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如何上好一堂课

发布 2020-09-15 15:46:28 阅读 6582

于永正:教你如何上好一堂课**)

说起江苏省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育界,只怕是闻名遐迩,无人不晓。他的“五重教学法”被引为教学圭臬,许多教师也一定不会否认曾经观摩过于老师的教学**,汲取其中的宝贵经验和技巧。那么,五重教学法究竟是哪“五重”呢?

请耐心地往下看吧!

于永正:上课要有情。

有情”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关注教材,二是关注学生。课堂教学,首先是生活,其次才是教学。

课堂教学,是老师、学生和教材三者之间的对话。课前,老师要和教材“对话”,把教材读懂,掌握好,把文章所表达的意思、感情体会出来,并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这一环是关键。

进入课堂,则是三者对话,更多的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让学生和教材对话。这时,关注得最多的不再是教材、教案,而是学生。教学是一种艺术,而这种艺术首先是善待学生的艺术,是在师生之间的“情”中。

有人说,老师走进课堂之前,要准备一百顶高帽子,上课的时候,随时戴在学生的头上。而于老师对学生的情是通过“戴高帽子”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解惑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耐心与激励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期待、鼓励的眼神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抚摸与微笑传递给学生的……于老师喜欢“把芝麻说成西瓜”,也常常反话正说,于老师清楚地知道,在儿童的世界里,伟大不是大海,而是溪流。在他们的眼里,老师的一份宽容和善待,一声同情和慰劝便是伟大。

它是老师心中藏着的爱意和善意的自然流露,这种流露便是一种非常简洁的教学风格和令学生感动的教学艺术。

当然,对于严重影响别人学习的行为,对于那些视学习为儿戏、经常拖拉作业的学生,是要严肃批评的。但有一道界线不能逾越,那就是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要尊重他们的人格。于老师尊重每个学生,不仅仅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和蔼可亲,更注重理解并尽力满足学生的学习、心理和生活上的内在需要。

在教学中,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理解、同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从不企图把全班学生培养成“一个人”。

于永正:上课要有趣。

有趣”就是课要上的有趣味性,让学生愿意学,并且乐此不疲。但有趣不是哗众取宠,不是把肤浅的刺激当作趣味。

那么,怎样才有趣呢?首先要钻研好教材。我每次备课都是先埋头读课文,读呀,想呀,读呀,什么时候读出门道来了,什么时候兴奋起来了,什么时候才肯罢休。

而读到这种程度,即使不写都教案,他也能把课上得有滋有味。读懂、读出文章的妙处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要读出感情来。老师绘声绘色的朗读也会使语文教学富有趣味性。

于老师的教学实践证明,声情并茂的朗读会使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从而使他们产生学习、**的需要和兴趣。

此外,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使其有新异性。

一节课哪怕只有一点、两点,哪怕是一个精当有意思的提问。只要出其不意,就会使学生感到有趣味。“文如看山不喜平”,上课也是如此。

什么是重感悟?说白了,就是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读书,自己去领会。它是对繁琐分析、老师讲学生听、一问到底的教学传统的否定。

它的指导思想是尊重学生的主人公地位,尊重语文学习的规律。悟什么?首先悟其义,课文内容要读懂,至少要粗知大意。

还要悟其情,悟其法,即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这是基本要求。怎样悟?

一个字:读。一边读一边想。

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也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

既然语文教学说到底是一个“读”字,那么在教学中是怎样做的呢?

1.备课先备“读”。反复读,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读出语感,读出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妙处。

2.课堂上,第一件事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畅。做到每个人都读通顺,一部分人读出感情。

接下来做的第二件事是品味赏读,在微观上**。在这个环节上,或抓住在文章的结构中起关键作用的词语,表现力特别强的词语;或抓住特别精彩的句、段;或抓住表现手法上的精彩处,等等。接下来做的第三件事是要求学生把精彩之处熟读成诵(但不一定课课背诵)。

任何感悟都是有度的,是在不经意中的,因人而异的。感悟到的东西,有时是说不出来的,也不一定要求学生说出来,意会就行了。我们应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觉,不应该也不可能只有一个答案,一个结论。

说到“重积累”,还要从学习语文的目的谈起。学习语文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掌握语言这个工具,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语言**来?

走进校门以前,是听来的,是在“听说”的实践中“习得”的。进了校门则主要是从书本中读来的,在读、写的实践中“学得”的。语言靠积累,能力靠实践。

积累,不仅是语言的积累,还有生活的积累和感受(包括情感)的积累。这三者缺少了任何一点,都学不好语文。

语文教学就是要强调记忆、积累,而理解是在积累的基础上大脑自动调出、匹配的过程。于老师强调:我们的语文教学绝不能就课论课,搞平面搬移运动,也不能将课文任意肢解搞“散装零售”式的分块教学,更不能关起门来教学,而是要强调整体感悟和科学有效的积累。

第一,语言的积累。

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读和背;重视课外阅读;把做读书笔记作为一种重要的积累手段。著名小学语文教育家张庆老师说:“学理如筑塔,学文如聚沙。

学语文是‘无序’的,就是今天读一篇,明天读一篇,今天记住一个字,明天学会一个词,日久天长,积累多了,这个工具就拥有了,说话、写文章,就越来越自如了,就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了。”

第二,生活和感受的积累。

现在的孩子对大自然、社会接触得太少,活动也太少。学生生活单调,感受不多,情感不丰富,再加上书读得少,因此他们的“心理词典”所储存的“词条”就少得很。这势必影响他们的理解,影响他们良好情感的形成。

于老师建议:经常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带到博物馆去,带到军营去,带到工厂去,经常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学生的生活丰富了,感受自然就增多了。

与此同时,语文老师更要有积累意识,语文教学重积累,才能得心应手。而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如古人所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迁移就是举一反三,就是运用。

语文是人类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当然掌握了就是运用。在教学中,要边学边用。美国著名的教育家特而福特提出了一个口号叫“为迁移而教”;孔子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学而时习之”和“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的理论,强调的也是一个“用”字。

学了不用,或者不会用,知识就成了死的了。语文教学中的迁移主要是指的是读的迁移和写的迁移。

对学生号召,示范,检查,鼓励;对家长,动员。动员他们为孩子做(或买)书柜,刻藏书印章,买课外书,订报刊。对学生的号召、示范、检查、鼓励缺一不可,要“四管齐下”。

一旦学生得到益处,被书“迷”倒了,到了手不释卷的程度,那就意味着养成习惯了。

但读课外书要引导。对一些不爱读书的学生,请家长多买童话和故事情节紧张、有趣的书读,以便吸引孩子;对粗心的学生,常看他们的读书笔记,常常和他们讨论书中的人物和故事,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人人做读书笔记,主要是摘抄。

不动笔墨不读书,还要求每位学生读书做记号。

凡是读过的书一定要留下读过的痕迹(只要是自己的)。凡是不认识的字要查字典,为其加上拼音,写上注释。凡不理解的词语做个问号,凡认为写得精彩处、重要处,划上波浪线,等等。

养成做记号的习惯十分重要,它可以养成思考的习惯,可以培养学生抓要点的能力。什么叫“会读书的人书越读越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会读书的人。

怎样进行由读到写的迁移呢?从大的方面来说,小学生的作文练习,都是由读到写的迁移,所以应该十分重视作文训练。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是一切学习的开始。

于老师的经验是,他从不先考虑什么“创造”,但也不要求学生刻意去模仿,更不要去抄袭,一切都有在不经意中,一切都要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因材施教。从小的方面来说,根据学习的课文,进行片断仿写。在教学中,于老师“大”“小”都抓。

每次小练笔都让学生学得有意思,愿意写。虽说要“大量读写,读写结合”,但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量要适度,要求很低。

总之,语文教学不能把孩子教死,要少做题,多读书。要让孩子读出灵性来,写出童真来。

习惯”,包括两点:一是学习习惯,二是运用语言的习惯。

学习习惯主要指爱读书报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圈圈点点,作批注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和遇到生字查字典的习惯等。

关于运用语言的习惯,吕叔湘老师有过论述,他说:“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不能过分依赖老师的分析和讲解。因为运用语言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成要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

”运用语言的习惯怎样养成?“要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而“不能过分依赖老师的分析和讲解”。孔子说:

“学而时习之”。“习”什么意思?就是练习和实践。

“学”就要“习”,只有“习”才能“惯”。

当然,这需要老师的引导、启发、鼓励。对个别学生来说,好习惯的形成很不容易,开始往往带有“强制性”。宁可采用些强制手段,叫学生暂时有些抵触情绪,也要让学生养成好习惯。

还有一点,习惯的养成不可忽视老师的影响。这里谈的“影响”就是“身教”。这么多年来,一直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影响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养成良。

好的习惯。这也正是于老师教学成功的“法宝”。

如何上好一堂课

作者 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第36期。摘要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课堂教学艺术是教学各方面因素和条件的综合体现,教师有责任让课堂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园地。课的好坏没有统一的标准,教无定法,但是一堂好课一定是能够达到启发思维 训练能力 积累知识的效果,并在此基础上让教师和学生都感到非常轻松和愉...

如何上好一堂课

第二,要有全面 深入了解学生的能力。教师敏锐的观察力是洞察学生内心世界 掌握学生心理活动特点的前提条件,是教师必备的基本教育能力。只有全面 深入了解学生才能找准教育和教学的真正切入点。例如,教学新知识前,教师要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已经知道了什么。即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或生活经验 要了解学生已经具备的...

如何上好一堂课

如何上好一节初中生物课。发布者 彭怀发布时间 2012 1 3 9 52 00 如何上好一节初中生物课。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 认真做好备课环节。1 备教材 备课中首先得熟悉教材得明确本节的教学目标。备课时,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清楚自己这一节课到底要干什么,即学生要完成怎样的学习任务。这是上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