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日教案

发布 2021-08-12 06:22:28 阅读 2229

年级:初一科目:语文执笔:常亮备课组长审核人。

内容:端午日课型:新授设计课时:一课时备课时间:2010-10-20

班级学生姓名家长签名。

学习目标:1、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学习重点:1、学习文章精彩的场面描写,体会用词的精妙,语言的简明,详略的安排。

2、在阅读理解过程中获得对端午民俗的真切感受,让文化内涵从语言中品出来。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体验湘西淳朴民风和合作、争先的精神。

学习方法:通过对话交流的形式紧扣文本进行有重点研读。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蘸(zhàn)酒茶峒(dòng) 泅(qiú)水数(shù)天前

擂(léi)鼓鹳(guàn) 呐(nà)喊戍(shù)军。

2、填空。端午日》作者沈从文 , 现代**家、散文家,代表作有《 边城 》

长河 》等。

虽然《端午日》不是专门描写民俗的文章,但我们从中也可了解到当地端午节的民俗。当地端午节的民俗大体主要有以下三个饮雄黄酒 、 划龙舟 、 追放鸭子 。(学习与评价p74)

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 , 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补充习题p56)

3、整体感知课文。

文中写了湘西端午日的哪些民俗?(三字概括)

明确:(穿新衣、画王字、吃鱼肉、看划船、赶鸭子)

课文以端午日一天的活动为线索,详写了哪些民俗,略写了哪些民俗?

学习与评价p75)

明确:详写:看划船、赶鸭子。 略写:穿新衣、画王字、吃鱼肉。

这些活动的参与度如何?从哪些文字可以感受到?

明确:达到“万人空巷”的程度。(3个“莫不”、“任何个“全”)

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为下文写龙舟比赛营造热闹气氛并设置悬念。

二、学习·研讨。

一、导入:端午日》选自《边城》,写的是湘西一个叫茶峒的地方的端午日风俗。端午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同一个节日,各地的过法却颇有地方特色,让我们通过沈从文先生的文字,一起来感受湘西端午的节日气氛。

(板书课题作者)

二、展示预习,交流成果。

三、研读“龙舟竞渡”

1、朗读(指名朗读:划船的事……表示胜利庆祝的500响鞭炮。)

2、研究几个问题:

龙舟竞渡的准备工作做得怎么样?(充分)

文中哪些文字告诉了读者,比赛的准备是充分的?

明确:(“数天以前”、“早”、“进退”等)

船只的“形式”是怎样的?平时搁置的方式是怎样的?为何介绍这些内容?

明确:船只形式:形体狭长、两头翘起,绘朱红色长线—红色是能激发人兴奋情绪的颜色;

搁置方式:平时多搁置在干燥的洞中。

介绍这些内容与前面准备工作的情况都在暗示竞争的激烈。

每条船的船员是怎样分工的?文章是按怎样的次序介绍这些船员?文中用哪些词语表现他们的动作和外貌的?请把这些词语圈点出来,体会这些词语对表现赛船的场面的作用。(**·练习p104)

明确:桨手、带头的、鼓手锣手;次序如前;

写外貌的: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

写动作的:持、划、拿、挥动、指挥、敲打、调理。(见预习·导学)

作用:这些词语准确生动地表现了桨手、带头的、鼓手、锣手的特征和赛船时的热烈气氛。

作者是从什么角度入手,写出龙舟争渡时的那种热闹、欢腾的场面的?

明确:如雷鸣的鼓声,岸上人的呐喊——侧面烘托,水战擂鼓的情形——联想,都是从听觉的角度入手,来写竞渡激烈而热闹非凡的场面。所以,上文将鼓手锣手放在后面介绍,正可以引出这里写声音的文字,内容上衔接比较顺畅,如果先介绍了鼓手锣手,语言就不很连贯。

写优胜者领赏的文字中,作者连续使用了六个“一”字,从全文看,“一”字就更多了,有十多处。如此热闹、喧腾、万人空巷的场面,“一”字究竟有什么表达作用?我们一起来品味其中的两个。

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句中的“一点”有何意味?还有“某一个人的头上”“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中“一人”和“一船”又有何表现效果?

明确:“一点”表明竞争激烈,与上文准备工作及船只介绍遥相照应,互为因果;“一船”即整船,一人的光荣即是整船的光荣。两个“一”及其奖品“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中的“一”字,很好的表现了湘西人“争先不争功、争胜不争物”的淳朴民风及“合作努力”的精神风貌。

四、略读追赶鸭子的内容及结尾:(即第。

二、第三段)

此段文字较为简略,思考下列问题:

1、是谁发起的这项竞赛活动?目的是什么?什么样的人可以参与?

引导看书,用原句回答。)

明确: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

2、追赶鸭子的场面写得虽然简略,但同样让人感觉很激烈、热闹,甚至可以说一点也不逊色于龙舟争渡,你从文段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明确:“换了新花样”一句针对竞渡而言,显然没有降低热烈程度的意思,只是形式不同,趣味有变化。

两个“各处”以及参与面之广可以让人想见当地百姓奋勇追赶鸭子的盛况。从中也可见军民的淳朴——所谓淳朴,或写作纯朴,我的理解是,他们思想是那种没有受到过污染的、没有杂质的状态,是那种单纯而美好的状态。比如追鸭子这种活动,换了别的人,恐不大会去干。

可见当地的民风淳朴厚道。

3、当天的活动到什么时候结束的?表明了什么?

明确:“直到天晚方能完事”。说明整个当地端午日活动不但热闹、愉悦,而且持续时间还相当的长,群众真正参与,不是形式上的那种,而且挥洒真汗水、吐露真性情、得到真高兴。

这才像个节日,这恐怕就是当地端午日不同于别处的表现了。

五、总结:作者凭着对湘西端午民俗的细致观察和深切感受,描写了龙舟竞渡和追赶鸭子的欢快场面,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了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

三、检测·巩固。

阅读语段,完成习题。(补充习题p57)

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派士兵把30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

1. 设计追鸭子活动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明确: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节日的愉快气氛。

2. 参与追鸭子的人员有哪些?

明确:善于泅水的军民。

3. 追鸭的场面及人们的心情如何?

明确:喜庆气氛,热烈、欢腾。

4. 这一段文字属于略写。你能充分发挥想象,具体描绘追鸭的场面吗?试试看。

提示:可以从30只鸭子在水中飞奔和捉鸭人疯狂追赶以及观众的热烈情景等三方面进行想象,进行扩写。

5. 这一段文字在全文结构上和表达上的作用是什么?

表达作用:表明端午日全民同乐的时间之久。

四、通过批改,你发现什么问题?

五、感悟·反思。

《端午日》教案

学习好资料欢迎 端午日 教案一。一 教学目标。1 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2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以及联想 想像的能力。3 让学生明白 力量从团结中来 这一道理。二 教学重点。1 传统节日体现的价值2 精彩的场面描写三 教学难点。运用侧面描写 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及虚实结合的方法...

《端午日》教案

端午日 教案一。一 教学目标。1 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2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以及联想 想像的能力。3 让学生明白 力量从团结中来 这一道理。二 教学重点。1 传统节日体现的价值2 精彩的场面描写三 教学难点。运用侧面描写 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及虚实结合的方法写好一个场面。第...

《端午日》教案

一 教学理念 把研究性学习和语文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方法主要是采用引导 自学讨论法。二 教学目的 1 通过课文,了解湘西地区端午日的风俗习惯,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 让学生感受赛龙舟场面描写的精彩以及作者生动精炼的语言。3 让学生感受桨手的风采,明白 力量从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