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8将相和》人教新课标

发布 2020-11-12 12:54:28 阅读 3067

《18将相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正确认读“允诺、典礼、召集、胆怯、侮辱、拒绝、和氏壁、完璧归赵”等词语。联系上下文、查词典理解“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加小标题的方式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精神;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好品质。

4.感受中华的“和”文化,激发阅读《史记》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蔺相如和廉颇的爱国思想,了解他们鲜明的人物形象。【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课前搜集资料【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历史故事,(板书课题:将相和)齐读课题。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之后100多年,西汉司马迁在他的著作《史记》中记载了这个故事,(板书:《史记》)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根据它里面的一个故事改编而来的。二、加小标题,梳理主要内容。

1.课文围绕将相和讲了三个故事,快速读课文,找出每个小故事中小结性的句子,用横线画下来并试着找出关键词概括小标题(学生交流)

1)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用小标题概括——完璧归赵,看老师把这个词语写到黑板上,(板书:完璧归赵)“璧”其实就是一种玉器,所以是——玉字底。在这个故事里的这块璧可不是一块普通的璧,它是无价之宝——和氏璧。

理解完的意思:出示字典中的义项。

弄懂了词语中关键字的意思,也就懂得了这个词语的意思。

2)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渑池是一个地名。在这段课文中还有这几个词语比较难读,谁来试试——鼓瑟侮辱拒绝击缶;(指名读正音齐读)第二个故事用小标题概括——渑池之会(板书:渑池之会)

3)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用小标题概括——负荆请罪。理解“负”(背着)(板书:负荆请罪,)指导书写“荆”,注意“荆”左右结构,左边的部分写短一些,收一些,右边的“刂”可以向下伸展一些。

(4)这三个小故事合起来就是“将相和”。请大家把这3个小标题端端正正地写在书上。(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3.现在你能概括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了吗?请学生说。

三、抓重点词句,感受蔺相如的形象。

过渡: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蔺相如果真是靠着一张嘴位居上卿的吗?

1.速读“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个故事,画出描写蔺相如的词句。想一想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思考:蔺相如是一个()的人。

2.师生交流,感受人物形象预设(一)生:他是一个勇敢机智的人。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叫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也许他能解决这个难题。有人是哪个人呢?补充资料: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miao)贤舍人。小结:可以说,此时的蔺相如既普通,又不普通。

说普通,是因为他只是宦官家里养着的一个普通门客;说他不普通,是因为虽然只是门客,但是却以“勇敢机智”闻名了。

预设(二)生: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胸中有谋略。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1)蔺相如怎样说:想了一会儿。这说明了什么?

他遇事不莽撞、思考充分。(2)比较句子。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我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你体会到了什么?心甘情愿为国家分忧。

3)从两个如果中,你知道了什么?考虑周全,胸有成竹、勇敢。

4)指生读。

预设(三)生:他是一个随机应变、善于了解对方心理、话语巧妙的人。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智取和氏璧。

预设(四)生:他非常勇敢。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1)正音:理直气壮强逼[qiǎng bī]

2)指导朗读:在什么情况下理直气壮地说话?你来理直气壮地说一说。(3)哪个字叩击着你的心?

撞,一个撞字,我们看到了蔺相如“璧在人在,璧碎人亡”的决心。让我们一起读出蔺相如那掷地有声、铿锵有力的话语吧!

面对蔺相如的浩然正气,秦王也不敢怎么样。出示原文,请一个学生读完。

3.完璧归赵的故事结束了,蔺相如不辱使命,成功完成任务,他也被赵王封为上大夫。蔺相如随机应变、勇敢机智的形象也深深地留在了我们心中。

过渡:四年之后,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再次展现了自己的风采。我们一起去看。哪个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预设(五):

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学生谈感受)拼是什么意思?拼,就是不顾一切地干,豁出去。指导读出拼命的语气。

一个拼字,拼出了赵王的面子,拼来了赵国的尊严。板书:维护尊严。

4.过渡语:好一个智勇双全、勇于维护国家尊严的蔺相如!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再次立功,赵王封他为上卿。那个时候右为尊,蔺相如是文官,位列廉颇之前。廉颇的心里可就不高兴了。

四、学习负荆请罪,感受廉颇的勇于改过。

1.课件出示: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你知道什么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吗?他是在吹牛吗?

课件出示: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

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将军,你因何不服?指生读。

2.蔺相如听到了廉颇的这段话,却是这样说的:课件出示,指名读。

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蔺相如和廉颇要是不和,会有什么结果?

联系上文想一想,在渑池之会上,有廉颇的功劳吗?练习有感情朗读。3.想象表达。

正是这样一个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蔺相如,深深打动了廉颇。廉颇登门负荆请罪。(出示**)看着**说一说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如果你就是廉颇,会对蔺相如说些什么呢?

从将军的话语中,我们听出了一个()的廉颇。廉颇为什么负荆请罪呢?同样是为了赵国。

4.课件出示: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五、课堂小结,升华主题。

1.学了这个故事,哪个人给你留下的印象比较深刻?2.我给这两位历史人物做了一个简短的评价,大家齐读:

临危受命使秦国,智慧胆识抗秦王完璧归赵美名扬,渑池会上再立功以死相争拼尊严,国家利益记心中同心协力保国家,将相和睦天下平。

3.同学们,和,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说:

家和万事兴。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孟子说: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是古人几千年智慧的结晶!和,是一份宽容;和,是一种智慧;和,是一种大度;和,更是一种修养。

和,才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8将相和》人教新课标

将相和 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1.认识 7 个生字,会写 9 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本课词语。2.有感情朗读课文。3.抓关键词句,把握人物性格。二 教学重难点。抓住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 三 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感悟法。四 教学准备。多 课件。五 教学过程 一 课题导入。简介战国时期...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8将相和》人教新课标

18 将相和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 10 个生字。正确认读 允诺 典礼 召集 胆怯 侮辱 拒绝 和氏壁 完。璧归赵 等词语。联系上下文 查词典理解 完璧归赵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等词语的意思。2.通过加小标题的方式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 机...

语文五年级下册《18 将相和》教案

18.将相和。教学目标 1.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2.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3.学会简要复述故事。教学重点 1.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2.学会复述故事。教学难点 课文中的三个故事是围绕怎样一个中心组织在一起的。教学时间 两课时。第一课时。一 解题。1.介绍时代背景 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