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蓝田崔氏庄。
杜甫。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1.本诗所写的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节。(1分)
2.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颔联化用“孟嘉落帽”的典故,传神地表达诗人风雅洒脱的情态。
b.颈联从色彩、空间等角度写景,气势宏阔,又给人高危萧瑟之感。
c.尾联的“知谁健”表达了山水无恙,人事难料的深重的忧虑之情。
d.整首诗前三联对仗工整,抑扬顿挫;尾联,一问一答,意味深长。
3.首联情感的表达曲折多变,请简要赏析。(4分)
庆清朝慢·踏青① 王观。
调雨为酥,催冰做水,东君②分付春还。何人便将轻暖,点破残寒?结伴踏青去好,平头鞋子小双鸾③。烟郊外,望中秀色,如有无间。
晴则个,阴则个,饾饤得天气④,有许多般。须教撩花拨柳,争要先看。不道吴绫绣袜,香泥斜沁几行斑。东风巧,尽收翠绿,吹在眉山。
注】①北宋词,出自《冠柳集》。“庆清朝慢”由王观创调。 ②东君:
司春之神。 ③小双鸾:鞋面所绣的双鸾图案。
④则个:语助词,表示动作进行,近似于“着”。饾饤(dòu dìng):
喻指杂凑堆砌。
1. 王观将词集取名为“冠柳”,表示其创作欲高出词人___人名)之意。(1分)
2. 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调雨为酥”和“催冰做水”以自然景物的特征与变化,表现春神的运行造化。
b.“何人……点破残寒”的疑问,既让表达跌宕生姿,也引发人们的思考和好奇。
c.作者化用了王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诗句,写出了烟郊外迷蒙的春色。
d.过片“晴则个”等三句运用口语 ,描绘出天气的阴晴不定,活泼而富有意趣。
3.这首词的下片巧妙地表现了姑娘们在踏青中的情绪变化,请就此加以赏析。(4分)
永遇乐。南宋]刘辰翁。
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①,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璧月初晴,黛云远澹,春事谁主。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②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釭③无寐,满村社鼓。
注】①李易安《永遇乐》:易安居士,南渡来常怀京洛旧事而赋上元《永遇乐》词。
②缃帙:本义是书籍、书卷。这里指李清照南渡时丢失的书籍等。 ③釭:油灯。
1.词中最能体现上元节镜像的一句是1分)
2.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序中说“托之易安自喻”,表明作者借写李清照身世,来抒发自身在乱世中的感慨。
b.上片通过今昔对照写出了本应欢乐的场景却因战争和天气的因素显得格外冷清、萧条。
c.下片用“此苦又谁知否”这句话来呼应序中的“悲苦过之”,强调了深沉的家国之痛。
d.下片运用了李清照、杜甫的典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也让诗歌的意境更为开阔深远。
3.有人说,画线句曲折说来,又多少眼泪,请作赏析。(4分)
诗歌鉴赏练习一
1 1 抱膝 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 灯前 自然引出 影 而 伴 字又将 影 和 身 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 影 陪伴抱膝枯坐的 身 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2 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
诗歌鉴赏练习
考纲 1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语言 表达技巧 2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1 点出该字,并明确该字在诗句中的意义 2 展开联想,结合全诗分析该字在诗中描写的景象 3 点出该字渲染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1 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 朴实无华 华美绚丽 明白晓畅 委婉含蓄 雄浑奔放...
诗歌鉴赏练习
诗歌鉴赏练习之边塞与闺怨。1 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1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答 2 诗题为 征人怨 通篇虽无 怨 字,但句句有 怨情 请作简要赏析。答 2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