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句,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2、初步学会运用四步古诗自学策略尝试古诗自主学习。
3、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领悟“诗人借景抒情,对大自然神奇景色的描绘,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4、背诵两首古诗。教学重点:
1、借助多**展示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教学难点:
掌握四步法古诗自学策略,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诗文的内容。教学程序:一、课前谈话:
师:之前我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才能,为大家朗诵一首?生:“…师:还有谁想展示?
师:这几个同学的朗诵,融入了自己的情感。真棒!让我们像他们一样带着激情走进今天的课堂,上课!
二、文本解读,学法指导——《望庐山瀑布》
一)资料交流,了解诗人:
师:刚才我看有不少同学背的是李白的诗,今天这节课呀,我们要再次走近李白。谁能来谈一谈,你对李白有哪些了解?
生:……生:……
师:很好,课前下功夫了。我们学古诗啊,第一步就是要首先来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写作背景,这样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诗表达的意境。(板书:熟知诗人)
二)板书课题,理解题意:
师:当年,二十六岁的李白游览至庐山的黄岩瀑布时,不禁豪情大发,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名为《望庐山瀑布》。(板书)谁能看着图,告诉老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理解诗题)
生:李白在看庐山瀑布。
师:那为什么不叫看庐山瀑布,为什么叫望庐山瀑布呢?望和看有什么区别?生:……
师:对,“望”指的是远远的看,这既点明了作者当时站的位置,而且也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瀑布的壮观。
那谁见过真的瀑布?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瀑布是什么样子的吗?……
师:对,一说到瀑布就想到从高山陡峭的地方,水流如暴雨般飞落下来,所以这个瀑字的偏旁就是三点水。拿起小手跟老师写“瀑”
那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究竟是什么样呢?让我们一起进入文本,一**竟。(三)想象意境,品悟诗意1、整体感知:
课件**《望庐山瀑布》配乐朗诵音频及图画。
师:这瀑布,美吗?那我们也来美美的读一遍,注意带拼音的字可一定要读准确!生:……
谁能用一句话说一下,听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生:……
是啊,短短的二十几个字却描绘出了一幅壮丽的山水景色,这样的千古名作,是值得。
我们一读再读的。
2、赏读细悟。
1)师:那接下来,我请大家自己再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读诗书可要讲究方法,我建议大家可以边读诗书边想象,边读边在脑子里放电影,然后同位交流一下,看能不能理解诗的意思。(板书:
品悟诗意)有什么问题也可以提出来。好吗?
学生同位议论。)
2)师:谁想把自己最喜欢两句诗读给大家听?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读出了什么?可以说印象最深的那句。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说瀑布从三千尺那么高的地方飞快地流下来,是从天的最高处落下来的。
师:这里的“千尺”,让我想起了上学期的一首古诗,谁还记得?桃花……。屏显: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当时我们曾经说过,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也就是近三百米那么深吗?
生:没有。师:那作者这样写是进行了——?夸张)对,通过这种夸张,作者形象地写出了和王伦之间的深情厚谊。那在这一课,你觉得作者的夸张是要表达什么?
生:……师:说得非常好,就是要形容庐山瀑布的高、大!
这瀑布如此之高,所以奔腾而下的速度也非常得快!从哪个字看出来的?对,飞。面对这么雄伟壮观的瀑布,让我们带着惊叹的语气读——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老师范读,学生再次练读。)师:谁再试试?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读得好!再现了瀑布宏伟的气势。但作者觉得只是夸张描写了他的高度,还不尽兴,在第四句离,他又运用了另一种修辞方法,谁看出来了?
生:比喻。师:你从**看出来,这是个比喻句?疑是什么意思?(好像,可能,有可能,像是……)很好,作者把(瀑布)比喻成了(银河)?
师:是啊,把飞流而下的瀑布,比喻成从九天落下的银河,诗人丰富的想象力真让我们叹为观止。这不禁使我们想到了李白的另一首诗,好像也有类似的写法?想!一年级的一首诗……
对,“床前明月光……”屏显:比喻。)生:(一起接背)“疑是地上霜。”
师:这神话般的想象,(屏显: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大胆的夸张,(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正是李白诗词特有的风格。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句子。
开始!生:……师:课后大家可以通过查阅资料,找到这些诗句的原文,把他们读一读,积累下来,好吗?
师:那现在,谁能结合我们前面的交流,用自己的话来完整地描述一下这首诗的大意?
生:……师:是啊,太阳照在山峰上,峰顶云雾弥漫,好像燃起了紫烟,远远地看去,一条银白色的瀑布挂在山前。
水从峰顶飞速地奔流而下,让人误以为是银河从高天上落下。多么壮观的景象啊!请同学们想象着这奇丽的画面,我们一起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好吗?
生进行看图试背诵。
师:做诗人还可以自然些,大家可以尝试加上适当的动作来吟诵,好吗?起立。生加动作朗诵。
四)角色互换,升华情感:
师:看到大家声情并茂的样子,俨然就是一位位满腹才华的小李白!好,坐。我来随机采访一下,假如你就是李白,那你想用这首诗来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
生:……师:(板书:
领会情感)非常好,这首诗有声有色,有景有情,充分表现出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借此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同意吗?那让我们饱含爱国之情,再来朗诵一遍。
三、合作学习,学法体悟——《绝句》
一)学法梳理。
师:一首《望庐山瀑布》让我们尽享了大自然的雄伟壮丽,而杜甫的《绝句》又有怎样的韵味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屏显:**)
师:对于这首诗,我想请同学们按照自学提纲来自学完成,有信心吗?好,请看大屏幕,谁能来读一读自学提纲?(熟知诗人,理解诗题,品悟诗意,领会情感)
师:很好,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这个自学提纲,小组合作完成第二首诗的学习。等一会儿,我们一起来汇报交流。
二)交流汇报。
师:好,我找几个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自学成果,请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补充你的知识,也可以举手对他们的汇报进行补充,好吗?谁能帮忙?
1、师:关于诗人,那个小组先来汇报?生:……
师:哪个小组还有补充?(屏显:杜甫生平)2、师:那对于题目,那个小组能来解释一下?生:……
师:是啊,我们没办法给这首诗的题目解释。因为绝句是古诗的一种体裁。
古诗的体裁主要有两种:绝句和律诗。在古代,一首诗中有四句的被称为绝句,八句的被称为律诗。
(屏显:《望庐山瀑布》《赋得古原草送别》)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两首诗,判断一下它们是绝句还是律诗。
生:《望庐山瀑布》是绝句,《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律诗。
3、师:很好。那谁能来大声地朗读一下这首绝句?(屏显)生:……
师:读得入境入情,棒!那关于诗意,那个小组能来汇报一下你们的理解?生:这首诗主要写了……
师:描述得非常具体,谁听出来了,他的描述中都提到了哪些景物?生:黄鹂,白鹭,翠柳,青天,窗户,门,高高的山岭,小船……生:……师板画)
师:那诗人在哪儿看到这样的美丽景色呢?生:房子里。
师:对,他正在望着窗外的景象做诗呢,这就是“窗含”的意思。
师:(屏显画面)现在的画面是灰暗的,我找同学来帮帮忙,告诉我,你都画出了哪些表示颜色的词?
黄色,翠绿色,白鹭,青天)再加上绿的草,红的花,黄的泥土,褐色的船,你看,这自然景色是不是更漂亮了?
这还不算完,谁能再来说说你画出了哪些动词,咱们让这幅静止的画面再多一份生动,多一份生机。(飞上青天、鸣叫,含,停泊……)
再加上黄鹂婉转的叫声,大家看,这幅画有声音,有色彩,更有着勃勃的生机,大自然真美啊!
4、现在,谁能声情并茂地再给这幅画配上诗句朗诵?生:(指生朗诵)
师:面对这样的美景,你觉得此时此刻杜甫的心情如何呢?生:感到欣喜。
师:那你就用欣喜的语音语调去读一读。生:……
师:你想怎么读?生:……
生:……师:是啊,面对着这样明快的景色,诗人和我们的心中都充满了喜爱之情,那就让我们也怀揣着这份喜悦之情,一块儿来试着背诵一下,好吗?(全班同学放声背诵)四、课堂总结:
看来大家的小脑瓜真是聪明极了,短短的时间内就背下了两首古诗,而且还熟练地掌握了我们的古诗自学策略。在这儿呢,老师要告诉大家,李白流传至今的古诗大概有九百九十多首,而杜甫流传下来的更多,大约有一千四百多首。而其中描写自然风光的诗作更是比比皆是,课后,老师希望大家能再选择几首李白和杜甫的诗作,运用我们今天这节课所学的古诗自学策略去尝试完成自学,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积累成果,好吗?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 古诗两首教学实录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 古诗两首教学实录 精品资料。一 导入,释题。1.师 昨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了 草 今天我们来学另外一首诗 生 宿新市徐公店 生拖读 师 读干脆利落一点!生干脆地读 师 大家已经预习过了,谁能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生答 二 朗读古诗。2.师 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杨万里留宿新市徐公店...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 古诗两首教学实录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 古诗两首教学实录精品资料。一 导入,释题。1.师 昨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了 草 今天我们来学另外一首诗 生 宿新市徐公店 生拖读 师 读干脆利落一点!生干脆地读 师 大家已经预习过了,谁能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生答 二 朗读古诗。2.师 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杨万里留宿新市徐公店时...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两首教学目标。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认识生字,学写生字2 通过学生反复吟读古诗,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人情感,体会诗中意境。3 初步了解李白杜甫两位唐代大诗人教学重点。反复诵读,理解诗意。教学难点体会古诗意境。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搜集李白杜甫的资料 庐山 导学过程二次备课第一课时。一 导入新课。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