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设计特色。
1.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对教材进行处理。
五年级的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已经初步了解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地球的自转,但在怎样情况下地球会出现昼? 在怎样情况下地球会出现夜?怎样自转就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等具体问题,学生就不甚明白。
针对这一实际,我们对教材进行了重新的处理。力求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对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为此,我们把教学设计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让学生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第二部分让学生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第三部分是总结拓展。
在第一部分中通过指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学生能够模拟并认识到地球的自转能够产生昼夜交替现象,但在学生汇报中会出现地球自转方向不同的问题,由此引出本课的第二部分教学,即地球是自西向东还是自东向西自转才是事实。为解决这一问题安排了四个小环节:1)确定东、西方向。
因为学生对地球仪上某一点的东、西方向的判断不清楚,但这是模拟实验的基础,这一问题解决不好将导致这一**活动无法进行。2)用模拟实验的方法**地球自转的方向。3)用现象再现的方法,进一步认识自转方向。
这一方法是为了让学生运用亲身体验,借助太阳东升西落的事实来进一步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4)通过将**的结果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加深对自转方向的理解。最后通过总结拓展环节,一方面让学生对本课学习的感受进行总结,另一方面通过课后的进一步研究使课上学习的内容得以继续与延伸。
这样的设计,知识结构相对完整,利于学生较全面的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2.形象直观的方法,突破本课难点。
通过模拟实验与现象再现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理解昼夜交替的成因。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主要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抽象思维的展开是以具体形象为基础的。
在教学中,应善于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将宏观的物象直观化,将不易观察的物体可视化,变难为易,变繁为简,使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提升为较理性的认识---科学结论。这一课所研究的具体内容是非常抽象的,学生极不易理解,所以必须采用非常直观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和现象再现来达到对所研究内容的理解。例如在指导学生确定东、西方向时,设计了用即时贴剪成大的圆点贴于地球仪自己所在的位置上,以此确定观察点,并以观察点为基准,确定东、西方向,由此突破了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再如通过学生利用小地球仪、手电筒进行的模拟实验,虽然已经知道了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但此时学生是站在宇宙空间中所观察到的现象,缺乏亲身真实的体验,因此在模拟实验后,又设计了一个学生真实的体验活动。启发学生想象用头做地球,自己的眼睛就是模拟实验中的“观察点”,以此判断出东、西方向。然后提出一个问题:
“你怎样转动才能看到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让学生通过亲自的体验进一步感受到只有自西向东转动才能够再现出太阳东升西落这一事实,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地球自转方向的理解。
二、授课效果。
对教材处理恰当,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实际,使教学过程较顺畅,难点得以较好突破,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形成的原因理解得比较透彻。
1.科学概念方面。
学生通过**知道了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在太阳的照射下,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约24小时。
2.过程与方法方面。
学生能够用模拟实验的方法开展**活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度较高,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创新能力以及想象、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得到较好培养。学生在科学**活动中习得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培养了对科学**的兴趣。
但在教学中,只侧重了对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方法的指导,忽略了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边做实验边用口表述实验过程及现象的指导,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学生对所研究的科学问题有较高的兴趣,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科学**活动中去,能将观察到的现象如实汇报,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倾听他人的意见,体现出乐于交流与合作,表现出实事求是、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三、课后反思。
1.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必须符合学生具体形象的认知特点。
通过本课教学进一步认识到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只有教学方法适当,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针对我们小学科学课程,要尽量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科学**活动学习科学知识,真正使科学**成为科学课的目标和主要学习方式。
2.学生亲历科学**活动要充分运用手、脑、口。
在亲历科学**活动过程中,科学课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相结合。要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之前明确实验的目的、过程和方法,这样学生实验的目的性和主动性会大大提高,主体地位才能得以体现;否则,缺乏动手前的动脑,学生的动手实验将是盲目的,可能只充当了操作工的角色,那么动手的意义将大打折扣。在动手实验中还要让学生多动口,准确描述出所看到的现象;在汇报交流中要鼓励学生根据现象所获得的认识表述清楚;否则学生失去了磨练自己思维专注性、清晰性、严谨性和深刻性的大好机会,同时也不能达到小组内成员间交流合作的目的,而且不利于教师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明白了所研究的问题。
附送:2019-2024年五年级科学下册昼夜交替现象教学实录教科版。
地球仪演示,太阳照射点定下来,哪边是黑夜,哪边是白天?
哪位同学上来转转,让北京是清晨?再转转,北京是黑夜?
刚才有两位同学在转动地球仪的方向是不一样?到底应该怎么样转呢?我们今天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好吗?
让我们乘上汽车,一起出发吧(多**展示)
比较汽车外的景物的相对运动论。
这儿有一把转椅,你坐上以后,我这样转,那样转,你周围的物体都怎么样了?
那谁上来坐上后试试。
学生上来坐上后,转一转,说一说,你是怎么转的,你看到的周围的物体是怎么样的?
学生站起来转一转,请你仔细观察,请你看看跟你刚才的猜测和这位同学说的是不是一样?
生:我们人在动,看起来物体也在动。
师:一个在动,一个也在动。
刚才我们坐汽车和转动是不是一样?
生:看到的景物和转动的方向是相反的。
我们将这个现象叫做:相对运动。
生活中,你发现谁相对谁的一种现象呢?
生:上学路上,树木相对我们来说,是向后运动的。
生:坐火车。
生:我们在操场上跑步也有的。
生活中许许多多物体都存在着相对运动,只要我们做生活的观察者。
出示排球。要求:球放着不动。1,要使这个球看起来先从我们的面前出现,然后经过头顶到我们身后,怎么办?2,要使这个球看起来从我们的左边向右边不停地循环运动,怎么办?
在开始实验之前,每一先开始轻轻地讨论一下,大家看需要几分钟?
生:时间宝贵,五分钟。
好,时间宝贵,就用五分钟。
师:请大家拿出球,开始吧!
学生开始活动,教师巡视。在巡视中教师强调:球不能动。
师:哪一组愿意把你们的方法和大家分享一下?
只要我们人动,球就跑到我们后面去了。
演示。球不动,人钻到球的下面。
第一小组有意见:球在动。
再演示,演示没有问题。
师:哪一组还有不同的?
演示。小组:他们跟刚才的一样?
到底一样不一样?
不一样,这样不吃力。
到底一样不一样?形式是不是一样?:
形式是差不多的。
对第八组有意见。
人走过去 有意见:没有不停地循环?
有没有不停地循环?
没有了。再次展开实验。教师巡视。
心中有底了吗?上面。
哪种方法是正确的?
我们一起来证明一下。
排除了第一种和第三种,还剩下两种。
老师拿球,谁上来演示一下。
球不能动9要使球从左到右,这种对不对呢?
跟我们前面的有什么一样不一样呢?
教师演示太阳东升西落:你说东方在哪一边呢?
地球怎么动?怎么自转?
学生模拟太阳东升西落。
哪个地球先站一站?
一个学生上台演示。有学生有意见,地球还在自转。
地球自西向东转,刚开始的问题,现在心里有底吧。
法国巴黎是中午的12:00,我国北京是清晨还是黄昏?
生:是黄昏。
拿出地球仪和手电筒,试试,看看是黄昏还是清晨。
是黄昏还是清晨?
是黄昏。多**展示。
当北京是中午12:00的时候,是清晨还是黄昏呢?
我们五(6)班不亏为智力冲浪的冲浪手,最后让我们用掌声来表示这次冲浪成功。
板书:西东。
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昼夜交替现象》教案
封面 教案。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教学内容 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主要 地球是不透明球体,在阳光照射下会产生昼夜交替,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进行论证,并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一判断,培...
五年级科学下册昼夜交替现象教案教科版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目的 1.对昼夜交替现象能作出自己的解释。2.和小组同学合作设计模拟实验,研究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3.和小组同学分工协作,做好模拟实验。4.在实验过程中实事求是,严谨认真。5.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教学重点 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设。教学难点 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的原理。教...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4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 8
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实录。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1.昼夜交替现象。地球仪演示,太阳照射点定下来,哪边是黑夜,哪边是白天?哪位同学上来转转,让北京是清晨?再转转,北京是黑夜?刚才有两位同学在转动地球仪的方向是不一样?到底应该怎么样转呢?我们今天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好吗?让我们乘上汽车,一起出发吧 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