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笔者执教了《钱学森》一课,全课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积累,在对话中建构、提升。由于以“情”贯串始终,教师激情澎湃,学生个性飞扬,师生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上不断迸发。
一、感悟,在对话中达成。
1.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跨越时空。
课始,教师在简介钱学森后问:想不想读读课文,对钱学森作进一步的了解?学生读完第一遍后,师问:
还想读吗?在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第二遍研读。接着让学生一个一个地读……在一遍遍读的过程中,学生充分与文本亲密接触,中间穿插各种语言的实践,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感言于心,以心化言,实现了自我的超越,实现了对文本的意义建构。
在这中间,教师的诱导、激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教师和学生的对话:民主平等。
民主平等是对话的首要条件,没有民主与平等,师生不可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教师以真诚的爱、真挚的情关注每一位学生,与学生进行真诚的互动交流。如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完课文后说:
“听你们整齐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其后有一生主动站起来读,教师赞扬说:“读得真不错。
”在体会感悟钱学森的话后,师生同唱《我的中国心》等,无不体现出师生其乐融融、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场面。这里教师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在与老师的对话交流中感受到了学习语文的愉悦。
3.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张扬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下面的片段中,笔者就力图体现这一点。
生:我觉得钱学森很伟大!
师:嗯!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读)“钱学森202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随后赴美国留学……‘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钱学森在美国有那么高的待遇,生活条件那么好,可他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
他说他是中国人,要为中国人民多做点事。
师:身在他乡,心系祖国人民。
生:钱学森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我读了很受感动,我想起了一首歌——《我的中国心》。
师:唱起这首歌,有一种怎样的感受?
生:感觉很激动!
生:感到很自豪!
生:很兴奋!
生:很想大喊一声!
课堂成为学生思想碰撞、情感交融。心灵接纳的场所,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在交流、碰撞中成长、提高。
二、智慧,在激情中生成。
有个性必然有激情,老师在课堂上,就把学生的个性发挥到了极致,从而让激情萦绕在课堂,让智慧在激情中生成。
生:当时中国刚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就连和他一起的留学生都劝他暂时不要回去。可他却说,“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
我们是应当回去的。”如果心里没有祖国,他怎么会这样坚决呢?
师:是啊!中国有句俗话,“子不嫌母丑,狗不怨家贫”,祖国就是自己的母亲!
生:钱学森明明知道当时我们很穷,就是搞起科学研究来也不方便,但他还是放弃了在美国的优越条件。因为他是中国人,他要为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作贡献,他要把汗水和智慧洒在祖国的土地上,让自己的祖国早一天强大起来!
(热烈的掌声)
生:钱学森的话让我感动万分,因为他在美国帮助美国人做事情,美国给了他很高的待遇,将来可能会更有前途,而他回国,各方面条件赶不上美国,如果不是由于他的爱国,那么不就是一个傻子吗?(掌声)
师:那你说,钱学森傻不傻?
生:我觉得他一点都不傻。因为在美国再好,也不是他的家啊!他怎么会不要自己的家呢?(掌声)
处处闪现智慧,处处充满灵气,处处涌动激情!师生的个性在课堂上都崭露无疑,而情感就在个性的张扬中涌动!
小学语文 《钱学森》教学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上
钱学森 教学反思。今天自己也上了 钱学森 这篇课文。感觉自己也走进了单纯感悟人物形象的圈圈。其它方面的内容都扔掉了。课上得很单薄!我在想一节课既要感受人物形象,又要让学生在其他方面有所得,真的不容易。因为时间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那么像这篇课文,能否人物形象不去感受,只根据课文特点进行其他方面的训练呢...
小学语文 《负荆请罪》教学反思2 苏教版六年级上
负荆请罪 这篇文章故事人物性格鲜明,文本旨在通过对剧本语言的阅读品位,感受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精神风貌。在课前反复的阅读中,我发现 秦王不敢侵犯我国,就是因为我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是本课的难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它,同时针对学生喜欢故事的特点,我找来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两则小...
小学语文 《爱之链》教学反思2 苏教版六年级上
1 抓住重点,以点带面。高年级的课文篇幅长,内容深,每一段都精讲 细讲肯定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找出课文最值得讲的内容讲深讲透,以点带面,把相关的片段串联起来,在教学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既能很好地突破重点,又能使课堂环节环环相扣。所以教学本课时,我紧紧抓住一条主线,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