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一课时教案

发布 2020-09-15 17:25:28 阅读 9771

备课人:山东寿光洛城街道尧水小学刘广玉。

一、教案背景:

青海高原一株柳》这节课在寿光市优质课的评选时我执教过,后来又参加了山东省小学远程研修中的磨课。最初,我将感悟柳树的神奇、对比、借物喻人的手法,统统列入教学目标。这样讲下来,感觉整堂课环节较完整,特别是后边的总结、升华主题对学生整体感悟高原柳的形象还是不错的。

但是,总觉得学生读得还是少了,特别是第自然段。对重点语段的朗读跟不上,学生对高原柳内在精神的感悟也就不是很到位。所以,第一课时删繁就简将感悟对比、借物喻人的手法,以作业的形式留在第二课时。

二、教学课题。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

三、教材分析。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景物聚焦”的第一篇课文。

本篇课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测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敬畏和赞颂之情。这是一篇散文,以柳为对象,托物言志,赞颂在恶劣环境下顽强抗争的精神。既然是托物言志,就应该让学生透彻理解所言之“志”。

因此,必须对文章中所描写“物”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从而以文悟道。

四、教学方法:

以读带悟读悟结合。

五、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有感情朗读描写高原柳外形和所受到困难的段落、句子。

2、能够找出描写高原柳外形和所受到困难的句子,理解“两合抱粗”、“百十余平方米”、“生铁铁锭”、“苍郁”、“深沉”、“巍巍然”等词语的意思,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高原柳外形的高大、粗壮及其内在精神的顽强。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2

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师生吟诵贺知章的《咏柳》,引导学生简要说说柳树留给自己的印象。读课题,让学生说由课题想到的问题。

学生一般会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我想知道这株柳树长什么样子?(2)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有什么不同?

二、带问题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简单交流对以上两个问题的看法。

三、精读释疑。

一)、学习第。

三、四自然段,感悟柳树生长环境的悲壮、苍凉。

1、幻灯出示词串,点名朗读:

广袤无垠青草覆盖寸草不生青石嶙峋深邃凝滞

2、一边读一边体会词语描绘的悲壮、苍凉的意境:

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如此悲壮、苍凉的意境中,目力所及,看到唯一的一株柳树,内心所涌起的情感。(惊奇)

设计目的: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象“袤”“嶙峋”“邃”等词语,学生容易读错,至于词语的解释不应该作为重点,主要通过朗读感悟青海高原的悲壮、苍凉。二、让学生体味高原柳所生长的环境,为后文体会高原柳生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奠定基础。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体味柳树外形的高大、粗壮,感受柳树的神奇。

同学们想去看看这株柳树吗?老师这儿就有这样的一株柳树。出示描写柳树外形的文字,引导学生只要用心品读,这株柳树就能从语言文字后边慢慢浮现。

1、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句话,抓住关键词语,谈高原柳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1)“两合抱粗”、“百十余平方米”、引导学生通过做动作、与我们教室大小进行比较,对这两个具体数字产生感性认识,从而感悟高原柳的高大、粗壮;

2)枝干及叶子的学习,抓住“生铁铁锭”“粗实而坚硬”“深沉”“苍郁”等重点词语,引导学生与平原柳对比,感悟高原柳的神奇。

3)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

此句的教学可以做如下设计:

比较下面两句话,让学生说说哪句写得好,为什么写得好:

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

这株柳树非常粗壮、高大。

学生不难看出第一句采用具体数字,写得更加形象、具体,引导学生以后写作时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2、习作指导。

作者在观察高原柳时先从整体(粗壮、高大),再到部分(树干和树枝、叶子),最后再回到整体(巍巍然撑立),引导学生体味,以指导学生写作。

3、朗读时采用多种形式,一边读一边想象(配乐),感悟柳树的高大、粗壮。

设计目的:多种形式让学生感悟高原柳的高大、粗壮,如对两个数字的理解,一是通过动作,二是以熟带生(用学生熟悉的教室的面积来理解高原柳“百十余平方米”),三是比较两个句子,引导学生自然得出有两个数字的句子写得更具体,并引导学生在习作时将事物写具体;树干、树枝以及树叶,则将高原柳与我们这里的柳树作对比,突出高原柳的特点。同时,注重读中感悟,如配乐读,就是努力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

此外,作者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写法,也做一总结,引导学生在习作时可以借鉴。)

三)、学习六七自然段,找出作者猜测柳树生长中所遇到困难的句子,感受柳树在逆境中顽强的精神,体味其内在精神的神奇。

1、找出重点句子、词语:

持久的干旱、严酷的寒冷、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

2、师生交流对干旱、寒冷、风雪、雷轰电击的认识。

可让学生谈谈从电视、影像资料上了解的对高原天气的认识,教师适当补充干旱**、暴风雪的音频资料(努力创设情境),加深学生对高原恶劣天气的认识,体味柳树的艰苦卓绝。

3、引导学生抓“多少”、“又”、“一次又一次”等词语,体会各种困难次数的多。并通过教师多次引读“冻死过多少次(生读“又复苏过来”)”被劈断了枝干(生读“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引导学生感悟高原环境的恶劣,及柳树的顽强。

4、练习设计:

让我们顺着作者的猜测,做一个更为大胆的想象:

如果柳树会说话,当它面对如此多的逆境时,它会怎样给自己加油、打气?

5、小结: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这是---的一种撑立呀?

以填词的形式体会高原柳逆境生存的顽强和强大的生命力。

设计目的:高原柳所受到的各种困难,正可以看出它内在的顽强。在引导学生感悟这一点时,一是让学生找出相关句子;二是通过出示**、音像资料,加深学生对高原干旱、寒冷、风雪、雷轰电击的认识;三、引读形式,主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感悟各种困难次数之多;四、想象练习以及填词,是为了引导学生更进一步走进高原柳的精神世界,体会它的高贵品质。

)四、总结,情感升华:

这株柳树在外形上高大、粗壮,内在精神顽强,难怪作者会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难怪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说: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们每一个人望而生畏的柳树。

设计目的:对上边的讲解做一梳理:外在高大、内在顽强,突出“神奇”二字,引导学生从整体感悟这株柳树。

“我们每一个人”这一小环节的处理,也是为了在上边学习的基础上,拉近学生与这株柳的情感距离。)

五、布置作业:

1、思考:本文描写重点是高原柳,第八自然段作者又为何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家长的灞河柳?是不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2、搜集本文作者陈忠实及其作品《白鹿原》的相关资料。

3、高原柳顽强的品格会让你想起哪些人物?简要说说他们的事迹。

设计目的的设计,可提前让学生思考对比及借物喻人的写法;2的设计,沟通课内外,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习惯,激发学生对作者及《白鹿原》的兴趣。同时,对借物喻人的理解帮助也较大——因为作者本身的经历就充满了坎坷与奋斗。这样的预习安排,节省了课时,对字词巩固及最后一个自然段的背诵也留下了时间。

)板书设计:青海高原一株柳

高大 神奇。

顽强。六、教学反思。

通过参加山东省小学远程研修,我知道了教学目标的制订要少而精,不可面面俱到。老师要站在课标的高度,制订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所以,我将对比和借物喻人的写法删去,重点感悟高原柳的“神奇”。

“神奇”这一内在精神感悟到位了,对比、借物喻人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

青海高原一株柳 第一课时 教案

青海高原一株柳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要求 1 认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2 理解词句意思,了解课文大概内容。3 学习作者描写柳树样子的方法,仿写一段话。4 认读本课13个生字及组成的词语,识写其中8个生字。教学重点 认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描写柳树样子的方法,仿写一段话。教学准...

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一课时 教案

教学要求。1 能正确 流利地朗读课文。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3 学习描写青海高原环境的段落,感受环境的恶劣。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教学重点。读通课文,理清课文脉络,知道课文围绕 青海高原一株柳 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学难点。学习描写青海高原环境的段落,感受环境的恶劣。教学过程。1 同学们,大...

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一课时

青海高原一株柳 教学设计。吉利希望小学孔鹏鹏。教学目标 1 能正确 流利地将课文读给老师和同学们听。2 能通过联系上下文 借助工具书或以和同学合作的方式学会本课的新词。3 能初步感知青海高原这一株柳的形象,并积累文中的优美词句。教学重点 能正确 流利地将课文读给老师和同学们听。教学难点 在正确 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