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蒲公英三年级语文教案

发布 2020-11-17 03:47:28 阅读 8276

语文-蒲公英_三年级语文教案。

课题蒲公英课时1

授课日期。教学目标。

1、教学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讲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重点难点。朗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具学具1、实物:蒲公英。

2、小黑板(出示生字词)板书设计蒲公英。

花托绒球记住降落伞表面嘱咐&nb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记事课文,主要讲汤姆在爸爸的教育下,把钓到的大鲈鱼重新放到湖里的故事,告诉人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严格遵守社会公德的道理。课文语言浅显,层次分明,叙事清楚。还有一个明显的特色,就是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细腻传神。

学情分析。

通过学生反复的读书,要能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要用心体会,读出感情,读出味道,在朗读中让人感受到那种喜出望外的神态和心情。同时要认识到:虽然汤姆感到很遗憾,但他并不后悔,爸爸坚定的话语给他以深刻的教育。

教学目的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汤姆为什么必须把钓到的大鱼放掉,并教育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遵守社会公德。

3、练习用”允许、必须”造句。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汤姆心情的变化。

2、通过辩论的形式,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必须放掉这条鱼,从而使学生知道人人都必须遵守社会公德。教学难点。

1、通过辩论,使学生知道为什么必须放掉这条鱼。

2、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教学准备:幻灯片、卡片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读题,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吗?

2、小结:学贵有疑,问题是思考的产物。你们的问题提得很好,很有质量,这是善于思考的结果。

二、初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努力读得正确、流利。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三、讨论:课题为什么要加引号?四、读课文,提出问题。

五、巩固生字,描红书写。第二课时。

一)围绕课题设疑。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0课”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2、指名朗读课题。

讨论:课题为什么加引号?”你”指谁?

3、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同学们提了很多问题,老师归纳了一下,共有以下三个:(1)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2)为什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3)结果怎么样?

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二)围绕以上问题,学生自学课文。

一边读课文,一边画出有关问题的答案。(三)交流自学情况1交流第一个问题。

1)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从**可以看出鲈鱼的大?”从未见过、鱼竿弯成弧形、大家伙”

指导学生读好句子,体会汤姆的”惊喜”。板书”汤姆”“惊喜”(2)看到儿子钓到这么大的鱼,爸爸的表现怎么样?板书”爸爸”“赞赏”

3)你能不能从爸爸赞赏的目光中,想象一下他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我的儿子真聪明、真能干,钓鱼技术这么熟练。”(4)从**看出汤姆钓鱼技术熟练?

学生自读第2自然段,画出有关动词。指导学生读好这几句话2交流第二个问题。

1)为什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同桌学生讨论,理解这是公园的规定。(2)比较句子。

a你要把这条鱼放掉!b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句话比较好,为什么?指导学生同”低沉、严肃”的语气读好第二句话。(3)对爸爸的这个决定,汤姆的表现怎么样?板书:不情愿。

理解词语”允许、必须”,练习造句。指导读好这句话3交流第三个问题。

1)既然汤姆这么不情愿,那么能不能不放这条鱼呢?

下面,我们要举行一个辩论会。哪些同学同意爸爸的做法的,请你们尽量找出理由来说服汤姆放掉鱼;哪些同学同情汤姆的,也要尽量找出理由来说服爸爸不要放掉鱼。四人小组讨论。

2)全班同学自由组合进行辩论提示。

汤姆:a这条鱼很大,很难钓到,如果放了,以后可能再也钓不到了。

b离允许钓鲈鱼的季节只有两个小时了,这么短的时间,能不能通融一下。c没有人看见我钓到鲈鱼,不放也没关系。

爸爸:a虽然鱼很大,时间也很短,但规定必须遵守,不能随意改动。

b在有人看见的情况下要遵守规定,在没有人看见的情况下更要遵守规定。c做人要诚实、自觉,要严格要求自己。

3)通过刚才的辩论,我想大家都已经明白了为什么必须把鱼放掉。现在让我们来读读课文5-12自然段,看看汤姆是怎么做的?板书:斩钉截铁。

4)从汤姆的行动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5)当爸爸看到汤姆钓到一条大鱼时,投去了赞赏的目光。我想,当爸爸看到汤姆把鱼放了时,心里会为汤姆感到更加自豪。他会想些什么呢?

(6)再读课文5-12自然段同桌练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4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从那以后,汤姆再也没有钓到过这么大的鱼,他后悔了吗?出示最后一句话,指名朗读。

那晚的情景”指什么?为什么那晚的情景一直铭刻在他的记忆里?”爸爸坚定的话语”指什么?一直回响在他的耳边说明什么?(2)齐读最后一段(四).总结课文。

1学了这篇课文,你觉得爸爸是个怎样的人?汤姆又是个怎样的人?2你从这篇课文中得到什么收获?板书:必须自觉遵守规定(五)作业练习复述课文板书。

20”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汤姆:惊喜→不情愿爸爸:赞赏→斩钉截铁必须自觉遵守规定。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学习《鹿柴》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正确背诵《鹿柴》这首诗。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学过程:

一、导言激趣。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鲜花,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投影,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1.知诗人,解诗题。

2.解词连句知大意。3.展开想象悟诗情。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鹿柴》这首古诗。三、学习古诗《鹿柴》。1.知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画家、**家王维所写。请学生补充介绍有关王维的资料。2)解诗题。

柴”,通“寨”,指导有篱落的乡村别墅。2.读诗解意。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词语。2)指名读全诗,纠正以下字的读音。

鹿柴”的“柴:读作“zhài”,不要读作“chái”。“返景”的“景”读作“jǐng”,不要读作“yǐng”。

“青苔”的“苔”读作“tái”,不要读作“tāi”。3)自学诗中的生字。“景”,不要多加“彡”。

“复”中间是“日”不是“目”。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的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青苔: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2)自己试着把句子的意思说一说。

一、二句句意: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三、四句句意: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

4.展开想象,悟诗情。

1)自由练读、背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2)请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讲的是诗人感受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这首诗描写了夕阳西下时空山深林中的幽静景色。前两句以人的话语声来反衬空山的幽静,着重从听觉方面描写环境的寂静。后两句以明亮的夕阳返光,反衬出山林深处的幽暗,是从视觉上来描写环境的幽美。

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构成一幅空山人语、深林夕照的画面。诗中写返照的阳光、幽暗的树林、深绿的青苔,色彩丰富、绚丽。空山中有“人语”,深林中有阳光,使描写的环境有了生字。

这样描写有声有色,给读者以美的享受。)3)给点时间让学生讨论:

在这首描绘的景象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②学生这首诗你还有哪些疑问?

为什么前两句明明写“人语响”,我们却说它写空山的寂静?后两句写“返景”“复照”,我们却说它写深林的幽暗?)4)教师小结:

鹿柴》这首诗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

5.练习朗读,试背诵。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读时注意自然停顿,读出韵味。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2)自己试背。3)同桌互背。

4)集体背。四、作业:

背、默古诗;预习下一首古诗,查有关作者资料。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学习《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正确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集体背诵《鹿柴》;请几名同学背。2.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二、知诗人,解诗题。1.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所写。学生补充介绍有关作者资料。2.解诗题。

渔者——打鱼的人。

这首题目的意思是:江上打鱼的人。三、读诗解意。

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没”的“没”读作“mò”,不要读作“méi”。“风波”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2.自学诗中的生字。(1)区分“渔”“鱼”。

2)“君”字第二笔右边要出头。3.齐读《江上渔者》这首诗。4.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下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往来:来来往往。但;只。美:鲜美。

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风波:风浪。

2)自己试着把词意连起来说说句意。

一、二句: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

三、四句: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中飘着,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3)把四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四、展开想象,悟诗情。

1.请一名学生朗读全诗,学生边听边想象,打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飘荡,时隐时现,场面惊险。2.课堂讨论:

1)诗人在这首诗中讲了几种人?他们有什么不同?(2)从哪儿看出打鱼人的艰辛?(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到诗中讲了两种人:吃鱼人和打鱼人。吃鱼人只爱鲈鱼的味道鲜美;打鱼人捕鱼十分艰险。

打鱼人为了捕鱼,每天要驾驶着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荡,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生命危险,自身无安全保障。他们的劳动成果是来之不易的。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反映吃鱼人不知打鱼人的艰辛。

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3.练习朗读。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4.汇报、评读。

5.自己试着背诵,同桌互背。6.作业:

背默古诗《江上渔者》;预习下一首古诗,查找有关诗人资料。板书设计。

江上渔者北宋:范仲淹。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

1.学习《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3.背诵课文。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集体背诵《鹿柴》《江上渔者》。2.请几名同学背。

3.回顾古诗的学习方法。二、知诗人,解诗题。1.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所写的。学生补充有关诗人的资料。2.解诗题。

出门遇上大雪,借宿在芙蓉山一农夫家里。三、读诗解意。

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宿”读作“sù”,不要读作“shù”。2.自学诗中的生字。

1)区分“暮”“幕”“墓”。

2)“贫”上下结构,上边是个“分”,不要写成“”。蓉”上中下结构,中间是个“”。吠”“大”字上面不要丢点。

3.齐读《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4.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下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日暮:天色将晚。柴门:树枝做的门。

苍山远:苍苍茫茫的远山,一直连向天边。贫:穷。

2)自己试着把词意连起来说说句子的意思。

句:天色已晚,远望苍山,路途遥远,得找个投宿的地方。我投宿的是一个贫穷的山村人家。

句:忽然,从柴门边传来了狗叫声,知道是主人冒着风雪回来了。

3)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四、展开想象,悟诗情。

1.请一名同学有语气地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体会意境。

2.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景色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描写了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的寒山夜宿图。它通过旅客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概括了山中人家的生活环境,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

4.可根据诗的内容,试着画一幅“风雪夜归人”图,进一步体会诗的意课文27陶罐和铁罐学习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好看的东西有进会带来坏处,而难看的东西有时却会带来好处。课前准备。

学生复习这一单元已学课文,想想课文给自己哪些启发。

根据课文插图制作活动挂图:丛林、池塘为背景,另外用纸画一只鹿并剪下来。③抄录课文第。

六、七自然段的小黑板。形象揭题,展开联想。

教师在黑板上贴好背景图,语言渲染:茂密的丛林中,住着许多动物。(边板书课题边描述)有狮子,有鹿。(贴图)

看到这两种动物,联想到了什么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小结激趣。狮子凶猛,鹿很美丽,这个大家都已知道。不过,这篇课文通过狮子和鹿的故事却告诉我们一个新的道理。

是什么呢?下面就看谁的读书本领强,能够自己读懂课文,领悟这个道理了。自主读书,领悟道理。

学生轻声、自由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想想一些生字新词的意思。②学生互相提醒注意易读错的字词,汇报对本课生字新词的理解和理解方法。教师及时点拨小结,如鼓励大家用看图、换词方法理解“匀称”;用联系近义词和上下文来理解“抱怨”。

③学生**车分段朗读课文,要求“音准、句通、文顺”,其他同学边听边在感受深刻的地方做记号。

学生再次轻声、自由地朗读课文,在感受深刻的地方多读几遍。

教师出示课文第。

六、七自然段。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两段课文。可以和四人小组讨论读;可以把喜欢的词句读给同座听;可以和好朋友一人读一句交替读。

⑥全班交流。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你是从**得出这个体会的?

鼓励学生联系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前后联系,延伸拓展。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陶罐和铁罐》带给大家的启示。

学生分析、比较《陶罐和铁罐》与《狮子和鹿》这两篇课文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学生自己设计作业,可以摘抄课文的好词佳句;可以有感情朗读课文;可以比较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的异同。

载请注明出处!

三年级语文教案 蒲公英教案

蒲公英教案。三年级语文教案课题。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 上册 第三单元第8课 蒲公英 作者及工作单位。王丽萍 省 市 区 县 畅好学校教材分析。本课是一篇童话故事。作者借用蒲公英这一不起眼的植物,采用拟人手法,介绍了三种具有代表性的蒲公英小种子,由于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结果它们的命运各...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蒲公英

教育资料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蒲公英。生 它们会想,我们真不该不听太阳公公的话。生 小种子会想,我以为那金光闪闪的沙漠和银花朵朵的湖泊里会有许多宝贝。现在才知道,这里根本就没有财宝,我真不该只看漂亮的外表,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生 是啊!在我们出发之前,太阳公公特地嘱咐过我们,我们还亲口答应过到泥土中...

三年级语文教案 《蒲公英》课堂实录

蒲公英 课堂实录。三年级语文教案时间 2006 10 地点 三 1 班。执教 骆锡红 省 市 区 县 北港中心小学 班级 三 2 班。记录 蔡淳之 省 市 区 县 北港中心小学 师 我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已知道蒲公英的花落了,变成了几十个小降落伞。现在你就是小降落伞。你最想去哪儿?生 我想到泥土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