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

发布 2020-10-31 22:35:28 阅读 9611

第五单元。

桃花源记。1 基础知识。

文学常识陶渊明,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文言词语。一般词语】

缘]沿着,顺着。[夹岸]两岸。夹,在两旁。

[数]几。[芳]香花。[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英,花。[缤纷]繁多样子。

[复]再。[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才]仅。

[平旷]平坦开阔。[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

[阡陌]田间小路。[悉、咸]全,都。[黄发]指老人。

[垂髫]指小孩。[怡然]形容喜悦。[乃]竟然。

[具]详细。[问讯]打听消息。[云]说。

[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延]邀请。

[语(yù)]告诉。[扶]沿,顺着。[向]从前,旧的。

[及]到。[诣]到。[遣]派。

[欣然]高兴的样子。[规]计划。[果]实现。

一词多义】中] ①年间。(晋太元中)②中间。(中无杂树) [志] ①标记。

(寻向所志)②做标记。(处处志之)[为] 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寻] ①寻找。

(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寻病终)[闻]①听说。(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

(具言所闻)[舍]①(shě)舍弃,放下。(便舍船)②(shè)房舍。(屋舍俨然)[作] ①劳作。

(其中往来种作)②做。(设酒杀鸡作食)

古今异义】鲜美]古:鲜艳美丽。今:

食物味道好。[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

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交通]古:

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妻子儿女。今:

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无论]古:

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

[如此]古:像这样。今:

这样。[不足]古:不值得。

今:不充足;不满。

词类活用】异]感到诧异。[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尽]完,文中有消失之意。

通假字】要]通“邀”,邀请。

成语】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或情况。津,渡口。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1 理解**。

一)用原文语句回答: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

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

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

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

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

2. “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

3.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4.“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5. 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7.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8.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9.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

10.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

1 迁移拓展。

1.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什么?

2.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3.渔人是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4.针对第二段语句作简要评注。

本段骈散结合,朗朗上口,三字句和四字句连贯流畅,精炼有意境。“黄发垂髫”又运用借代修辞,增强了语言表现力。

5.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

爱莲说。1 基础知识说。

2 文学常识。

2 文言词语常规词语。

蕃(fán)】多。【独】仅。【盛】大规模。

【予】我。【染】沾染。【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植】立。

【亵(xiè)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谓】认为。

【隐逸】隐居的人。【君子】品德高尚的人。【鲜】少。

【宜】应当。【众】多。

词类活用。蔓】生枝蔓。【枝】长枝节。【亭亭】耸立的样子。

1 阅读**。

1.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

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2.“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谁?文中的“鲜”与哪个词语构成反义词?

3.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6.“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现了莲花什么特点?

8.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

9.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图富贵,他追求什么?

10.作者以莲自况,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委婉地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11.文中的莲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12.作者写莲表白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写菊表白自己不愿隐逸的生活态度,写牡丹表白自己对追逐名利世风鄙弃的生活态度。

1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4.怎样理解作者在文尾的慨叹?

15.用原文语句回答。

1)莲象征什么?

2)文中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随俗浮沉,又庄重、质朴,不孤高自许、哗众取宠(或表现莲的高洁,概括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贵品德和坚贞操守)的名句是:

3)高度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或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

6)“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

16.请在文中找出一句骈句。

7.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本文用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莲,其中菊花属于衬,牡丹属于衬。

1 迁移拓展。

1.细细考虑,“菊之爱”可以有两重含义:①做一个避世的隐士;②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你赞成哪一种说法?谈谈看法。(自圆其说既可。)

2.鲁迅有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问濂溪称净植,英随残叶坠寒塘。”这首诗称颂的是哪一种花?

4.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陋室铭。1 基础知识

文学常识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形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文言词语。名】有名,著名。【灵】灵异。

【斯】这。【德馨(xīn)】品德高尚。馨,香气。

【鸿儒(rú)】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调】调弄。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素,朴素,不加装饰。【金经】指佛经。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丝,弦乐器。

竹,管乐器。【案牍(dú)】官府的公文。案,文书,案卷。

牍,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1 理解**。

1.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

2.文章的前四句,既是形象的比喻,又是事物的类比,表面陋室也具有“名”、“灵”的性质。

3.文章的点题句是:

4.文章是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表明陋室的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的。

5.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语句是由此可知其环境特点是:恬静雅致。

6.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由此可知室主人也是一位鸿儒。用一成语概括室中情景。

7.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是从前两句正面实写的句子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从后两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

8.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运用类比的目的是:表明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与抱负,进一步突出。

9.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引用孔子的话有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10.本文通过描写陋室,表达室主人的节操和的情趣。

11.《陋室铭》和《爱莲说》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引出主旨。“德馨”立意贯穿全篇。

12.写出文中的骈句,散句。

骈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散句:孔子云:“何陋之有?”

13.“仙”和“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能概括出全文大意的词语是。

14.本文写陋室,却没有一个表现“陋”字,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文的意思迁移拓展。

1.作者做此铭主要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你能看出当时的现实是怎样的吗?

2.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大道之行也。

成语天下为公老有所终鳏(矜)寡孤独。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中的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2.朗读课文并掌握文言词语: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j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

3.整体思路: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4.问题**:

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第二层有三句话,从三个方面来说明:①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②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有分” “有归”③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3)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核舟记》1、通假字。

1).诎右臂支船:

2).左手倚一衡木: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4).约八分有奇:

5).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2、词类活用。

1).箬篷:名词用作状语例句: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2).石青:名词用作状语例句:石青糁之。

3).糁:名词用作动词例句:石青糁之。

4).椎髻:名词作动词例句:居右者椎髻仰面。

5)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用作动词。

3、古今异义。

1)、尝贻余核舟一。(尝:古义今义贻:古义今义。

2)、高可二黍许。(可:古义今义许:古义: 。今义。

3)、其两膝相比者。(比:古义: 。今义。

4)、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奇:古义今义。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古义今义。

4、一词多义。

1)、其:其两膝相比者)

而竖其左膝)

其人视端容寂;其船背稍夷)

则题名其上)

其色墨;其色丹)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2)、端:东坡右手执卷端)

其人视端容寂)

3)、可:高可二黍许)

珠可历历数也)

4)、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文曰“初平山人”,)

5)、者: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两膝)(其两膝相比者)

6)、为:为宫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为人五;为窗八)

7)、之:能以径寸之木)

箬篷覆之)闭之)

石青糁之)新课标第一网。

左臂挂念珠倚之)

8)、奇:q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j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9)、绝:佛印绝类弥勒)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0)、云:

盖大苏泛赤壁云)

孔子云)11)、并:

题名并篆文)

并怡然自乐)

12)、语:

y如有所语)

y此中人语云)

15)、而:

启窗而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5、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中轩敞者为舱。

3)盖大苏泛赤壁云。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

东莞市光正实验学校八年级 下 语文周测 第二次 姓名 班级 制卷人 田地分。与朱元思书 40分 一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每空1分,共12分 1.互相轩邈风烟俱净。2.从流飘荡有时见日。3.任意东西橫柯上蔽。4.猛浪若奔负势竞上。5.窥谷忘反急湍甚箭。6.水皆缥碧天下独绝。二 翻译下列句子。5分 ...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

第21课 与朱元思书 预习学案。宁阳八中田洪坤。预习目标 1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2 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作者爱慕自然 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3 熟练地背诵课文。预习重点 1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2 疏通文意并熟练地背诵课文。第一课时。一 自主学习 一 给下列加线的字注...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第五单元。单元目标 1 了解作家作品,掌握本单元的通假字 古今异义字 词类活用现象,积累文言实词 虚词。2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欣赏优美的语言。3 培养文言文语感,能够理解品读经典篇章。课时安排 十一课时。21 与朱元思书。吴均。学习目标 1 能正确朗读 译讲并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