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语文《蜡烛》教学设计

发布 2022-12-20 15:25:28 阅读 2371

《蜡烛》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2、理清记叙的要素,品味语言,感悟文章意蕴。3、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理解和想象能力。教学重点:

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人物的思想感情,蜡烛的特殊含义。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型:课内自读。

教学**:录音机、投影仪。课前准备:

1、朗读课文,积累生字生词。

2、查阅资料,了解二战中苏联红军解放南斯拉夫的情况。教学设计:一、导入:

蜡烛,曾是人们常用的照明工具,在黑暗中,一点昏黄的光往往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勾出无限遐想。于是,无论中俄外,都有许多诗文以蜡烛为题。现在,蜡烛已失去它本身的实用价值,但我们仍常用它来寄托某种情感:

喜庆,或是忧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纯洁而又令人震撼。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出示投影)

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

第1页共2页。

2、介绍二战解放南斯拉夫情况。(小组讨论候选代表发言)三、整体感知出示学习目标。

教师(或学生)配乐朗读,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投影思考题:

复述课文情节,说说课文表现了什么主题。②结合主题,谈谈你对结尾两句话的理解。教师导学:

记叙文的复述与整体把握要求大家在初读的过程中抓住文章中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在此基础上,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写作目的,主题自然也就清楚了。

最后两句话中说:火焰中凝聚着母亲的眼泪和儿子的英勇,母亲和儿子的称呼象征了谁和谁的一种怎样的感情?这种感情是个别的吗?这种感情用眼泪和英勇甚至是生命凝结而成,应作何评价?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预期达到:

本文讲述了一位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生命危险向母亲一样埋葬一位红军战士,并把自己珍藏45年的结婚喜烛点在战士的坟头的故事,歌颂了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

结尾两句话讴歌了南斯拉夫母亲对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他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第2页共2页。

初中八年级语文蜡烛教学设计

蜡烛 教学设计2 创意说明 有些作品之所以感人,除了选材巧妙外,细腻的描写外,借物抒情的手法必不可少。作者为了突出某种形象 某种情感,往往采用借物抒情的方法。阅读这篇文章,体会作者的用意。教学步骤 一。导入。由 蜡烛 我们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和歌曲,各有什么寓意?1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借...

八年级语文《蜡烛》教学设计

3蜡烛。一 教学目标。1 知识和能力目标 梳理故事情节,掌握复述故事的方式。2 过程和方法目标 进一步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 品味本文语言,感悟字里行间真挚的情感。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南斯拉夫妈妈的形象,体味文中流露出来的跨越国界的浓浓母子情。二 教学重难点。重点 体味南斯拉夫妈妈育乞西的形象...

初中八年级语文《蜡烛》教案八上

蜡烛 教案。宁波市惠贞书院语文组张建国。一 教学目标 1 把握文章的思路,能够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2 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理解超越国界,情同母子的感情。3 激发爱的情感,培养理解和想象的能力。二 教学重点 深入体会文中的感人的地方。三 教学难点 蜡烛的象征意义的理解四 课前准备 1 资料收集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