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能上好一堂科学课,这是科学教师经常苦苦寻思的一个问题。如何能让课堂活泼生动?如何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何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乐中学?如何让课堂成为有效性课堂等等?我觉得除了我们经常讲的认真备课,吃透教材外,还需根据科学课学科特点,更多地研究科学课的教法与学法。
小学科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材内容编写形式上,一般来讲,往往是教材先提出研究的课题,通过观察、实验、游戏、谜语、故事,甚至是教师讲述等形式提出问题,引起学习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接着大致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种是通过观察活动,有时是几个连续的观察活动,其中包括教师的演示。另一种是通过实验活动,有时也有几个连续的实验,其过程一般是从问题出发,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进行迁移。还有一种是教材具有很好结构,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学目的除了知识概念外,还包括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训练过程等等。
教材呈现形式的不同,教材内容和特点的不同,这就迫切地要求我们探寻多种多样的能应对的教学方法。我通过近十年教研活动的思考与实践,归纳整理出了对应上述三种常用的教学方式。
一、观察法。
观察是人们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通过感觉器官直接地或借助某些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和描述客观对象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不仅指看、摸、听、尝、嗅等活动,还意味着理解或从理性上去领会;它既包括信息的输入,又包括信息的初步加工过程。在平时的教学中,一般以下几个程序进行。
1、创设情境,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充分准备好观察对象,即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在主动的**中获得“发现”,启发、诱导并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让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2、提出观察的目的和要求,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应启发、诱导学生进行判断、猜测问题的结果,并让学生制定并交流自己的观察计划。让观察的目的和要求融入学生的观察计划中。
3、组织观察活动,根据学生制定的观察计划,提供观察的对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独立观察或大组交流。教师提供的观察对象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征。好的观察对象(包括材料)是学生进行**和发现的源泉。
学生能发现什么,要看教师准备的观察对象是什么,蕴含了什么样的科学概念。
4、对观察所得信息作出分析,观察中不仅有被动的生理反映(感知),更有信息的接受和加工过程。对观察所得的信息,观察者必须进行合理的分析,其中既有正确与错误的选择,本质与非本质的判断,更有运用自身已有知识结构对信息进行抽象、概括等积极的思维活动。
在学生观察得到信息之后,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分析,以恰当的问题来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帮助学生共同判断、抽象、概括,直至得出正确的结论。
5、成果迁移,即当得出正确的结论后,可将问题继续扩展,把结论或规律应用到实践中去。
如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等单元,均可按这一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
二、实验法。
实验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使自然过程或生产过程以纯粹的、典型的形式表现出来,以便在有利的条件下进行观察和研究的一种方法。
一般情况下可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一方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它是进行实验的基础,没有这一步实验就无法进行。要明确实验目的。
一般通过设问来进行,问题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也可以是教师创设的情景。比如:“满满一壶冷水放在火上加热,水还没烧开就溢出来了”提出“水为什么会溢出来?
”通过对现象思考作出设想,确定研究对象,研究所需要的条件,明确实验目的。
2、提出假设设计实验。
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然后设计实验,验证假设。设计实验时,教师可启发引导学生制定实验的方案,进行实验。这是对学生较高的要求,也是发展学生实验能力的一个很有效的手段。
当教师演示水遇热体积会胀大的实验后,让学生根据演示实验设计水遇冷体积会怎样?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对空气是否也有这些性质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进行实验研究。
利用一定的仪器进行控制条件的观察研究活动。包括:规范操作,正确使用仪器、器材;认真观察实验中发生的所有现象;作好记录,用文字描述或用数字反映事物变化的过程。
4、实验结果的分析处理并作出理论解释。
实验结果的分析对获得实验的结论尤为重要。分析处理解释的前提是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其次是作好记录(对实验现象及数据的分析,将实验的数据列成**)进行比较,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得出结果。例如:
根据石块在水中的重量,在空气中的重量,分析得出石块在水中的重量减少,是由于受到水的浮力。又如:弹簧伸长的长度与重物的重量之间的关系,重物越重弹簧拉伸的越长。
这一类型课例很多,如温度与水温的变化、磁铁、微小,物质变化等单元教学,就很适用此教学方法。
三、研讨法。
研讨教学的整个进程可分为“**”、“研讨”两部分。“**”即探索研究,这过程是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感官,通过亲自动手、动脑去探索教师提供给他们实物材料。“研讨”即研究讨论。
这过程是给学生提供机会,促使他们把**过程中的发现和想法用语言表达出来,通过交流讨论,进行抽象、判断、推理,从而获得科学结论。
研讨教学的程序为: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或事物,进行**,组织研讨,反馈练习。重点是组织好“**”和“研讨”两个主要活动。“**”是为“研讨”服务的。
1、提供有结构的材料。
有结构的材料和事物是前提。创设情境、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是一种好的方法,在备课时要认真研究怎样组织材料,在制定课时计划时,要精心设计,安排材料的层次;反馈时,认真回顾组织的材料哪些是有利于学生“**”和“研讨”。总之,有结构的材料一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二要能启发学生的发现,三要和科学的概念有关,使用这些材料能揭示有关的现象和规律。
2、让学生充分“**”
**”是“研讨”的基础,对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学会怎样学习有独到之处。因而,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应让学生独立地自由地支配材料,按照各自的思维去“**”。教师应仔细地观察全班学生活动的情绪和表现,分析他们的心理、思维的状况和概念水平,并要机灵地去注意捕捉思维的火花,做到“研讨”的胸中有数。
对其活动“不干涉”,谁对谁错不“裁决”。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将信息感受、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在“**”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边操作、边观察、边思考的良好习惯。
3、“研讨会”要耐心地进行讨论。
集体的“研讨”将推动学习沿着概念的箭头前进,直至建立科学的概念。“研讨”过程是学生群体之间和师生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学生把经历在结构材料中形成的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通过集体交流,使思想变得更加清晰、丰富的过程。
在“研讨”开始时,学生的认识多半还处在复合思维甚至混合思维的阶段,把许多不相关联的事物当成因果关系,他们的认识有时不全面,有时甚至是错误的,但孩子们很自信,在“研讨”会上争着发言,希望自己的见解得到大家的赞同。仔细倾听和注意学生在“研讨”中的发言是很有意义的。
学生在“研讨”过程中,会有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经历,逐渐形成比较接近于“彼岸”的概念,在水到渠成、呼之欲出之时,教师的作用是不失时机地进行巧妙的引导。
研讨”时,教师还应为学生创造必要的“安全感”,在全班研讨开始时,教师要注意选择好第一个发言人,以后的任务主要是倾听,适时发现问题进行点拨和记下学生的发言,而不是自居“仲裁人”。教师要不动声色地处于“控制中心”的位置,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信和安全感,这样他们的创造力便会喷涌而出。
4、反馈练习。
学生在“**”、“研讨”的过程中,教师可从中获得不少的信息。教师一方面要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养成对一事物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来认识的习惯,促进思维发展,另一方面要启发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条理性,学会怎样思考问题,学会怎样用最合理的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这就是培养习惯。
如沉和浮、热、宇宙、地球的运动、工具和机械、形状与结构,能量、单元的教学活动都可采用这种教法。
总之科学课教学的教法与学法还有很多,关键在于活学活用,如何因材而用(教材),因才(学生)而用,因时而用,值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永远地探索。
关于小学数学教法与学法的思考
摘要小学数学作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学作为教师教和学生学所组成的一种双向活动,教师只有遵循学生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在教学中选用恰当的教法,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由于教法的基础是学生的学法,因此...
小学作文的学法与教法
一 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低年级的孩子从孩子喜欢的事情上让他练习说话 续写童话故事 讲故事等等来打开孩子的话匣子,再进一步将其写下来。高年级的孩子可以让他从生活中的小事说起,写写自己的家庭成员,学校里的小伙伴,在生活中的见闻比如 在给孩子讲解人物写作时,老师可以来说认识的人的相貌或特征,让孩子来猜...
小学科学课作业的高效设计
让学生在课堂中 动 起来。寇。磊。西安高新第三学校 关键词 动手做动口说课堂互动。新的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是,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而量什么物体时应使用什么样的单位。以此让学生更好的感知抽象的计量且要具备各方面的能力。因此,在对新课程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培养学单位,同时培养了学生留意观察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