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

发布 2020-10-31 22:33:28 阅读 3998

东莞市光正实验学校八年级(下)语文周测(第二次)

姓名: 班级: 制卷人:田地分。

与朱元思书》(40分)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每空1分,共12分)

1. 互相轩邈风烟俱净。

2. 从流飘荡有时见日。

3. 任意东西橫柯上蔽。

4. 猛浪若奔负势竞上。

5. 窥谷忘反急湍甚箭。

6. 水皆缥碧天下独绝。

二)翻译下列句子。(5分)

1.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3分)

2.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2分)

三)理解性默写。(每空1分,共8分)

1. 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的两句,借动物创作了奇特而优美的境界。

2. 《与朱元思书》中统领全文的句子是。

3. 《与朱元思书》中是全文的中心句,写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和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四)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水时抓住了“清”这一特点从动态角度来写,结合具体的事物来表现;而写“急”这一特点时则从静态的画面来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b.文章写山时从视觉的角度,运用神奇的想象力,巧妙地把群山的静态美转化为动态美,不仅赋予山以生命活力,而且突出了山的高。

c.文章写了山峰中的泉水、白鸟、鸣蝉、山猿,从视觉上感受到了一首山林交响曲,使得整个山林变成了美妙的**世界,使人心旷神怡。

d.文章最后补写的山峰上的丛树枝繁叶茂、长势葱茏,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又照应前文的“寒”字。这里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山的“奇”。

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生动简练地描写了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上优美的景色,抒发了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态。

b.开头一段是总写,叙写并赞叹了从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沿江两岸的奇丽山水,诱人景色。

c.第二段前后两个层次形成了鲜明对照,通过对照,反映了江水的动静变化,补足了富春江水的特色。

d.第三段先描写了群山的静态美,再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这是以静写闹,显示春天山中热闹景象。

3.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一句从大处入笔,勾勒出富春山这幅山水画卷的整体气象。

b.“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写出了山水诱人的魅力,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c.作者善于把握景物在空间位置、形态动静、音响色彩等方面的差异,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描写,使得景物描写形象生动。

d.文章生动而简练地描写了富春江山水优美景色,直接抒发作者向往自然、寄情山水的情感。

4.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是吴均用骈体形式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书信的节录,多为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偶现行间,整齐中又错落有致,是一篇清新自然的写景散文。

b.本文首段先总提,后两段先后对“奇山“”异水“再予以分说,且全扣在”天下独绝“四字之上,层次井然有序。

c.第二段分写江水之“异”,“异”在水色之清,“异”在水流之急。第三段分写山之“奇”,“奇”在山之势,“奇”在山之声,“奇”在山之色。

d.纵观全文,作者善于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饰手法,把动与静、声与色、明与暗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旺盛生命力的大自然图景。

5. 下列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生动简练描写了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优美景,抒发作者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态。

b.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c.第二段前后两个层次形成了鲜明对照,反映了江水的动静变化,补足了富春江水的特色。

d.文章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使人如同身临其境。

马说》(40分)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每空1分,共16分)

1. 而伯乐不常有是马也。

2. 故虽有名马安求其能千里也。

3.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不以千里称也。

4. 虽有千里之能才美不外见。

5.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6.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7.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8. 一食或尽粟一石。

二)翻译下列句子。(5分)

1.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分)

2.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3分)

三)理解性默写。(每题2分,共10分)

1.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2. 《马说》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3.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4. 文章先正面提出问题然后笔锋一转从反面展开论述。

5. 《马说》中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

四)选择题。(每题3分,共9分)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马说》以伯乐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达强烈的愤慨。

b.《马说》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总结全文。

c.文章第二自然段中四个“不”有力谴责了“食马者”的无知。

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

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一开始,就强调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发人深省,不同凡响。

b.文章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借马喻人。委婉地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之情。

c.第三段从语言和动作两个角度刻画了“食马者”愚蠢而狂妄的形象。

d.全文寄寓着作者不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统治者的控诉,也表达了对怀才不遇的人才的深切同情。

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强调伯乐的重要性。

b.第。二、三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和原因,表达作者的谴责。

c.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慨。

d.“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两句,前一句表示推测语气,后一句表示反问语气,揭示了问题的实质。

五柳先生传》(20分)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每空1分,共14分)

1. 每有会意亦不详其姓字。

2. 亲旧知其如此颇示己志。

3. 因以为号焉箪瓢屡空。

4. 期在必醉环堵萧然。

5. 不求甚解或置酒而招之。

6. 曾不吝情去留衔觞赋诗。

7. 造饮辄尽。

二)综合题。(6分)

1. 黔娄之妻有言2分)

2. 五柳先生有三大爱好:一是“□□达到了“□□的程度;二是“□□达到了“□□的程度,;三是2分)

3. (翻译句子)其言兹若人之俦乎。(2分)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

第21课 与朱元思书 预习学案。宁阳八中田洪坤。预习目标 1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2 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作者爱慕自然 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3 熟练地背诵课文。预习重点 1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2 疏通文意并熟练地背诵课文。第一课时。一 自主学习 一 给下列加线的字注...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

第五单元。桃花源记。1 基础知识。文学常识陶渊明,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 归去来兮辞 都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 归园田居 文言词语。一般词语 缘 沿着,顺着。夹岸 两岸。夹,在两旁。数 几。芳 香花。落英 落花。一说,初开的花。英,花。缤纷 繁多样子。复...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第五单元。单元目标 1 了解作家作品,掌握本单元的通假字 古今异义字 词类活用现象,积累文言实词 虚词。2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欣赏优美的语言。3 培养文言文语感,能够理解品读经典篇章。课时安排 十一课时。21 与朱元思书。吴均。学习目标 1 能正确朗读 译讲并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