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难忘的泼水节》教学感悟

发布 2020-12-22 18:37:28 阅读 3531

跨越时空的爱恋。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感悟。

如何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努力的方向,尤其是对那些缅怀革命先烈,或是讲述历史人物传奇故事的课文。虽然其中的主人公其人物形象不可谓不高大,故事情节也不可谓不感人,但是,《难忘的泼水节》

跨越时空的爱恋。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感悟。

如何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努力的方向,尤其是对那些缅怀革命先烈,或是讲述历史人物传奇故事的课文。虽然其中的主人公其人物形象不可谓不高大,故事情节也不可谓不感人,但是,由于其涉及的时间、空间,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存在着一定距离,所以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就会产生一定的障碍,例如《难忘的泼水节》就是这样一类比较典型的课文。该文热情洋溢地叙述了2024年***在西双版纳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时的情形,表达了***和人民群众心连心的深厚情谊以及人民群众对总理无比敬仰和爱戴之情。

但是,课文中的人和事所发生的年代已经非常久远了,要让在时空上都存在着距离感的学生产生共鸣,产生感情,这确实是非常困难的。为了缩短历史、拉近时空,把学生带入课文、带进历史,让学生走进泼水节,走近***,笔者通过两次执教《难忘的泼水节》一文,对语文教学中如何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演绎“跨越时空的爱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一、资料阅读——奏响时空爱恋的前奏曲。

我们常说备课不仅要备课文,而且还要备学生,所以在课前的预设中我们除了自己要去亲近作者、亲近文本之外,还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是否已足以理解文本的内容,而课前让学生大量阅读相关人物和事件的背景资料则有助于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知识的感性认识,为他们接下来更丰富、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奠定良好的基石。我在初次执教《难忘的泼水节》时也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因为虽然***总理是一个倍受国人尊重和爱戴的历史人物,但是对于这些生长在21世纪初的二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到底又能了解多少呢?恐怕这是个未知数,所以我事先找来几个孩子询问,结果真如我所预料的,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但不知道***为何许人也,而且竟然还把“总理”和“经理”混同起来了!

看来,课前预习必须从“认识***”入手了。在了解到学生的认知水平之后,我向学生布置了资料收集的任务:1、查找有关***的故事,通过故事了解***。

2、收集有关傣族的资料,了解傣族的风俗习惯。尽管二年级的孩子还不能完全理解大人们对***的感情,但是在信息资源高度发达的今天,孩子们还是可以通过长辈叙述、网络查询、实地考察、阅读课外读物或**音像资料等方式去感受***的人格魅力,去亲近傣族的风土人情。而事实也证明这些前期准备是完全必要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尽管课前阅读已经让孩子们在一点点地向***靠近、向傣族靠近,但是他们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上,还不能在心灵深处把它内化。所以虽然他们已不会再犯类似把“总理” 混同“经理”的低级错误了,但是从他们朗读课文和回答问题时的表情上不难看出,他们对总理的情感还非常僵硬,与文本的距离还依然遥远。

他们与文本已经相识却还没有相知,更谈不上“相恋”了,这也说明要想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演绎这场“跨越时空的爱恋”,光是奏响前奏曲是远远不够的。教师作为他们之间的“媒婆”,要想促成这场婚恋,还需要从中做大量工作帮他们穿针引线。

二、情境感悟——奏响时空爱恋的进行曲。

从学生和文本之间的“相识”到“相知”,乃至最终的“相恋”,心灵的沟通和感悟是必要的手段,所以需要我们运用各种形象直观的方式再现教材中的情境,来触动学生心中最敏感的角落,唤起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独特体验,带领学生穿过“时空隧道”,与文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真正融入到每一篇课文特殊的时空境地。结合两次执教《难忘的泼水节》的不同感悟,我以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奏响“时空爱恋”的进行曲,促成学生和文本之间心灵上的沟通。

1、课件烘托,创设沟通情境。多**课件是学生通往文本的桥梁。它使得教师的讲解更为简洁,教师只需稍加渲染、稍加点拨,学生就会感应,这不仅大大减轻了教师“教”的负担,而且也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放松。

因此,思维逐渐活跃,更易走进文本,真正与文本融为一体。比如我在揭示该文课题时,首先是用多**展示出一幅幅傣族人民喜度泼水节的欢快场面,随着画面的呈现,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范读课文,从而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通过这种心灵上的体验,学生才会真正明白泼水节对傣家儿女来说其重要性不亚于我们的春节,同时也使他们认识到了傣族是一个多么能歌善舞的民族。其次**音像资料,通过**总理和人民互相泼水嬉闹的和谐场面,使学生能够初步了解***跟傣族人民欢度节日的整个过程,并进一步加深对总理的直观认识和个人情感,认识到我们的***是一个多么慈祥而又和善的人啊。

2、插图妙用,挖掘情感资源。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都配有插图,如何有效利用这一现成的资源也是一门重要的学问。因为插图往往展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情感因素。

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妙用插图,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就可以挖掘出有利于提升学生情感的资源。我在执教《难忘的泼水节》时曾三次利用到了插图。第一次是在导入时。

让学生通过**插图,猜测**介绍的是我国56个民族中的哪一个?学生从**中找寻到具有傣族气息的景与物,如:象脚鼓、孔雀舞、凤凰花等,从中获悉学生对于傣族风土人情的了解程度。

并使学生明白傣族也是我们祖国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员,是我们的骨肉同胞。第二次是在理解重点词语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清楚地理解“对襟白褂”的确切含义,我又再次利用了课文中的插图,使学生了解到了傣族特有的民族服饰,同时又让学生认识到傣家儿女除了能歌善舞之外,还心灵手巧。

此外,为了让学生对总理的个人情感得到升华,我还利用插图中***身穿傣族服饰的形象,进一步让学生思考总理为什么要穿傣族服装?从而让学生感悟到总理能够入乡随俗,这是总理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体现,更是总理崇高人格魅力的再次展现。第三次出现插图则是在品读课文第三段的时候。

我首先对学生说:“看,总理来了(同时出示插图),你会怎么说?”然后让学生看着**中的总理(仿佛真的是总理来到了面前),来个真情告白,进行个性化朗读,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了升华。

3、**渲染,营造心理氛围。**是人类共有的精神食粮,它具有感化人、塑造人甚至是拯救人的作用,它用民族的、时代的、世界的、自然的音响---震撼着人们的心弦,教化和感动着人们去改邪归正,并使之爆发出生命的火花。所以适当通过**渲染情境,用**特有的感人的语言,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展现鲜明的形象,渲染广近的意境,使学生激起与课文相似的想象和联想,以至心驰神往,从而把学生带入到了课文特定的情境之中。

所以我在执教过程中也借助了**的魅力,首先,在导入时,伴随着泼水节画面的是欢快舒缓的傣族**(葫芦丝),让学生除了在视觉中走进泼水节之外,在听觉上也随之进入了文本内容。其次,在感悟第三自然段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鼓声)想象画面,感受傣族人民欢迎总理的热闹场面以及他们见到总理时的那种溢于言表的兴奋、激动的心情,在心理上产生形象直观:这的确是多么令人难忘的日子啊!

4、教师煽情缔结时空爱恋。如果说我们前面所做的努力和铺垫都还不足于打动学生对文本情感的话,那么此时此刻教师的煽情,则可以让这场跨越时空的爱恋最终水到渠成,因为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上来讲,这一年龄段的孩子特别容易受教师的影响和感染。所以要想让学生亲近文本,首先教师自己必须去亲近文本,做作者的知音,正确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基调,为此我自己事先也阅读了大量有关总理的书籍,**了许多文献资料,特别是每次当我看到记录片《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片段中,运送总理遗体的灵车在长安街上缓缓行使的时候,我总会热泪盈眶。

正是这样怀着对总理的款款深情,我一次又一次地通过范读和肢体语言等方式来煽动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在内心深处也感觉到,能够在那时与***共度泼水节是多么的令人难忘啊!就这样在潜移默化中拉近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在学生的情感升华中缔结了他们这场“超越时空爱恋”。

三、移情体验——奏响时空爱恋的畅想曲。

移情体验是一种个体通过移情对移情对象产生新的认识和情感的手段。“入境始与亲。”教学时,如能引导学生披文入境,进入角色,移情感受,获得的体验才会更加深刻,那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这场“超越时空的爱恋”才会天长地久。

我在执教《难忘的泼水节》时感觉比较成功的尝试有以下二个方面。

1、角色迁移:比如第一次施教,在感受泼水节的热闹场面,和体会傣族人民当时的那种兴奋与喜悦时,我发现,尽管我已经运用多种手段,在努力把学生拉近文本,但是学生们朗读时的表情告诉我,其实他们对于情感的把握,依然还只是局限于对语言文字的分析理解之上。于是,第二次施教,在品读第三段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大情境:

让学生进行角色迁移,把自己想象成是身处当时当地,而且是正在载歌载舞喜迎总理的傣族人民中的一员。教学片段如下:

1、 我们知道总理平时工作很忙很忙,但他还来到傣族参加泼水节,人民多高兴呀,让我们也来加入他们的队伍,自由朗读第三段,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生第一次读)

2、 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有关词语。

3、 创设情境

师:看着,看着,听着,听着,我们仿佛也变成了傣族人,也许你就是那个撒花瓣的人,你就是那个放花炮的人,你们就是那些开船的人,为了欢迎总理,你做了些什么?你的心情怎样?

请大家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一边做动作。(生第二次读)

4、交流、感悟

师:我从东村来,为了见总理,早上天不亮我就起床了,坐了两个小时的车才到这里,你呢?你从哪儿来?

生:我从西村来,我已经在这儿等了一个小时了。

生:我从北村来,我们一家人都来了。

师:我从东,你从西,他从北,从不同的地方赶来,就叫做从——“四面八方”赶来。板书:四面八方。

生读第一句。

师:小朋友读得那么起劲,老师也想读。(老师故意错读,把赶字读成走字。)

让学生辨析:为什么要用“赶”而不是“走”?

师小结:你们真会读书,从一个“赶”字中就能体会人们着急的心情,把这个字圈一圈,读懂了这个词,读好句子就更容易了。(齐读)

师采访撒花的人:你为什么撒花?(生说理由)

并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帮助他们理解“撒满”的含义。)

这样设计的效果是不仅达到了学生与文本心灵交融的目的,而且在情境实践中还巧妙地帮助学生解决了对“四面八方、赶”等词语的理解。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案 难忘的泼水节

11 难忘的泼水节。主备人 平山黄排小学刘笑花。审核人 张伟元戴巧英。复备人 一 教学内容 本文记述的是 和傣族人民之间一个感人的故事。作者通过描写人们欢迎 的场面。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抒发了激动 幸福和快乐的心情。最后,作者连用四个感叹句直抒胸意 这确是一个难忘的泼水节。二 教学目标 1...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

难忘的泼水节 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本文记述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作者在人们欢迎 的场面描写中,抒发着兴奋和欢悦 在 泼水的描写中,泼洒着激动和幸福 在文章结尾,作者更是直抒胸臆,连用三个自然段四个感叹句,表达了人们的激动 幸福和难忘。可先引导学生看看插图,直观地感受图中洋溢的热情,然后一遍遍地...

小学二年语文下册 《难忘的泼水节》二年级语文教案

教材说明这是一篇看图学文。讲的是1961年敬爱的 总理来到西双版纳的黎明城,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事。这篇看图学文由一幅图和一篇短文组成。图上的背景画的是西双版纳地区的特有风光。树木茂密,鲜花朵朵,地上是凤凰花铺成的 地毯 总理在画面中间,双手端着银碗,穿着傣族服装,面带笑容。他周围是穿着节日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