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公开课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

发布 2020-10-28 19:23:28 阅读 9399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教材分析】

清平乐。村居》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中的最后一首,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明快质朴的作品。这首词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对安宁、平静生活的喜爱之情。

编者将这首词安排在本单元“人物篇”这一专题下,目的是让我们引导学生抓住人物行为,体会人物情感。同时,这篇作品也是学生认识古典文学名著的一扇窗户。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在此之前,可能从不同的渠道接触过词,但对词的的特点并不是很了解,所以课堂上应引导学生认识词的特点。在这篇课文之前,学生除古诗之外,还没有在课内接触过文言文,所以学生对词作中的字词,在理解上会有一些难度。四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分析、联想、综合判断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思考、自主理解字词的意思是可以做到的,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字词所表达的情感,也是可行的。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词语、句子的意思,想象全词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村居”所表现的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词语、句子的意思,想象全词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词作所表现的作者的感情。

一、直接导入,明确诗题。

1.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2.板书诗题,齐读诗题。

3.解题:看到“村居”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

大家的想象力都很丰富。教师指着板书“清平乐(yuè)”请再齐读一遍“清平乐”,读了这个词,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呢?(给人一种宁静、闲适的感觉。)

4.师简单介绍:“清平乐”是词牌名,“清平乐”是一首曲子,是用来演奏的。用它作词牌的词一般给人一种宁静、平和、舒适的感觉。

5.那就带着这种感觉一起来读《清平乐·村居》。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富于感情。

2.学生自读:谁先来读给大家听?(教师正音)

3.指导书写“锄豆”的“锄”。

4.指名学生朗读。

5.齐读全词,读的同时请注意观察,这首词与前面的两首诗有什么不同?

这首词的特点:有长短句,有词牌名,分上下两片。)

6.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词,看看有哪个字、哪个词语、哪个句子不理解。

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以共同讨论交流。

7.讨论交流。

我们先来交流一下,经过讨论解决了哪些问题?

1)你们是怎么理解“翁媪”的?

“翁”是什么?请大家看这个字的上面,是一个“公”字,“翁”指老公公。“媪”左边是一个“女”字,是指老婆婆、老奶奶。所以“翁媪”就是指老翁、老妇。)

2)“锄豆”这个词的意思是什么?

“锄豆”这个词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需要联系上下文。联系上下文,你们能猜出这个词语的意思吗?“锄豆”就是锄豆田里的杂草。)

三、再读课文,感受韵律。

1.我们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之后,再来读一读这首词,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了。

2.听到你们读,老师也特别想读一读。教师入情入境地范读。

3.教师朗读,学生注意老师朗读的方法。

教师简单介绍:请读这三个字,“小”“草”“媪”(课件闪烁),发现了什么?(这三个字最末有相同的韵母,都有“ao”。

)韵母相同或相近,这就是押韵。古人写诗、写词讲究押韵,所以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

大家读读词的上片,感受一下。(生练习读)

看看词里面还有哪些字押韵?(“东”“笼”“蓬”)读一读,再次感受一下。

我们再一起读一读。

设计意图:边读边想看到了哪些画面。在学生交流所看到的画面的过程中,词中的相关词句的意思也就轻而易举地掌握了。

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避免了就句诠文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的出现。在此基础上再来读整首词,学生就会在脑中边读边浮现相关的画面,读得更有味道了。】

四、品读诗词,展开想象。

1.品读乡村美景。

好词需要细细品,下面用我们的想象去品出词中的图画。我们首先来欣赏一下这家的居住环境。谁来读词的。

一、二两句?你从这两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美丽的风景不仅要用眼睛去欣赏,还要学会用耳朵去聆听!(课件**潺潺的溪流声)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吧。

其实“茅檐”透露的是用泥巴垒的墙,茅草盖的房,又矮又小,很简陋,为什么还能带给我们美的感觉呢?(老师简介:很多诗人都有“茅檐”情结,“茅檐”这个词在诗人的笔下频频出现。)

一个“茅檐”,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充满乡土气息的、宁静的、诗意的小乡村里去。让我们把这种美好的感觉读出来。生一齐朗读。

想象画面: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画面:一所茅屋又低又小,紧靠着一条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草。听见茅屋里有人操着柔媚的当地方言,带着醉意在互相逗趣、取乐,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老翁、老妇?)

2.品读人物画面。

在这样美的环境里住着怎样的一家人呢?请接着读下片。

这一家你最喜欢谁?为什么?(预设:我最喜欢小儿,因为他很可爱。)

从**可以看出小儿可爱呢?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那作者为什么说小儿“亡赖”呢?(“亡赖”同“无赖”,实际上是说小儿顽皮、淘气。)

哪个字最能看出小儿可爱呢?(从“卧”字可以看出小儿可爱。)

想象“卧”是什么样的姿态?“卧剥莲蓬”的样子你能想象出来吗?

学生想象:小儿很专注,很认真,还会哼着歌,还可能仰着,高兴了就打个滚,摇头晃脑,晃动着小脚,侧着身子,用手托着头……)

师小结提升:是的,小儿卧的姿势可多了,他愿意仰着就仰着,愿意侧着就侧着,愿意趴着就趴着……他是多么快活、自由自在、幸福、惬意……难怪冰心奶奶说,“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只有孩子”,通过你们的声音来表现出这种惬意吧。

想象画面: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画面:茅屋外,老夫妇的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正忙着编织鸡笼。可爱调皮的小儿子最讨人喜欢,他正趴在溪边剥着刚刚摘下的莲蓬。)

师讲解:诗中的翁媪虽然青春不再,容颜已老,可是他们的童心未泯。人们常说老小孩儿,其实老人往往和孩子一样可爱。

同学们来仔细看图,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靠得很近,相互亲热地聊天,这就是——“相媚好”。

设计意图:将讲解与启发想象相结合,使学生不仅知道词句的意思,而且知道词句里蕴含的情感。学习“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时让学生结合具体语境,体会词语意思,进而懂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词语的意思也有所不同。】

五、多层朗读,品读诗词。

1.带着感情来朗读。

1)学生自己练习朗读。

2)在小组内展示朗读。

3)选代表全班展示朗读。

2.师生合作引读。

喜欢老人们,这么亲密地、甜蜜地说着话,聊着家常,读出他们的——“相媚好”。

喜欢大儿,读出他的——勤劳。

喜欢中儿,读出他的——心灵手巧。

六、展开想象,拓展延伸。

1.展开想象的翅膀,如果此时大儿、中儿、小儿听到老人甜蜜的交流,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呢?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一家人生活得怎么样?(温馨幸福、美好)

你们看,他们每个人都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干自己喜欢干的活,真是各得其乐。让我们带着这种快乐来读一下吧:

师引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仅仅是“翁”和“媪”醉了吗?还有谁醉了?(诗人、我们)

你醉了,我醉了,大家都醉了。(放**,配乐朗读)

让我们闭上眼睛,吟诵这首词。

听了同学们的吟诵,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幅画,仿佛听到了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让我们再来美美地吟诵一遍!

设计意图:想象是学生探求知识的一种重要能力。在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回顾全诗,并通过板书给学生的想象创造条件,使学生的头脑中浮现词所描绘的意境,从而深入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情感。】

2.延伸补充。

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会对这样一个普通农家人的生活如此向往呢?请同学们读一读下面的资料吧。

补充资料:辛弃疾出生在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那时宋朝的大部分江山已被金人占领,辛弃疾从小就立志平定中原,收复河山。但是软弱无能的南宋朝廷却一味地向金人求和。

由于主和派的排挤、打压,辛弃疾被发配到江西上饶等偏僻的小乡村。在小乡村,辛弃疾一待就是二十年。然而,在这二十年里,中原百姓每天都在金人铁蹄的践踏下生活,辛弃疾很想救民于水火,却无法施展抱负。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位六十八岁的老人僵卧病榻,高呼:“杀贼!杀贼!

”然后愤然离世。)

3.让我们再次背诵这首《清平乐·村居》。

板书设计。清平乐·村居。

恬静优美。平和无忧。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 1.能读懂古诗三首,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 泊 的字音,能结合诗句理解 含 千秋 泊 疏疏 急走 等词语。3.会背诵,默写古诗。4.初步感受古诗中所描绘的优美景色。教学重点 能逐词逐句地理解古诗,并能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意境。教学难点 ...

四年级语文古诗三首

第二十一课古诗三首。教学目标 1 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美景 热爱祖国壮丽山川的思想感情。2 学会并掌握本课的生字 词。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能默写古诗。教学重 难点 目标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准备 课文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 导入新课 初步感知。1 谈话导入 2 试...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说课稿

22古诗三首说课稿。一 说教材。古诗三首 是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 伟大的品格 编排的课文都表现了人物的高尚品质。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芙蓉楼送辛渐 是王昌龄被贬入吴,送好友辛渐赴洛阳时所作。诗人送别友人,并借友人告知他在洛阳的亲朋好友,他虽然身处逆境,但无一丝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