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

发布 2020-12-25 04:17:28 阅读 7246

5.孔乙已。

鲁迅。教学目标:

1、理解孔乙己这一形象所揭示的社会意义。

2、学***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4、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课型选择。说读课型。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步:读课文,说内容,整体感知,第二步:读课文,说句子,揣摩语言,第三步:读课文,说特点,理解鉴赏。

3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了解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的鲁迅的哪些**?

在鲁迅先生写的33篇**中,巴金先生曾称赞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

孔乙己到底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鲁迅先生又是怎样塑造这个形象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

二、解题。本文写于2023年冬天,发表于2023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后来收入短篇**集《呐喊》。

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2023年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

三、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1、找出生字词。

2、试从课文中找出反映以下内容的活。

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

孔乙己的结局。

四、品味**中几句意味深长的话。

1、反映孔乙己特殊身份的句子。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明确:“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唯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反映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的一句话: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明确: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反映孔乙己结局的一句话: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明确:“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五、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1、灯片显示以下语句,学生分析讨论。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孔乙己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

2、指名学生归纳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明确:科举失败又以读书人自居,生活贫困爱面子又常受人嘲笑,迂腐可笑却又不失善良本性,是一个既可悲又可笑的没落的读书人。

六、布置作业。

思考:1、**的前三节并没有写到孔乙己,它们在**中有什么作用?

2、孔乙己的形象有什么社会意义?

第二课时。教学重点:

理解**主题。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内容,导入新课。

二、提示与思考。

1、**的前三个小节有什么作用?

2、酒客、掌柜、伙计等人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

3、孔乙己的读书经历说明了什么?

4、丁举人是通过科举爬到上层的读书人,他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

三、交流、讨论后明确。

1、**前三个小节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

由时间推算,我们可知当时封建科举制度还未废除。

由以两种不同方式喝酒的顾客可以看出当时贫富对立和阶级对立的状况。

由“我”职务的变动可以看出当时人际间的世态炎凉。

2、孔乙己不能与长衫酒客为伍,短衣帮酒客虽然也处在社会底层,但他们仍肆意讥笑孔乙己。唯利是图的掌柜以取笑孔乙己为乐,就连一个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这些,都充分说明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下,人们对科举不幸失败者的冷酷。

3、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却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既不能进学,又没有学会营生,反而养成了好喝懒做的恶习,说明了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

4、丁举人对同是读书人的孔乙己毫无怜悯和同情,在孔乙己写了“服辩”之后仍将他“打了半夜”,“再打折了腿”,不仅揭露了丁举人的**冷酷,也尖锐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本质和罪恶:培养残酷的统治者。

四、学生讨论归纳造成孔乙己悲惨遭遇的原因。

学生讨论后明确:

1、社会原因。

1)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2)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侵蚀下,民众的麻木不仁。

3)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摧残。

2、自身原因。

热衷科举、好喝懒做、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五、理解**主题。

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本文的认识进行思考分析。

六、布置作业。

思考课后练习题。

三、四。第三课时。

课时教学重点:

理清**结构线索,品味**的语言特色。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理清**结构。

1、指名回顾**情节的四个组成部分。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课文结构。

开端(1~3段):介绍咸亨酒店,交代环境。

发展(4~9段):孔乙己的经历和性格。

高潮(10~11):孔乙己被打折腿的悲惨遭遇。

结局(12~13):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二、理清**的线索。

明确:**以“我”(小伙计)的所见所闻作为线索,选取了孔乙己一生中几个分散的,然而又是典型的生活片段构成**情节。

讨论分析:使故事显得真实亲切,使情节集中,增加故事的悲凉,表现作者对孔乙己的同情。

三、体会“以笑写悲”的巧妙构思。

提示与思考:**中多次写到旁人的说笑、哄笑,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酒店中的人们也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他们麻木不仁、自私冷漠,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一样同样受着统治阶级的奴役,所以他们对孔乙己这样一个科举的不幸失败者不但没有同情和帮助,相反只有无情的嘲弄,以求得他们劳累而苦闷的劳动生涯中片刻的快乐。这种麻木的笑使孔乙己的悲剧更添悲凉之感。

它表明,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这样,就更加深了**反封建的意义。

四、品味**的语言特色。

引导学生揣摩以下加点词的意味:

1、便排出九文大钱。

2、他从破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3、坐着用这手慢慢地走去了。

4、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五、布置作业。

**的结尾并没有明确交代孔乙己的死去,你认为孔乙己死了没有?请展开想像,写一篇短文来明确交代,左右。

6.一厘米。

毕淑敏。教学目标。

1. 理解母亲为儿女的成长所付出的努力。

2. 了解心理活动对人物刻画的作用。

3. 体会文中比喻的妙处。

重点、难点。

1. 重点:理解“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含义。

2. 难点:心理活动的刻画。

课型选择。析读课型。

教学过程:第一步:读课文,分析写了什么,第二步:读课文,分析怎么写的,第三步:读课文,分析为什么这样写。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导入。作者简介。

二、研读课文。

1. 阅读课文,梳理**的故事情节,理清**脉络。

讨论并归纳: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在这个过程中,她觉得生活多了几分追求。”)是故事情节的开端。写母亲为让儿子高兴,给不需要买票的儿子买票,使儿子误以为自己己经长到一米一了。

第二部分(从“今天她领小也到一座巨大的寺院参观”到“这种有惊无险的遭遇,一定会令不也天心。”)这是故事情节的发展,在寺院门口,母亲坚信儿子还差一厘米而没有再买一张票。

第三部分:(从“你过来”到“况且他能否明白这其中的奥妙?”)这是故事情节的高潮。母亲在儿子面前出了丑,被儿子误解为贪小便宜而不愿买票。

第四部分:(从“小也的目光总是怯怯”到结束):这是故事的结局。写母亲最终为自己讨回了公道,在儿子面前保持了完美的形象。

2. 课文哪些情节表现了女主人公“要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所做出的艰辛努力?

表现在:在儿子面前,时刻注意检点自己;不把西瓜皮啃得太苦;为儿子买了本没心要买的票;倒假带儿子参观寺院;强压怒火,不与人争吵;写信为自己讨公道。

3. 做为一个平凡的母亲,她为什么要这么做?

因为她要把儿子培养为一个诚实,正直,有教养,有大家风范的人。她深知家教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所以她要在儿子面前树立好完美的形象,为儿子的成长做好正确的导向作用。

三、小结。本文描写了一位普通母亲为孩子的成长所做出的艰辛努力,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四、作业。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一、预习。

再次阅读课文,欣赏课文,说说陶影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塑人物形象的?

二、课文分析。

1. 陶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

陶影是一个普通的女工,一个普通的母亲,她身上有很多的缺点,家境的不富裕使得她想尽办法处处节俭,占便宜。她是一个可笑的小人物,但又是一个令人敬佩的母亲。为了孩子她时时检点自己,为了孩子她尽量做到温文尔雅,显得高贵,显得有教养。

但要做到这些是那么地不容易,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千千万万母亲的良苦用心。

2. 文中的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起到了十分得要的作用,试找出几处,加以分析。

讨论归纳: 为什么要买票呢?就是没有她,车也要一站站地开,也不因此没有司机和售票员,也不会少烧气油。

这是她为自己的行为找的可笑的借口,她也是由此减轻自己逃票的不安心理与内疚心情。

陶影的手抖得像在弹一张无形的古筝。怎么办?吵一架吗?她不怕吵架,可是她不愿意孩子看见这一幕,为了小也,她忍。

可以看出她当时的心理斗争是多么激烈。但她为了儿子,强压怒火,爱子之心由此可见一斑。

3. 课文中用了许多独特而形象的比喻。结合上下文,体会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举例分析: 以她现有的家境要培养出具有大家风度的孩子,需要全力以赴的正面教育。这很难,就像用小米加步枪打败飞机大炮一样,但并不是做不到。

用小米加步枪打败飞机大炮比喻教育孩子的困难,表现出了陶影教育孩子的决心。

陶影爱抚的目光像蚕丝包裹着儿子,随小也的步伐,这目光像柔软的蚕。

丝从茧中抽了出来。

把原本无形的目光比喻成蚕丝,使之变得可感了,很形象,同时也表现了母爱如丝,绵绵不断。

日子像雪白的面粉,毫无变化地流泻过去。

用面粉作比,符合人物的身份,很独特。同时面粉的白给人单调的感觉,也表现出陶影焦急的心情。

三、拓展。**的主人公形象自身并不完美,家境也不富裕,但她对孩子进行了“全力以赴的正面教育”,你能理解这位母亲的苦心吗?请谈谈你对“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的新的体验和认识。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

甲 林嗣环 乙乔山人善琴。清 徐珂。国初,有乔山人者善弹琴。精于指法,尝得异人传授。每于断林荒荆间,一再鼓之,凄禽寒鹘 相和悲鸣。后游郢楚 于旅中独奏洞庭之曲。邻媪 闻之,咨嗟惋叹。既阕 曰 吾抱此半生,不谓遇知音于此地。款扉 扣之。媪曰 吾夫存日,以弹絮为业。今客鼓此,酷类其声耳。注释 鹘 g 一...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答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一纸化 教案。编者 韦金贝 2011.9.23 教学目的 巩固本单元基础知识及复习议 阅读。一 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每小题3分,共27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 襁褓 b o 成吉思汗 h n 亵渎 xi 重蹈覆辙 ch n b 旁骛 w 弥留之际 m ...

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单元整体说明。单元教材分析。名人怎样对待事业 爱情?名人眼中的名人是怎样的?名人是如何与他们的孩子交流 同他们讲道理的?本单元选择近代几位中外著名学者的演讲词或家信,带领我们走近他们的生活,深入他们的思想,倾听他们对人生 对爱情 对艺术 对信念的种种理解和阐释,第二单元单元整体说明 人教版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