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应胜。
从教几年来一直为批阅作文而感到“痛苦”。这痛苦一方面缘自高强度的体力和脑力劳动,另一方面则是自己花了大量的时间面对的却是大量不尽人意的作文。曾想,如果批阅的是优秀作文,那感觉应是春风拂面,何等的身心舒爽啊!
遗憾的是,我很少进入这样的佳境。于是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作文教学,总结得失利弊,寻求解决方略,以减轻自身的“痛苦”,现归纳为以下几小点,供大家指点。
一、没有引领学生进入真正的阅读世界。
我之所以持这样的观点,是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深切体会到的,老师所进行的大量讲解和反复的阅读训练并没有引领学生进入真正的阅读世界,教师顶多是做了教参的高级搬运工,以教参的提示引领自己的阅读,以自己的理解来“同化”学生的阅读,以致阅读教学成了教师阅读的教学,长期如此,学生的阅读就养成了惰性,没有了自己的思维;养成了随声附和,没有了自己的见解,学生的阅读有了一定的量却失去了重要的质,还有更可怕的是这些最后会导致学生对阅读失去了兴趣。其实,真正的阅读教学应该是这样的:一个具有理性思考能力同时又充满激情的老师,引领一群思维活跃而且拥有话语自由的学生,在极具语言价值、审美价值、思想价值等美好因素的文本中畅游。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都能平等、自由的对话。在对话的碰撞中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激起学生心灵的涟漪,引发学生对真善美的强烈向往……关于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阅读能激发学生对祖国的崇拜、对人的崇拜、对书的崇拜和对祖国语言的崇拜”。
而阅读是作文的基础,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我竟欲谓教阅读如教得好,更不必有什么写作指导”。如果没有成功的阅读教学为前提,作文教学就会出现精神上和语言上的断流。多年来,我的阅读教学留下了太多让人遗恨的地方,在分析、理解文章的过程中,我成了教参的奴隶,学生是我的奴隶,我总被一个个“标准”**在一起,尽管这一个个“标准”绝大多数是正确的,但那是不是太理想化、机械化了?
为什么不听一听学生的声音呢?为什么总要让学生发出一样的声音呢?如此阅读教学,不仅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熄灭了学生的阅读激情,还给我们的阅读教学走进了一条“死胡同”:
学生不能独到理解并运用教材,不能甄别选文的优劣;教师没有时间给学生补充一些课外的美文,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学生没有好的书籍进行课外阅读,难于从课外阅读的世界里获取更多的精神养分和语言养分……正是如此多的阅读教学的失误,致使学生不能进入真正的阅读世界,这不但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而且直接切断了联系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血脉,造成了作文教学的滞后。
二、没有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自然。
美国教育家科勒斯涅克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教育名言已经得到了我们语文教育同行的普遍认同。
叶老也早就说过:“写作的根源在于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指出:
“小学生作文就是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这句话阐明了小学生作文要言之有物,并指出了“物”的涵义是“见闻、感受和想象”,这是小学生作文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之一。可是,在作文教学的实践中我却屡屡发现这样一个事实:
相当一部分的小学生作文达不到这一要求,他们言之无物,见闻虚假、感受空洞、想象贫乏。按理讲,当今社会,信息时代给人们带来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孩子们见多识广,作文时应该言之有物,可为什么言之无物呢?
纵观我们的作文教学,长期以来,教学点是封闭型的,重课堂轻课外,为分数,为应试,为升学;作文内容与学生生活脱节,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师出题学生写,学生习作教师评。这种落后的作文教学模式使孩子们失去了广阔的时空,致使学生被动作文,心态消极,生编硬造。这种境况使他们无法撷取更生动的作文素材,因而每当作文的时候,“干瘪的作文素材仓库”使他们感到“囊中羞涩”,言之无物。
在“小学生活化作文”的研究中,我们更应努力建立一个开放的、发展的作文教学体系,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参与生活,体验生活,产生“不吐不快”的欲望,让写作成为学生的生活需要。记得那天早上,由于家乡特有的风俗,街上锣鼓喧天,热闹非凡。那时,我正上语文课。
别说是同学,连我也忍不住往窗外斜视,学生们更无心思上课,此情此景让我灵机一动:为何不让学生外出**,然后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景物。说做就做我就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一起欣赏,回来后,我让每位学生都说说自己的感受。
我先请学生用几句话描述当时游行队伍的景象和当时自己的心情。话音刚落,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争着发言。接着我让同学们把刚才自己说的话写下来。
同学们兴趣盎然,不到十五分钟就写了一大段,连平时最不爱写的少勇也写了一大段。看着这些精彩的片段,我思绪万千?为什么偶然的机会,会有这么好的意外收获,而且如此之大!
是因为碰巧吗?不!是因为同学们自由地、充分地调动了自己心中的语言储备,调动了自己心中的生活积累,大胆地展示自己对客观世界的独特的认识,独特的感受。
只可惜这样的教学却难于常见,只因平时没有为学生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在狭隘的空间里很难成就一篇好作文。我想:今后我会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带领学生到郊外去旅游,了解大自然的美丽风光;让学生走进社会,到市场参观,了解社会生活;到社区调查,了解人们生活。
这样为学生提供习作的资源,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提笔习作,将不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三、没有引领学生掌握正确的写作方法和理论的学习
古人说,“文无定法”、“法到极处是无法”,这些说法看似玄妙,实则道出了文学创作的真谛。试想,文学史上有哪部名著(或名作)是按照某个方法创作出来的?所谓方法,都是后人根据已有的著作或文章研究出来的。
不过,古人的这些言论中也包含了对方法的认可,即要作文首先得有法。那么这些方法从何得来呢?主要是从大量的诵读中感悟得来,从前人的作品中摸索出一些基本的写作方法后,再根据自己的阅历、知识写出独具个性的文章。
古人这种得法之法和对法的态度,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鲁迅先生也曾说过,他之所以能做**,是因为看了几百篇外国**的缘故。当然,小学作文教学不是为了培养作家,而是要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作文方法,并能掌握几种基本的文体的写作。
但问题还是出在这里,这“基本的作文法”从**来?对学生究竟有多大的指导意义?有没有负面效果?
这些都是值得我深思的问题。
从近几年来看,我关注阅读教学的较多,而关注作文教学就实在太少了。自己头脑中的一些作文教学理论,大多因脱离小学教学的实际而显得苍白无力,或未能联系实际,在教学中灵活运用而失去了指导意义。如叶圣陶先生提出的作文教学首先强调生活的积累,其次是精蕴的探求,最后才是表达的技巧的精辟论断,我已烂记于心,但遗憾的是叶老的理论并没有被我在实际教学中“发扬光大。
在作文教学中,我注重的是表达技巧的训练,而常常忽视了生活的积累和精蕴的探求。正是这种舍本求末的做法,使得作文教学大多处于被动状态,学生往往是“得法之处不得法”,没有产生多少行之有效的方法,更何况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当然,造成我作文教学现状不佳的原因不只这些,我要直面其中的问题,找出疗救的方法。让学生多亲近自然,多接触社会,不但要教给他们正确的读书方法,还要多给他们介绍一些好书,更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加强语言的积累,想方设法让学生克服畏惧作文的心理,学会用自由的笔墨写出自由的精神,让作文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要,我想,只要我和学生一起努力,这样的现实应该为期不远。
教学反思 《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反思。通过长期的写作教学实践,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我对作文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现反思如下 一 认清学情,夯实基础,不盲目追求作文形式。从我所任教班级学生作文水平来看,大部分学生基础不扎实,存在着句子表达不通顺 用词不恰当 词汇积累太少 选材较狭隘 立意不高等情况。因此,作文练习不应该追求字数...
作文教学教学反思
作文教学 读后感写作 教学反思。授课教师 常远鹏。读后感写作是小学中高年级开始接触并要求掌握的一种应用型文体,是在学生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 大量的阅读基础上开展的一种教学内容。读后感顾名思义,读是感的前提和基础,感是读的目的和全文的中心,读不仅要了解文本作者的生平 写作背景等,还要掌握文本的主要内容 ...
作文教学反思
21.太阳 教学反思。太阳 这篇文章是一篇说明文,对于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此种文体,学生比较陌生,因此,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将重点放在了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上来。如本篇课文共分了两大部分来写,第一部分为1 3自然段,重点写了太阳远 大 热的特点,第二部分为4 8自然段,写了太阳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