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发布 2020-09-28 03:37:28 阅读 3758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

教学计划。一、 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一) 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基于儿童数数的经验,结合具体的情景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会认、会读、会写0——10的数,会用它们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第二单元《比较》。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数学活动,获得对“>、等符号的意义的理解,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经历比高矮、比轻重、比长短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并在描述或倾听各自思考过程的交流中,体会学会有条理的表示自己思想和学会倾听的重要性。

3、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10以内的加减算式,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初步感受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正确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10以内数的分解与合成的技能;通过整理加、减法算式,并探索其间规律性的活动,培养与发展数感。

4、第七单元《加减法〈二〉》。经历表示11——20的数的具体操作及其概括过程,初步体会用十进制记数的位值原理,会数、读、写20日内数,掌握它们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结合解决问题的活动,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学会20以内的进位和退位,逐步的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5、第八单元《认识钟表》。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学会认读钟面上表示整时、半时的时刻,了解记时的书写方法,并会用“快几时了”或“刚过几时”等词语描述时间,经历简单而熟悉的操作活动,体验时间的长短,培养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 空间与图形。

1、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结合生动有趣的情境或活动,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回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2、第六单元《认识物体》。通过对实物和模型的观察、操作、分类等活动,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能直观辨认它们的形状是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能直观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等立体图形。

三) 统计与概率。

1、第四单元《分类》。结合日常生活中必须进行的分类活动,感受分类的必要性,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并在这些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第九单元《统计》。根据简单的 ÷现实的问题进行统计活动÷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感受统计的必要性;结合实例,认识统计表和形象统计图,会填补相应当图标;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 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的正文和习题中提供了许多适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实践活动或小调查。例如:

1、 找一找,说一说。“我找3个比我高的人”“我找2个和我同岁的人”“我找……”

2、 说一说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0。

3、 说一说你在生活中发现的加法问题。

4、 整理一下自己住的房间,向同伴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

5、 到图书馆或书店看一看,图书是怎么分类的,并与同伴说一说。

6、 调查太阳刚升起,大约是几时?太阳刚落下,大约是几时?调查你们班每个小组男生、女生人数,并试着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7、 调查你们班10名同学的上学情况。(1)乘车上学,还是步行上学?(2)结伴走还是单独走?等等。

学生经历上述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中的作用。

二、 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点。

一)20以内数的认识。

20以内的数的认识分三个阶段来安排:第一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第二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的大小。这两个单元对后继的数的认识有迁移作用;这部分教材编写的突出特点是结合生动具体的情境,通过观察、记数、操作等教学活动,来呈现学习内容,让学生从中体验数的意义,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对数的理解力。

二)加减法的处理。

1、不以10以内数的合成与分解作为学习加减法的逻辑起点,直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学习加减计算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经历从问题情境抽象出加减算式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中理解加减运算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以内的数的组成和分解虽然不再被作为10以内的加减法的逻辑起点,但它仍是熟练的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的有效手段。事实上,10以内数的合成分解与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只存在描述数量关系的形式上的差异,并无本质的区别。因此,教材不但没有削弱对数可分可合的认识,而且还创设了丰富多彩的问题或游戏活动,不断强化数的分解与组成的意识。

3、加减法学习内容的编排有分有合,加减法的提前混编。加减法提前混编的优点有:一是从一个问题情境即能提出加法问题,也能提出减法问题,这样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二是有助于学生体会加法与减法存在某种关系,从不同角度揭示相同的数量关系。三是从心理学角度看,加减编后学习内容更富有变化和挑战,不至于因为内容单一而枯燥乏味。

4、体现算法的多样化,,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算法与交流各自算法的时间和空间。

三)空间与图形的安排。

1、确定物体的位置与顺序是建立空间观念的一项基本内容,确定位置与顺序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是会用前、后、上、下、左、右等词语进行描述。

2、认识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也是建立空间观念的基本内容。第六单元所认识的是四种最常见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长方形、正方形、圆柱和球。

五) 分类与统计的编排。

分类的经验不仅是进行统计活动的必要基础,教学概念的学习本质上也是一种分类的行为,所以认识物体始于对物体分类。

四、本册教材的教学建议。

一)数学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数学教学必须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和数学接受能力。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的教学应有实际背景,利用学生的经验,使用学生可以接受的语言,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通过探索和考察数学概念得出含义,使学生有机会讨论他们的想法。

二)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为了避免小组学习流于形式,就必须用心培养学生交流技能。交流既有信息输出,也有信息输入,所以加谈、倾听、阅读、书写是基本的交流技能;此外对数学而言,交流还应具有描述的技能。

三)紧扣数学活动的目的设计安排活动。

数学教学活动是数学的教学,每一个教学活动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而活动本身有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过程。

四)做练习、写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巩固知识、习得技能的必要环节。

五、教材的评价建议。

一)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

要结合学习数学的过程评价学生对数学概念知识的理解。学生只有理解了数学概念和它们的意义或解释,他们才能理解数学、有意义的“做数学”。

二)重视对学生初步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对解决问题的评价,首先应注意评价学生对问题的描述,即怎样把情境图呈现的问题,用口头语言完整地描述出来。

三)重视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

对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主要通过课堂观察来收集有关的信息,象他们参与班级讨论中,试**决问题中,独立或小组学习中,无时不在显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情感与态度,能看出是否有信心,是否有兴趣,是否乐于**,是否有毅力,是否有好奇心,谁敢于质疑。

六、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 8课时。

第二单元比较5课时。

第三单元加减法(一) 17课时。

第四单元分类2课时。

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 5课时。

第六单元认识物体2课时。

第七单元加减法(二) 14课时。

第八单元认识钟表2课时。

第九单元统计2课时。

总复习5课时。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

主备人:汤琳。

授课人: 陈贤明汤琳王丽

一、单元教学目标。

1、 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学习数学愉悦。

2、 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 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0——10各数。

4、 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

二、单元编写意图。

本单元学生学习的内容主要是数10以内物体的量以及如何用数的形式表示10以内物体的量,这些内容安排在5个情境活动之中。“可爱的校园”主要是通过直观地数数,让学生初步地感受数就在他们的身边;“快乐的家园”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将直观地数数与数的表示方法结合起来;“玩具”与“文具”两个情境活动是学习1~1各数的书写;而“小猫钓鱼”则是认识与书写“0”

由于学习本单元的对象是初入学校的儿童,虽然他们在学前的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生活中数的概念,但这些概念均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相当多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直观地数数的阶段。而进入课堂学习后,学生需要将直观地认识数,逐步过渡到对抽象数的认识,这两者之间的过渡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关键。为此,本单元在编写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对下列几个方面的思考。

1.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扩大学生的认识范围。

对每个学生来说,学前所处的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异,不同学生对生活中一些数的认识也存在着差异,因此,为了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机会参与学习,都能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本单元安排的大量内容都是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事例。通过学生对熟悉事例的叙述过程,让他们潜移默化地进入学习的状态。

如教材第2,3页“可爱的校园”中,呈现的内容是一幅新学期开学的景象,这与学生的经历是一致的。而生动活泼的**画形象则可以吸引学生关注图中的情境。教学时,通过这个学习材料,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经验进行叙述,可以了解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对一些认识经验不足的学生,也可以在与同伴交流信息的过程中,扩大自己的认识,积累新的经验。

2. 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认识数的实际意义。

每个数学符号,都有其实际的意义。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数学符号的呈现是十分抽象的,他们很难理解这些数学符号与他们所认识的生活中直观物体量之间的关系。而本单元在编写的过程中,特别注意把数的认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数数、读数的过程中,逐步引出数字表示的符号。

如教材的第4,5页,安排一个“快乐的家园”活动,请学生自己找一找快乐的家园中“1可以表示什么?”“可以表示什么?”“可以表示什么?

”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数”与“物”之间的对应关系,当他们在说数的时候,可以想到“物”的形象;而在数“物”的时候,又可以想到“数”。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观察数数时学生能否做到手口一致。在“0”的认识这一课中,教材通过一组情境,在学生观察小猫钓鱼数量的变化中,呈现出0的符号。

这样,每当看到0时,头脑中就能呈现出0与其他几个数的“关系”,可以比较深刻地认识0的实际意义。

同样,对于基数与序数的理解,教材也是考虑到学生年龄的特点,通过小动物乘火车的形式,在学生的数数过程中,理解序数的实际意义。

3. 在数数的过程中,引入书写的活动。

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书写比叙述要困难得多。虽然本单元仅是书写11个数字,但学生要真正达到书写的基本要求,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为此,在本单元编写中,十分注重书写的数与直观物体数量的结合。

如教材第6页5以内数的书写,教材安排的书写活动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数玩具的阶段。在此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10以内的数,也知道数数的方法,这一阶段安排数一数,一方面是巩固已学的知识,另一方面在数一数的口头表达过程中产生书写的“冲动”。

二是用符号表示的阶段。教材中用小圆圈表示实物的数量,既利用儿童的经验与直观,又向“符号表示”迈出了一大步,体现了数学的抽象性,这是学生进行抽象写的重要阶段。三是根据小圆圈的数量对应地写数字符号。

每一个不同的数字符号都代表着生活中的某些数量,但对儿童来说,需要有实物的支撑,只有这样,他们才有表达的“欲望”,并感受“符号”的力量。同样,教材第10,页6~1的书写,也是让学生通过数一数的过程,逐步过渡到书写数学符号的阶段。

北师大版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跳绳

跳绳。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有关 8 和 9 的加减法。2.在 画一画 和 填一填 的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3.在 凑成9 的游戏中让学生体会加法和减法的含义。教学重点 8 和 9 的加减法。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教学过程 一 故事引入。在一节体育课上,几个小朋友在...

北师大版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玩具

玩具。教学目标 1.通过数学生熟识的玩具的数量,初步建立数感,并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2.学会书写数字。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重点 书写数字。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教学过程 一 数一数,说一说。1.小组内数一数,说一说图上都有些什么?2.小组汇报。二 写一写。1.师示范,生书写。2.生描红,师巡视...

北师大版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前后

前 后。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 前 后 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2.使学生会用 前 后 描绘物体的相对位置。3.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4.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 使学生建立前 后的空间观念。教学过程 一 情境引入,新知。请同学们看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