老师的朗读指导艺术是有口皆碑的。下面是他执教《第一场雪》时的片断:

师:课文写的晚上那段听雪的内容,有什么特点呢?(静)

师:对了,静。既然很静,这段文字就该读得很静。大家听我读一下,我用两种方法读,你们听听哪一种方法能表现“静”。(先用实而重的口气读)静不静?(不静)

师:再听。(用虚声读)静不静?(静了)

师:为什么呀?第二种读法我是用虚声读出来得。会读吗?练一练。(生各自朗读)

师:好,谁来读一遍?你来,大家听她的雪夜读得静不静。(生读文)

师:读得不错。但这个“咯吱”要按她这么读,这根被压断的树枝该有多粗?有这么粗吧,(教师做了一个相当于桌腿粗的手势)这么粗的树枝还能被雪压断吗?

生:压不断。

师:能被雪压断的树枝肯定很细。所以,“偶尔‘咯吱’一声响”这一句要读得轻。(教师范读后,学生再读)

师:“咯吱”再轻一点。(生再读此句)

师:速度放慢了,声音虚了。读得不错!谁再来“慢慢”地“虚一虚”呀?

解析:支老师用“实”与“虚”两种方法分别读课文,让学生在悉心聆听中作出自己的鉴赏与判定,也深入体会到听雪部分的特有韵致。如此妥帖周到的“一正一反”式范读引领,充分折射出支老师的细致入微和匠心独运。

学生读“咯吱”一词声音太响,说明其尚未真正领会词句的意思。支老师因势利导,让学生揣摩猜测“被雪压断的树枝该有多粗”。当学生领悟到“树枝肯定很细”时,他们把书读好也就水到渠成了。

读好书的前提是领会文章意蕴内涵,而非单纯讲究所谓“读书技巧”,支老师的课对这一点又作了有力的证明。

三)、情境再造“现场读” 江西的王玲湘老师执教《搭石》一课时,引导学生用朗读来理解“协调有序”一词。请看:

师: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呢?

生:就是很有顺序,配合得很好。

师:这是从字面上理解。

生:就是“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

师:你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了。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指一组学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

师:你们现在走在哪儿?(搭石上)

师;不好走啊,走得不好要掉进水里。有信心吗?(有)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

师:(速度渐快)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

师:(速度更快)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

师: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

生(齐):轻快的**。

师:让我们继续走,这两组走前面,那两组走后面。(组际配合、师生共读)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对,其实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解析:对于“协调有序”一词,王老师不满足于学生“从字面上理解”,也不满足于“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而是用新颖别致、有情有趣的诵读方式引领学生入情入境、深入细致地体味、揣摩蕴涵在语言文字中的协调之美、节奏之美。当师生越读越入味时,学生对词义便了然于胸。

在听惯了诸如“请大家好好读,读出感情”之类的话后,再听王老师的这句“不好走啊,走得不好要掉进水里。有心信吗?”,我们岂能不感觉到它的自然、生动呢?

这一提醒语既简洁明快又极富情趣,贴切而有效地为学生读书营造了“现场感”,真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三、 拓展阅读

阅读教学的感悟

科技教育。从信息社会的角度看语文课堂教。应的笔头练习,将其写下来只有这样。学,就是培养学生掌握 分析 运用 传。递信息的能力,而阅读则是培养学生这些能力的重中之重。新课标提倡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朗读,在读中促悟。我一直不能很好的体会这一点,甚至陷入了为读而...

阅读教学的感悟

2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关注细节描写。引导学生注意细节描写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获取较详细的有关信息,获取这些细节信息的前提是带着问题阅读,心里明白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信息,如是时间 地点还是过程等等,那么在阅读中学生就要注意相关的关键词句。这一点在中考中常常以细节理解题的形式出现,老师要注意在平时训练中让学生熟...

阅读教学感悟

彭岩峰。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 说 读 写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那么,怎样进行阅读教学才能达到四项基本能力。听和读是对语言信息的接收,说和写是对事半功倍的效果呢?语言信息的输出。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读,能扩大知识视 充分利用教材,教材是训练学生阅读理解技能和语。野,增加知识储备量和知识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