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桃花源记。
陶渊明。备课时间 2023年8月19日授课时间 2023年8月20日。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3.朗读、背诵课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把握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要求学生运用想象**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像能力和**能力,逐步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方法:1.朗读法。 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 3.品读法。 4.延伸阅读。
教具准备:多**cai课件、已打印好的文字资料、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导入新课,作者、作品及背景介绍;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情韵;整体感知文意,要求学生复述课文,概述桃花源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教学步骤: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huo)严然(yau)阡陌(qianmo)诣(yi)
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多**显示其画像)
2.导语: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每生翻译一句)
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补充注释如下)
为业:靠……谋生。缘:
沿。夹岸:夹着溪流两岸。
杂:别的。鲜美:
鲜艳美丽。异:诧异。
穷:穷尽。舍:
舍弃,放弃。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
开朗:开阔明亮。平旷:
平坦开阔。属:类。
悉:全。信然自乐:
喜悦,心满意足。所从来:从哪儿来。
咸:都。问讯:
打听消息。先世:祖先。
妻子:妻子儿女。邑人:
同乡人。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
焉:于之,从这里。间隔:
断绝了往来。皆:都。
叹惋:感叹,惋惜。延:
请。语告:告诉(他)说。
不足:不值得。既:
已经。志:做记号。
诣:拜见,卧…·怯。如此:
像这样。遣:派。
欣然:高兴地。
四、小结 1.古今词义。
2.一词多义
3.判断句
五、作业 l.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分步讨论问题,整体掌握文章内容。
教学步骤: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文章意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文章的内容。
二、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从第4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问: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4.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6.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提问: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8.提问: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9.提问: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10.提问: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11.提问: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
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三、小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中心思想)
四、作业 1.课后练习。 2.练习册上的作业。
五、板书设计
虚景实写,虚中有实)
教学后记: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领略了桃花源的美景,但是对文言文中的虚词的掌握还不够好,这还需努力。
22 短文两篇。
备课时间 2023年8月22日授课时间 2023年8月24日。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背景。
3.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把握两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两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
教学难点:1.辨析《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及“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言外之意;理解类比手法的运用。
2. 《爱莲说》文,具有哪些美好品质的人才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如何辨析“莲之爱”与“菊之爱”?理解映衬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导读法(通过“三读”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当堂背诵全文)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具准备:多**cai课件,已打印好的文字资料、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研读《陋室铭》,作者及文体简介;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出韵律,读出情感;整体感知文意,着重欣赏本文的写作特色。
一、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课题《陋室铭》(刘禹锡)及教学目标;
作者及文体简介(多**显示)
二、学习课文
一读理清思路)(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本文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本文为骈体文,简介骈体文的特点。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学生试读课文
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
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二读品析诗句)
①“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明确: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
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明确:鸿儒,无白丁(雅)
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
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鸿儒”可否换成“群儒”? 不能。“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三读领悟内涵)(男、女生分角色各读一遍)
“往来无白丁”含什么感情? 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
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
首尾句有何关系? 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自互相呼应。
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引导学生总结全文的构思。全文起于比兴,继而对陋室中的景色、社交、生活加以描写,再通过类比,巧妙地表现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趣。
文章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文章主旨)
三、教学小结(略)
四、全班竞背(①学生自由背,②小组中相互背,③全班竞背)
五、板书设计:
山水比兴引陋室何陋之有。
对偶拟人描环境。
衬托对仗夸朋友。
虚实对比话生活不陋。
类比暗含立志向。
引经据典表态度。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学生自主品评这篇课文美在何处,然后逐步品析文章,突出文章精辟的语言美、精妙的形象美、隽永的意蕴美。背诵课文,对照阅读《陋室铭》与《爱莲说》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托物言志写法的妙处。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三、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
八年级语文上复习教案
复习内容 现代文字词。过程。一 带领学生看一轮第5课时,对重点字词的读音进行强调,并要求学生随手勾画并在练习本上写一至两遍,然后每个字词亮度两遍,要求学生慢读,做到 手 眼 口 心 四到。15分钟 注意下列形近字和多音字。遏。谒 脏。赃 缪。谬。寥。寥 戮。戳 籍。藉 燥。躁。噪。澡。藻 接济。人才...
八年级上教案
unit1 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单元目标一览表。section a 教学目标。认识目标 学习使用频度副词always,usually,often,sometimes,hardly,ever,never和表示频度的短语,如every day,once a week,tw...
八年级上教案
第一章疆域和人口 从世界看中国。1.1 辽阔的国土。一,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的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及其优越性。2,了解我国陆疆,海疆的长度,邻国极隔海相望的国家名称,记住我国的临海和主要岛屿并填图。3,掌握我国的四至点,并能从南北气候差异和东西时间差异,说明我国的疆域辽阔。4,了解我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