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发布 2020-10-16 08:12:28 阅读 5091

一、说教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第四册的内容。要求学生理解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也是为后面"吨"的教学奠定基础。从学生的感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先理解千克,再理解克,然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知识应用。

围绕这节课的内容,以新的教学理念作指导,结合课题的实验方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克和千克,对1千克、几千克、1克、几克有一定的感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能实行简单的质量计算。

2、继续培养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鼓励个性化的学习意识。

3、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水平。

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千克与克的理解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是对克的理解。

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些目标,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但因年龄小,还是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个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创造了良好基础。

学法: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三、教学环节。

本节课设计了三大教学环节:一是游戏发现,激发**欲;二是主动参与,**新知;三是应用新知,升华体验。

1、游戏发现,激发**欲。

在这个环节中,创设了"背一背"这个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去感受轻和重,然后揭示课题,目的在于利用熟悉的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亲切感,并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新知打下坚实基础。

2、主动参与,**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所以分3步来实施:

第一步:理解千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找一找,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再说一说1千克物品,"掂"是对"1千克"实行初步的感知,"说"是对"1千克"的进一步体验。

接着对"三件视觉上具有一定反差的"物品掂一掂、估一估、评一评、称一称,还设计了让学生想办法找几千克的物品,然后轮流感受,等等,这些活动不但仅一次次强化了学生对"1千克"的体验,更是对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培养,是对学生自主**水准、学生体验态度的一种信息反馈和检验。

第二步:理解克。克相对千克来说,没有那么直观,感觉也不会那么清晰。

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在学生对千克有了一定理解的前提下,马上让学生掂一掂1克的物体,说出自己的感觉。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感觉上与千克形成明显的反差,对学生实行强烈刺激,使学生在脑海中克与千克形成鲜明对比,进而建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概念。为了使学生刚建立的概念得到进一步巩固,于是又设计了两道练习题。

练习的目的除了巩固新知外也是学生自主**、独立思考、自我检查的一种深化。

第三步:理解千克与克的关系。试教时设计的是一道填空题:

1粒扣子重1克,2粒重()克,100粒重()克,那么1000粒重()克,从而推出1000克=1千克。教出后发现这样设计给学生的铺垫太厚,没有思维度。后来把这个环节改为"由1粒扣子的质量直接到思考1000粒扣子有多重?

"这样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兴趣,学生学习兴趣很浓厚。对"克和千克"的换算公式,设计了教师读、学生听、学生读、大家评多种读的形式,使学生在读和评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并牢牢记在心中。

3、应用新知,升华体验。

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对新知有了不同水准的感知,为了使这些感性理解上升为理性理解,创设了两个问题情境:针对物品重量能提什么数学问题;怎样让气球载满物体顺利升空。

第一个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把新知和过去的学习经验相结合,提出不同水准的问题,能够极大地扩充训练容量,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的体现。第二个问问题情境不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并且把学生那种向往宇宙、向往太空的情感融入情境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达到最活跃,情感达到潮,从而把本节课的感知、体验,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得以进一步升华。

总之,本节课在设计上尽量遵循孩子们的认知规律,充分体现教育新理念,为孩子们的自主、独立、合作、个性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机会。毕竟,我们还在实验、还在探索,所以教学中难免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敬请各位指出,以便大家一起讨论、研究。

篇二】《理解线段》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内容。本课时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物体长短,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到这个类的内容,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为这节课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但二年级学生还不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他们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要使他们对线段的概念提升到一个概括的、抽象的理解,有一定难度。

同时他们喜欢动手,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些又是学习的有利因素。

依据新课标,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理解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能用直尺画出不定长的线段。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水平、操作实践水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点。

3、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线段的特征,学会画线段。

教学难点:画线段、数线段。

教具准备:课件、毛线(长短不一,颜色不一,粗细不一)、长方形纸片,直尺。

课堂教学主要采取直观演示法和操作实践法,配合引导发现、讲练结合等其它教学方法实行教学。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如何观察操作,指导学生在自主**的基础上实行合作交流。

结合以上分析,和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分为八个部分:

一、直观理解。

1、请每个同学举起手中的毛线。说说你的毛线和其他同学有什么不一样。(学生会观察到有长短,颜色,粗细的不一样。

)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先找出线段的非本质特征。只有去掉了非本质特征,学生才能更明确到记住线段的本质特征。)

2、请每个同学在认真观察,说说你的毛线和其他同学的有什么是一样的。这个环节学生最基本能发现手中的毛线是直的。

二、讲解概念。

1、通过直观的理解后,由教师讲解线段这个概念:像我们刚才手中这个条直直的毛线,就能够看做是线段。(这句话的讲解中,教师要突出直直的,这是线段的最基本特征,还有一个词是是看做是,数学的是严谨的,不能说这条毛线是线段,并让学生也举起毛线和老师一起说说这句话。

)2、直接告诉学生:手捏住的毛线线的两头,在数学王国里叫做线段的端点。

3、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线段有几个端点?从而得出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的特征。并指导学生读读这句话。

4、教师板书直接让学生明确线段是怎样表示的。

三、找线段。

1、让学生找找我们的教室里有**地方能够看做是线段?比如课桌的边,课本的边,并让学生摸一摸线段,说说线段的两个端点在**,让学生加深对线段的体会。

2、找线段这个环节的最后,我先让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的第一题,一个辨认线段的练习,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说说下面哪些是线段?为什么?

四、折线段。

1、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说:你能折出一条线段吗?然后请学生来展示他折的线段,并说说两个端点在**?

2、你能折出比刚才长的线段吗?让会折的同学来展示他的折法。

3、你能折出比刚才短的线段吗?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通过比较不同折痕,引导学生理解到线段有长有短;

五、画线段。

画线段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分两步教学:

1、先让学生使用刚刚获得的对线段的理解,尝试画线段。教师在这个环节不做示范,放手让学生独立去画,给学生以的空间去发挥,这样才不会限制在只会用尺子画线段。

2、展示学生画的线段,并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画线段需要注意什么?

六、数线段。

1、让学生完成教材49页想想做做第二题,下面的图形各由几条线段组成的?

七、练习巩固,深化拓展。

1、完成49页第三题,用直尺把右边的两点连成一条线段。说说连接两点能够画几条线段?让学生明确两点之间只能画一条线段。

2、完成49页第四题,下面有三个点,每两点连成一条线段,能够连成几条线段?让学生先读题,然后再画一画,最后说说能够连成几条线段,围成之后是一个什么图形?

3、完成49页第五题,有四个点,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几条线段。这个题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教师要先指导学生读懂题目,能够先让学生读一读,然后提出每两点是什么意思,告诉学生就是每一点都要和其他点连一次。

学生只有理解了每两点,才能更好的完成这道题,画出6条线段。

八、全课小结。

让学生看着板书,说说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理解了线段,并能找线段,折线段,画线段,数线段)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范文。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篇一 一 说教材。克和千克 是小学数学第四册的内容。要求学生认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也是为后面 吨 的教学奠定基础。从学生的感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先认识千克,再认识克,然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知识...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4篇。篇1一 说教材。1.教材分析。同级混合运算 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创设了 图书阅览室 问题情境,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脱式运算,了解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使他们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逐步提高他们的...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精选公文范文。说课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45 46的例1以及练习九中的第1 4题。一 教材简析。本节课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也是对今后学习表内乘除法及多位数乘除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乘法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新认知的内容,如果将抽象的概念意义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