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发布 2021-03-12 05:36:28 阅读 2995

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如下: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特制定语文学科“诵读感悟式”阅读教学模式,其基本教学流程是: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研读理解诵读感悟——实践升华运用创新。

一、情境导入 、激发兴趣。

兴趣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老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具有学习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教师要注重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入课堂,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常用的新课导入方法有:温故导入、解题导入、激情导入、设疑导入、故事导入、演练导入、机变导入、悬念导入、简介导入、趣味导入、(游戏、谜语、故事、歌谣、生活)直观导入(实物、教具、图示、多**、实验)等。在这环节中学生学习的情趣应得到充分的激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贾志敏老师说:“语文课上三件事,就是阅读、写字、写文章”。因此在这一环节中要抓实“知识与技能”的训练与培养:

识字学词、读通课文、了解文本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应在这一环节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初读的目的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课文的内容能够在学生脑海中留下初步的印象,由初读到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需要经历以下几个环节:

(1)读课文,找生字,指导学生识字、写字。

(2)读课文,指导学生将课文读正确、流利、通顺。

(3)谈收获,提问题,初步把握课文要点及主要内容。

说明:第一,(1)环节中要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找出本课的生字、新词,通过借助拼音、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等方式,正确认读生字新词,了解部分生字新词的意思;还要根据课文篇幅的长短、生字新词的多少适当设计组词造句、记忆字型、指导写字的环节;检查学生识字情况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第二,(2)环节要体现出“过程性和指导性”地有机结合,教师在检查学生读书时不能停留在学生读完全文后纠正“字音对错和通顺不通顺”上,应让学生按自然段去读,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教师以及学生应注意倾听读者的读书情况,发现问题随时解决。

遇到难读的句子或长句子教师要通过范读,指导学生将句子读通顺流利。第三,(3)环节主要是验证学生读书的效果。这一环节重在鼓励学生积极谈收获,敢于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学生的收获,可以是对字词句的理解,可以是对教学内容的感悟等:低年级学生谈收获可以让学生说说认识的生字新词,并且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了解的,对一些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学生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可以让他们交流自己感受和想法;中年级可以交流对词句的理解及方法,交流对课文内容的初步把握;高年级可交流对词句的正确理解,掌握文本的主要内容。教师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课文的要点及主要内容。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是不懂的词句,可以是对内容的困惑等等。学生的收获如果能触及到课文的主旨教师要及时进行提炼板书;学生的问题如果非常简单可当时解决,如果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则要板书出以待后续解决;如果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则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该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收获和问题,以便顺学而导,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铺垫。

三、研读理解、诵读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都是一些语法规范,语言精练,文采优美的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典范材料。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紧紧扣住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悟文本的语言美,情感美,学习作者精当的遣词造句,巧妙的修辞手法,自然的感情流露……因此,品味词句、读懂课文、体会情感、领悟表达方法等在这一环节中要充分体现。

研读理解的目的是在学生初读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重点章节,进一步品读语言文字,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该阶段是教学的重点,包括以下3个环节:

(1)梳理初读情况,根据实际情况,找准“切入点”。

(2)师生合作**,理解重点内容,解决疑难问题。

(3)品读语言文字,体验思想情感,积累语言材料。

说明:第一,(1)环节的主要任务是找到导入细读理解阶段的切入点,教学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顺承第二阶段中的第(3)环节,要在第(3)环节的基础上梳理学生读书的收获和不明白的问题;二是根据学生的收获和不明白的问题梳理出导入学习重点章节的切入点。

第二,(2)环节是解决重点克服难点的关键环节,该环节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要进一步明确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二是要突出重点句段的学习;三是要设计语言文字的训练项目,达到文意兼得;四是要采取多种方法理解重点句段,譬如,可采取读议法、读画法、表演法、以问促读法、理解感悟法、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重点句段,进一步掌握课文的要点、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第三,是要注重朗读的指导,要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在指导的过程中要看到学生由读不好到读好的过程,要看到学生由理解不深到有所理解的过程,要看到学生由不会学到会学的过程;六是在该环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时适度补充教学内容,扩充教学资源。

第三,第(3)环节是对第(2)环节的效果验证,看学生是否能通过朗读,感悟品味到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篇幅较长的文章可以读重点段落,反之可读全文,感情比较浓厚的课文可以配以**进行烘托渲染,朗读要达到以情激情的效果。第四,在(2)(3)环节的教学中,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要根据文本和年级特点,将默读、小声读、有感情的朗读、分角色读、速读、略读、浏览等读的不同方式分散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让读贯穿教学的始终;二是要根据读书的主体及文本内容,将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起读、师生领读、范读等读的不同形式,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三是(2)环节在低年级教学中不必突出重点段落的学习,也不要安排让学生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要让学生在读好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四、实践升华、运用创新。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训练,特别是:听、说、读、写、思、书、改等能力的培养。要把学生带进去,最终要让学生跳出来,自主走语文阅读、学习之路,以达不教之教的目的。

本阶段是“研读理解、诵读感悟”阶段的继续和补充,是继引导学生把握课文要点、主要内容及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的一次提升,其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从“思想内容中”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并形成语言积累。该阶段是教学的重点,包括以下3个环节:

(1)学习表达,巩固积累。

(2)适度拓展阅读,扩大学生视野。

(3)进行综合练习,开展实践活动。

说明:第一,在(1)环节的教学设计中,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要在熟读(背诵)课文形成积累的基础上,梳理学习内容,进一步明确课文的主旨,提升学生的价值观;二要进一步突出重点句段,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表达主题思想的。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一 理论依据。思维是能力的核心 培养思维品质是发展能力的突破口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需要指出的是 思维是语言发展的基础,思维对语言活动起着组织和控制作用,而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必然受思维能力发展的促进与制约。所以,我们认为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以思维能力为核心...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适用中高年级阅读教学 通用模式 操作要领 一 独立预习,自学质疑。达成目标 认识生字,理解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及课文相关写作背景,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尝试解决。让学生运用已有的方法独立认读和识记生字,正确书写和积累重点的词语和初步了解生词的意思 能正确 流利...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总之,我校老师在 诵读感悟式 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培养学生做到 六读 六不读 六读 读前疑 读中思 读要问 读时批 读必摘 读后写 六不读 心无目标不读 脑无问号不读 身不端正不读 心理不舒畅不读 手无笔墨不读 注意力涣散不读。让诵读感悟成为孩子的自觉行为,伴随孩子一生,成就孩子一生。小学写字课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