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发布 2020-11-04 07:14:28 阅读 1144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

主备教师:王小环。

备课组成员:

第1课时观察物体(1)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为从不同方向观察简单物体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简单应用。教材要求学生通过本单元知识的学习,从观察比较的过程中,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学会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及两个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

教学目标:1、我能通过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2、结合现实生活,通过具体观察活动,我能体验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的实物图可以有多种摆放方式。

3、在活动中培养数学学习热情以及良好的交流、合作习惯。 教学重点: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教学难点: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汇报展示——达标检测——拓展延伸。

教学用具准备:小正方体模型若干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玩积木吗?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搭积木的游戏。请用手中的4块积木搭一个你喜欢的形状。谁来展示一下你的摆法?

生:展示不同的摆法。

师:通过刚才的游戏,老师发现同学们越来越喜欢动脑筋了,大家探索出了这么多有趣的摆法。老师真为你们高兴!这一节课希望大家积极动手动脑,我们来继续探索《观察物体》中的奥秘,好吗?

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新课讲授。

出示教材第2页例1

1、师:看同学们刚才学得真好,我又给大家提供了一个玩积木的机会(出示课件):现在有四块积木,如果我想摆出从正面看是这一形状(如图),应该怎样摆?有几种摆法?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师:刚才老师发现好多小组都在积极尝试多种不同的摆放方法,这种探索精神非常好,有谁愿意到讲台上,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小组集体的智慧成果?

生摆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生摆师:电脑出示六种基本摆法,同时指出在这六种方法的基础上再进行移动,就延伸出了多种摆法。

2、如果再加一个小正方体,要保证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不变,你可以怎样摆?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展示成果。

3、同学们真棒!想出了这么多种摆法,你们能尝试着找到一个如何摆放的规律吗?可以讨论。

生讨论交流得出:先照图用三个小正方体摆好从正面看到的基本形状,然后余下的一个正方体可以摆在原来物体的前边或后边,都可让正视图保持不变。如果摆在前边,从正面能看到这个正方体,它必须与原来物体里的正方体对齐着摆;如果摆在后边,从正面不能看到这个正方体,它既可以与原来物体里的正方体对齐着摆,也可以不对齐着摆。

三、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它的实物图有多种摆放方式,你学会了吗?你还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2课时:观察物体(2)

教材分析:本课时通过观察、拼搭等活动,积累观察经验,培养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通过合作交流和小组讨论,提高交流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1、我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立体图形。

2、我能根据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教学重点:能根据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能进行空间图形的平面和立体想象来找出被遮挡住的小立方块。

教学方法 :

自主学习——合作**——汇报展示——达标检测——拓展延伸。

教学用具准备:小正方体模型若干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给出一个实物图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让同学画不同的摆放方法,引导学习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二、新课讲授。

(1)屏幕出示教材第2页例2。

2)师:这是一个用3个小正方体搭出的立体图形,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所画下的形状 。同学们,你能不能用小正方体搭出这个立体图形?

3)学生小组合作操作。

4)各组展示本组搭好的作品。

5)师:请说一说你搭过程中的想法和做法。生:略。

6)师:可以先根据正面图形搭出符合正面的立体图形,再根据上面观察到的图形搭出符合上面的立体图形,最后根据左面图形确定最后的立体图形。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只有唯一的一种情况。

三、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2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3~4页练习一第题。

四、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作业设计: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板书设计:观察物体(2)

先摆出符合正面的立体图形,再摆出符合上面的立体图形,最后确定立体图形。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只有唯一的一种情况。

教学反思:教务处审查: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

主备教师:王小环

备课组成员:

第1课时因数和倍数(1)

教材分析:倍数与因数》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认识了百以内、千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以及一些整亿的数,掌握了非零自然数的乘法关系、除法关系。

这些都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但这只是对数字的浅在认识,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1、我能认识因数与倍数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2、我能初步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概括、分析、比较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难点:认识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汇报展示——达标检测——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教师用课件出示口算题。

学生口算。2.导入:

在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相乘,得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积。乘法算式表示的是一种相乘的关系,在除法算式中,两个数相除,得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商。除法算式表示的是一种相除的关系,在整数乘法和除法中还有另一种关系,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的内容。

(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1)

二、新课讲授。

1.学习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1)教师用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例1,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算式,把这些算式分为两类。

学生说出自己的分类方法,商是整数的分为一类,商不是整数的分为一类。教师以商是整数的第一题为例,板书:12÷2=6

教师:在这道除法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都是整数,商也是整数,这时我们就可以说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谁来说一说其他的式子?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2)说一说第一类的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学生回答,如:在20÷10=2中,20是10和2的倍数,10和2是20的因数。或:20是10的倍数,20是2的倍数,10是20的因数,2是20的因数。

3)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回答,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2.举例概括。

教师:请同学们注意,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的是自然数,而且其中不包括0。

教师:在自然数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每个同学都在心中想一个,想好了说给大家听。学生举例,并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教师同时板书。

教师小结:像这样的例子举也举不完,那能不能用比较简洁的方式来叙述因数与倍数的关系呢?

引导学生根据“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表述因数与倍数的关系。

如:m÷n=p,m、n、p都是非0自然数,那么n和p是m的因数,m是n和p的倍数。

a×b=c,a、b、c、都是非0自然数,那么a和b是c的因数,c是a和b的倍数。

你能从这些数中挑出两个数,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

三、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二第1题。

3.下面每一组数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16和24和2472和820和5

4.下面的说法对吗?说出理由。(1)48是6的倍数。

2)在13÷4=3…1中,13是4的倍数。

3)因为3×6=18,所以18是倍数,3和6是因数。

四、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课题。练习三分数除法。教时。学习。目标。1 巩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及时分数运算方法的掌握。2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重点。求一个数的倒数及分数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一 求一个数的倒数。1 出示数据。2 求出以上数的倒数。1的倒数是它本身。二 计算分数乘除法。...

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3单元长方体。长方体的认识教案。教学目标。1 初步建立 立体图形 的概念 2 基本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3 认识长方体的长 宽 高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 宽 高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 立体图形 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步骤。一 复习导入。讲新课之前,我们先回忆...

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青岛版小学数学。单元备课 教学内容 一 中国的热极 认识负数。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自然数 小数和分数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对数的认识的一次拓展,在本单元将认识正 负数在生活中的意义,用正 负数表示生活中的现象。借助直观认识正 负数的大小。这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又一次扩展,为今后学习有理数及其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