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专题复习学案——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
教学目标】学习读懂诗歌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解读诗歌的钥匙。
教学方法】讨论法、鉴赏法。
教学过程】一、读懂诗歌的作用。
1、诗歌备考的四个环节。
知识——读懂——鉴赏——表述。
2、知识包括形象、语言、技巧、思想内容和古诗词常识。
3、读懂的作用。
读懂是知识的综合运用。
读懂是鉴赏和表述的基础。
二、怎样才算读懂?
1、明白表层意思。
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
2、领会深层意思。
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
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
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3、例如:汉江临泛。
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大意:(我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
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远方的)城郭在前面的水面上浮动;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摇荡起(远方的)天空。
襄阳风光美丽,(似乎想要把我)留下,与山翁共谋一醉。
三、如何读懂诗歌。
一)、如何明白浅层意思?
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
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
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练习:翻译这首诗的大意。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大意:傍晚时分,一阵微风吹来,把我从冥坐中惊醒。我走近窗户,思绪飘渺起来。
风)吹开门,又吹动竹子。(我听到动静)以为是故人来(看望我)。
风)吹落竹枝上的露珠,露珠滴在石阶下的青苔上。
这风)应该掀开门帘进屋来,为我拂去绿琴上的尘埃。
二)、如何领会深层意思?
1、联系信息,揣摩语言。
信息:题目、注释、诗人生平;意象语言、情感语言、首尾句。
1)、标题。
题者,额也;目者,眼也。”题目包含诸多信息,或揭示内容,如《别董大》;或展示思路,如《望月怀远》;或流露情感,如《西宫春怨》;或表露神情,如《寻隐者不遇》:或托物言志,如《咏蝉》;或怀古咏史,如《石头城》等。
题目为我们打开了通向诗歌主旨的第一条快速通道。
如: 待储光羲不至。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这首诗紧扣标题中的“待”字,描写诗人等待客人的种种情景:一大早打开重门等待储光羲的来到,诗人坐立不宁,一会儿站起来,一会坐下去,都在倾听友人来到时的车马声。好像(“要欲”)听到友人身上佩戴的玉石撞击的清脆之声,正要出门去迎接,谁知这是一种错觉。
可见诗人等待之急切。然而,从早一直等到晚(“晚钟鸣上苑”),外面下起了“疏雨”,友人带没有到来。于诗人终于明白了(了自,已经明白),友人不会来了。
“临堂空复情”,是自己自作多情(空复情,自多情)。可见本诗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表达了盼望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者说表达了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
2)、注释。
如: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绝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忙着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作用: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些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
3)、作者。
知人。世外桃源:疲惫灵魂的皈依—陶渊明。
诗中有画:描摹景物的顿悟—王维。
笑傲公卿:傲岸人格的张扬—李白。
漂泊天涯:大唐衰微的见证—杜甫。
强者宣言:永不放弃的追求—刘禹锡。
明白晓畅:现实主义的革新—白居易。
放浪形骸:盛事难再的挽歌—杜牧。
委婉隐晦:迷惘无助的宣泄—李商隐。
论世。盛唐建功立业的豪歌。
中唐乱离时世的悲歌。
晚唐王朝衰败的挽歌。
北宋的哲理思考入诗。
南宋的爱国情怀入诗。
4)、注意诗歌意象句,如杜甫的诗句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中意象“沙鸥”
5)、注意诗歌中的情感句,如崔颢的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言情”,情是诗的生命,是诗的灵魂。找到关键性的能体现诗人情感的关键词,就等于读懂了诗。诗人的情感往往通过两种方式来体现:
一是直接用感情词,如喜乐哀伤,忧悲愁思之类;二是用意象体现,如雁、明月、秋雨、落花等。两种方式又往往混用。
例如:韦应物的《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赵嘏的《寒塘》:“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两首诗中的“故园”“渺”“归思”“悠”“雁”“寒”“乡心”等关键词体现了诗人浓浓的乡愁情感。体现情感的关键词为我们打开了理解诗歌主旨的另一条快速通道。
2,结构层次。
近体诗的第三句或第三联在内容和写法上往往与前面有所变化。
3,诗的题材。
4、再现情境,设身体验。
通过联想和想象,再现诗歌情境,设身进入这一情境中去体验、感受其情感和意境。
5,读出妙处。
炼字炼句炼篇表达技巧。
6、筛选词语,确定内容。
联系意境、情感、思想态度等相关主题词,确认诗歌的深层意思。
相关主题词。
意境主题词:
宏阔:苍凉、雄浑、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宁谧、婉转、朦胧……
热闹:热烈、繁华、淳朴、喧闹、欢快……
清冷:凄清、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情感主题词:
悲:忧愁、凄苦、悲凉、悲伤、伤感、惆怅、沉痛、消沉、怨愤、寂寞、孤独、烦闷、思念、惜别、依恋、眷恋……
喜:欢乐、喜悦、愉悦、恬淡、闲适、悠闲、豪放、赞美、热爱、仰慕……
思想(态度)主题词:
积极进取、自信豪迈、建功报国、乐观旷达、忧国忧民、
批判、讽刺……
消极、消沉、颓废、退隐……
7. 挖掘考题提供的信息。
出卷人必须紧紧围绕所选诗的特定形象、语言特色、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来设计考题。因此,考题本身就是理解的重要信息和难得的资源。
例如:20xx年广州二模题所选的两首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试从意外看风味,方信留侯似妇人。
”(陈焕《梅花》)
从考题题干“王安石和陈焕两首咏梅诗,都抓住了梅花的同一特征进行歌咏,这一特征是什么?两位诗人是怎样借此抒发他们的情感的?”中可以获取三个重要信息:
①两首诗中“梅”的特征一样。②“这一特征是什么”间接告诉我们理解的关键。③“怎样借此抒发他们的情感的”间接告诉我们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这些信息大大减小了理解及答题的难度。考题中的信息为我们打开了理解诗歌主旨的又一条快速通道。
四、特别提醒。
1、要真正读懂诗歌,方法不是根本,多读多悟才是关键。
2、读懂是一项综合性的智力活动,要先学会分步阅读,再上升到综合阅读。
3、这段时间做诗歌鉴赏题,不要忙于答题,要有意识地把读懂诗歌放在首位。
五,练习。1解读内容: 赠从弟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整首诗只言松而不言人,如果不在题目“赠从弟”上下功夫,很难把握其主旨。由题目明白了诗是赠堂弟的,才可能理解该诗托物言志,借咏松树来勉励堂弟保持节操的主旨。
2解读内容: 观书有感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如果只看诗正文,以为是小湖水的风景,但看了题目之后,便知道,本诗谈的是作者看书的感受,半亩方塘是书,天光云影是指书中有美好的景致,源头活水是指读书可以使神清智清,思想永远鲜活。
3、分析下面两首诗的情感:
闻雁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寒塘赵嘏。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两首诗中的“故园”“渺”“归思”“悠”“雁”“寒”“乡心”等关键词体现了诗人浓浓的乡愁情感。体现情感的关键词为我们打开了理解诗歌主旨的另一条快速通道。
语文专题复习学案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
语文专题复习学案 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教学目标 学习读懂诗歌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解读诗歌的钥匙。教学方法 讨论法 鉴赏法。教学过程 一 读懂诗歌的作用。1 诗歌备考的四个环节。知识 读懂 鉴赏 表述。2 知识包括形象 语言 技巧 思想内容和古诗词常识。3 读懂的作用。读懂是知识的综合运用。读懂是鉴赏...
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
古诗词特点。诗歌的短小凝练常会省略很多信息。补充省略。诗歌由于声律要求和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常会打乱语序。还原语序 重要词语。把古诗当作文言文来读。重要字词 语序 省略 一 词类活用。1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2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3风老莺雏,雨肥梅子。二 古今异义。1停车坐爱枫林...
诗歌鉴赏之鉴赏诗歌形象专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从军行。李白。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问题 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答案 久经沙场 英勇善战 意志坚强的将军。四 什么是诗歌的形象?1 由上面的三道典型的考题可知诗歌形象主要包括 意象 物与意 意境 景与意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