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发布 2020-08-22 09:50:28 阅读 8337

本册教材共有七个单元,其中“数与代数”的内容有分数乘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百分数、解决问题策略,“空间与图形”的内容有长方体和正方体。综合与实践有《树叶的比》和《互联网的普及》和探索规律活动《表面涂色的正方体》。

一、 教材的主要调整与变化。

第一单元的方程移到了五年级下册,与五下的方程合并成一个单元;删去了《可能性》单元,一方面数学课程标准降低了概率部分的教学要求,不再要求对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作定量的描述。另一方面学生对用分数描述简单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删去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的《可能性》单元。原来的综合实践与应用调整为《树叶的比》和《互联网的普及》,其中《树叶的比》主要引导学生综合应用比、统计等有关知识,探索并发现树叶中隐含的简单规律;《互联网的普及》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调查,了解本班同学及家庭互联网的普及情况,体验应用百分数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增设“探索规律”的活动《表面涂色的正方体》,引导学生通过把表面涂有颜色的正方体切成若干个小正方体的操作,探索小正方体表面涂色的各种情况中隐含的简单规律;设置“动手做”的栏目,安排了3次“动手做”的活动。除此以外教材还合理整合分数、比、百分数等教学内容,以凸显知识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首先把《分数除法》和比合并成一个单元,把这两个单元合并在一个单元教学,更有利于学生体会知识间的联系,建构模块化的知识系统;其次把《认识百分数》和六年级下册《百分数的应用》合并成一个单元,认识百分数的目的在于运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问题,而运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问题,又可以促进对百分数的理解。

把这两个单元合并起来,可以更好的体现教学内容体系的完整性和连贯性,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从调整后的教材来看,六上的教学内容除了长正方体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其他内容都为分数百分数的知识,可以说教学任务比较重。

虽然六上大的教学板块没有多大的变动,但每个单元还是有小的变化,下面我们一个一个单元进行分析。

二、各单元教材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

本单元系统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教材把内容整理成三部分,先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与结构特点,使学生具有清晰的立体图形的表象;接着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使学生理解表面积的含义,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并且灵活应用表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然后教学体积和容积的知识,使学生初步建立体积与容积的概念,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掌握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方法,解决有关体积或容积的实际问题。具体安排如下。

例1、例2长方体的形状特征、正方体的形状特征。

例3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

例4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与计算方法。

例5表面积知识的实际应用。

例6、例7体积的意义、容积的意义。

例8常用的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

例9、例10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例11用“底面积×高”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

例12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与简单换算。

单元整理与练习。

本单元教学内容在编排上有以下特点。

第一, 有一条合理的编排线索。先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再教学它们的表面积,然后教学体积,是一条符合知识间的发展关系,有利于学生认知的线索。

第二,加强了空间观念。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历来都很重视发展空间观念。本单元不仅在传统的基础知识的教学时加强培养,还充实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展开的内容。

把几何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的转化作为空间观念的一个内容,把能进行这些转化作为空间观念的一种表现。

第三,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本单元教学的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能发现和认识数学知识,习得的概念和方法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尽力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解释问题,引导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技能解决问题,处处能看到数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后,收集这样的实物并量出长、宽、高或棱长;在做纸盒和鱼缸的实际问题中教学表面积的计算和应用;用初步建立的体积(容积)概念比较物体的大小;用学到的体积单位计量常见物体的体积、常见容器的容量;灵活应用体积公式计算沙坑里沙的厚度、塑胶跑道的用料问题……

与实验教材相比,本单元主要有两点变化。

1.揭示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

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实验教材是在六年级下册《总复习》单元安排的。一方面,理解概念间的属种关系是弄清概念外延的必要前提,也是建立概念的重要环节;另一方面到了六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都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探索并理解这一关系不会有太多困难。本次修订,安排专门环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教材要求学生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的地方,体会正方体具有长方体的所有特征:

它们都有6个面,都是相对的面完全相同;它们都有12条棱,都是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它们都有8个顶点。正方体有些特征是长方体不具备的,在这些比较的基础上,教材明确指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并用集合表达这种关系。集合图用一个较大的圈表示所有的长方体,用一个较小的圈表示所有的正方体,小圈在大圈里面,表示正方体是长方体中的特殊部分。

帮助学生明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外延,更好地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2.精心设计数学活动线索。

这也是本册教材的亮点之一。教材特别强调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精心设计数学活动线索,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提供实实在在的启示。例如(例5),教学用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解决问题时,原来教材提出问题直接呈现出计算方法,现在把它细化了,首先提出“求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就是求长方体哪几个面面积的和,可以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讨论是求哪几个面,再具体研究计算这些面的方法。二是“用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因为现实生活里使用长方体或正方体表面积的知识,解决的实际问题复杂多变。

有些物体有6个面,有些物体只有5个或4个面。需要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确定是求哪几个面,根据长方体面的特征,确定选择长宽高的哪一个数据算出结果,所以教材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时没有出现公式,要求学生正确理解题意,联系生活经验,灵活应用数学知识。

教学建议。一)观察、整理--有条理地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观察物体、整理特点是认识长方体的主要教学活动,例题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三步。

1. 观察长方体,认识直观图,以及面、棱和顶点。

例题以三上的经验为教学起点,在观察物体的基础上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直观图,认识它们的面、棱和顶点。把立体的样子画在纸上,从实物到它们的直观图,是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把立体与其直观图有机联系,感受直观图真实表达了立体的形状,并在看到直观图时,能想到相应的立体,这是空间观念的表现。

直观图是教学难点,从有利于学生理解出发,可以分两步出现。先画出能够看到的面,再勾出不能看到的面。

2.分类观察,由“量”到“质”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认识长方体的特征,鼓励主动探索,重视合作交流,遵循逐渐认识的规律。教学要注意:一是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不会一步到位,总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点滴积累、逐步进展的。

教学长方体的特征既要让学生自主,又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如发现6个面都是长方形比较容易,而相对的面完探索全相同往往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关注、去比较。至于长方体的3组棱以及每组4条棱长度相等,可能更需要教师的指点。

二是例题例题里观察的是一般的长方体,目的是紧扣长方体的本质特征教学。把较特殊的长方体安排在练习三第题里出现,学生不会因为它有两个面是正方形,对它是长方体产生怀疑。这样安排也符合正方体从属于长方体的关系。

三是要通过教学长、宽、高继续认识长方体,通常把长方体竖直位置的棱称为高,上面或下面的一条较长的棱称为长、较短的棱称为宽。从长方体的任何一个顶点,都能找到长方体的长、宽、高,不但要让学生在立体上指出,还应要求他们在直观图上看出来。如果适量地把长方体横放、竖放、侧放,根据不同的摆放位置,让学生说说它的长、宽、高,可以防止死记硬背,发展空间观念。

3. 观察物体,独立发现正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比长方体简单,又有认识长方体特征的经验,所以正方体特征的教学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索。

二) 展开、折叠--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

1. 让学生初步知道表面“展开图”的含义,加强对正方体的认识。

知道表面展开图是平面图形,清楚地看到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组成。教学这道例题除了仔细展开正方体纸盒的各个面,还要注意展开以后的回顾与反思。让学生回忆是怎样展开正方体表面的,思考为什么展开图里有6个同样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与正方体的棱长是什么关系……通过反思,加强对表面展开图的体会,加强对正方体特征的认识,在立体与它的表面展开图关系的思辨中发展空间观念。

“豆荚”**要求学生“沿着其他棱试着剪一剪”,再次进行展开正方体表面的活动,体会沿着不同位置的棱剪,得到的展开图形状不同。理解正方体表面展开图既有多样性,又有确定性。

2. 让学生自主研究长方体的表面展开图,加强对长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的表面展开图,学生已有学习正方体表面展开图的活动经验会支持他们主动地操作、交流。 “玉米”**提出的“从展开图中找到3组相对的面”是富有思维含量的问题,能引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展开图,并把展开图与立体联系起来思考。要鼓励学生反复进行“展开表面→围成长方体→展开表面→围成长方体……”的折叠、展开活动,仔细研究展开图里的每一个长方形,想想它在长方体上的位置;看长方体的各个面,想想它在展开图里的位置。

让学生在体验立体与表面展开图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另外,还可以在表面展开图上想长方体的长、宽、高,并把长、宽、高转换成展开图中各个长方形的长与宽。学生进行这些转化,也能加强对长方体的认识,还能为学习表面积作些准备。

3. 判断哪些图形折叠后能围成正方体或长方体,加强对“体”的感受。

配合例3的“练一练”第2题,练习一第6题要求观察教科书附页里的图形,想想沿着虚线折叠,哪些图形能围成长方体。第7题要求分别找到三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教材编排这些习题,目的是加强立体与它的表面展开图的相互转换。

学生进行这些判断往往会有困难,这里提出两点教学建议:第一,在例3和“试一试”里要把沿不同的棱剪纸盒得到的各个展开图充分展示和交流,先认识“标准”和“比较标准”状态的展开图,再体会展开图还有其他形状,并在各个展开图上指出立体中三组相对的面。第二,允许学生灵活地“先想后围”或者“先围后想”。

如果看到的图形是“标准”的或者接近“标准”的,可以先判断它能不能围成立体,想想围成的立体是什么样子,然后动手折叠,验证刚才的判断与想象。如果看到的图形不是“标准”状态的,可以先动手操作,从中体会为什么能围成或围不成立体。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 上 期末学业评估卷。班级 姓名 成绩 卷面整洁分 2分 一 认真读题,谨慎填空。每空1分,共24分 1 请你仔细观察黑板,估计长与宽的比是 宽与长的比值是 2 立方米立方分米公顷 平方米。小时 分毫升 升。米的是 米个吨是吨 立方米的是立方米 0.3的倒数是。5 一个三角形的底...

2024年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 上册 期末调查A卷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 上册 期末调查卷 a 2010年1月。班级姓名成绩。一 直接写出得数。二 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三 解方程。0.9 x 5 1.8x7.8 x 3.2 x 12.1 四 填空。1.一张正方形纸边长a厘米,把它折成两个相同的长方形。每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厘米,面积是平方...

2024年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 上册 期末调查A卷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 上册 期末调查卷 a 2010年1月。班级姓名成绩。一 直接写出得数。二 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三 解方程。0.9 x 5 1.8x7.8 x 3.2 x 12.1 四 填空。1.一张正方形纸边长a厘米,把它折成两个相同的长方形。每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厘米,面积是平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