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教案。
宁波市惠贞书院语文组张建国。
一.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思路,能够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2.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理解超越国界,情同母子的感情。3.激发爱的情感,培养理解和想象的能力。二.教学重点:
深入体会文中的感人的地方。三.教学难点:蜡烛的象征意义的理解四.课前准备:
1.资料收集2.预习课文3.多**课件五.教学设想: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写的是一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情怀。表现在对苏联红军的行为上。
这节课力求以蜡烛为主线,设计教学环节。通过对文章的内容和语言的品味,把握母亲的情怀。设计教学时考虑文章的长度和要求,适当进行一些挑选,使课堂更加紧凑。
六.教学过程:
1.导入:同学们,大家都知道,蜡烛是我们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东西,人们对它可能不太会有太多的关注,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那两枝点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的蜡烛至今仍然闪耀着微弱的光芒,它照亮了所有憎恶战争,热爱和平的人们的心。今天,让我们重温60多年前的那感人的一幕,去体会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一种不分国界,情同母子的感情。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战地通讯《蜡烛》。2.背景和常识介绍:
同学们,我给大家布置了几个预习任务,其中就有一个是要大家收集一些关于西蒙诺夫的资料,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找到?教师安排两个学生回答,然后加以指点。
预习过本文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本文发生的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不知道同学们对二战有多少了解?
教师安排两个同学回答,然后加以指点,归纳。3.蜡烛啊蜡烛,你是如何被点亮?
大家都知道,这篇课文以《蜡烛》为题,全文中多次出现蜡烛,今天我们这节课便以蜡烛为主线,讲解分析课文。老师一共为大家安排了向蜡烛提出4个问题,首先我们先问问蜡烛:
蜡烛啊蜡烛,你是如何被点亮?教师解释一下需要学生完成的任务。安排快速阅读课文。要求是抓住主要情节,内容准确。
一位苏联红军为了解放南斯拉夫,不幸牺牲,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他安葬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并且为他的坟头上点燃了两支她珍藏了45年的结婚。
第1页共2页。
喜烛,用以表达对烈士的哀思和敬意。)4.蜡烛啊蜡烛,你为何如此令人潸然泪下?
同学们,你们读了这篇课文,可能会有很多种感情,但有一种感情大家肯定都有。那就是感动。此时此刻,我们不禁要问:蜡烛啊蜡烛,你为何如此令人潸然泪下?
教师组织学生**文章的感人之处。侧重于段落,句子和环境,人物。具体表现在。
1)炮火连天2)老人衰弱3)安葬行为4)点亮蜡烛。
5)烛光闪烁(教师适当加以指点,可以多读读,加以体会)教师引导学生从句子理解,语言运用,环境描写,人物刻画等方面加以分析。5.蜡烛啊蜡烛,你到底代表了什么?
同学们,分析了如此令人感动的蜡烛,我们又有了新的想法,文中的蜡烛仅仅只是蜡烛吗?于是,我们又向蜡烛发出了第三个问题,蜡烛啊蜡烛,你到底代表了什么?参考:是母亲对儿子的爱。
是一种对烈士的哀思是一种对和平的渴望。
是一种战斗的情谊等等(教师适当拓宽思路,允许有不同见解)6.蜡烛啊蜡烛,我想对你说——
1)今天我们学习了本文,也了解了蜡烛的含义,如此令人感动的蜡烛啊,我们有很多话要对你讲。蜡烛啊,蜡烛,我们想对你说———每个人阐发自己的心声,说1-2句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谈谈自己对学习完本文后的感受)
2)本文表现的超越国界的情同母子的深情的确让人感动,让我们在残酷的战争中感受到了温暖。其实,在很多的文学作品中都表现了这种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不知道你们收集到了什么资料或者平时了解到有关的什么故事等,能否和他人分享?
(由学生自己发言,其他同学适当评点)7.总结:
本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中的南斯拉夫老妇人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衰,满怀爱意地埋葬苏联红军烈士的遗体,这种感情超越了国界,令人敬佩,使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都得到升华,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能体会这种美好的感情。
8.布置作业:
和鉴赏等方面的内容。
地”中,其他同学可以在课后阅读,增长见闻。以上两个作业每位同学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做。
第2页共2页。
八年级语文《蜡烛》教案
学习好资料欢迎 轵城实验中学新语文 三段式 课堂教学案。课题课型。蜡烛新授。第一课时。一 自主学习,挑战文本1 课前3分钟演讲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a 识记重点字词。b 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能力目标 a 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b 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
蜡烛教案2 八年级语文
蜡烛 教学设计。作者 江苏省南京市南湖第二中学王峰。教学目的 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学习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各国人民在战争所凝结的友谊。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习用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教学时间 一课时。教学方法 讨论法。教学准备 学生查找...
蜡烛教案4 八年级语文
蜡烛 教学设计。作者 山东省济南市甸柳第一中学刘芳。实用教案 创意说明 有些作品之所以感人,除了选材巧妙外,细腻的描写不可或缺。为了突出某种形象 某种情感,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反复摹写。阅读这篇文章,我们不妨将有些描写对象相同的反复摹写进行归类 比较,再品析其作用及表达效果,这样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