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张鸿森供稿。
教学内容】《义教课标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32-33页例1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1、明确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条件,并熟练地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能根据不同要求,正确的列出比例式。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求比值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准备】多**课件。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反思与体会: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重视了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即在学生理解掌握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找准了新知识的生长点,为学生**新知搭建了平台。 其次,主要采取**的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小组合作,组间交流的作用。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教学,我都把知识的**过程留给了学生,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共性让学生去探索,将学习内容的“大板块”交给学生,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空间。
采取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获取结论,并对结果进行相互评价,从而使他们体会成功,共享合作学习的乐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最后,针对在以往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学习完比例后把比例和比混淆的问题,我还特意增加了比和比例从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方面进行横向对比的教学环节,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当然,纵观全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问题更贴近生活?教师要进行怎样的引导还值得我进一步思考。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张鸿森供稿。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p34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材分析】比例的基本性质》这节课在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为下节课教学解比例打下基础。教材直接以比例“2.4:
1.6=60:40” 教学比例各项的名称,即什么叫做比例的项,什么是比例的內项,什么是比例的外项。
引导学生计算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并追问“如果把比例改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有什么关系?”即呈现:
2.4×40○1.6×60”。
在此基础上,发现规律,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质。“做一做”教学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个人认为这样的材料呈现方式至少存在两个弊端:
(1)例题缺乏意义和挑战性,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2)没有给学生想想的猜想和验证的空间。
教学目标】1、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2、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有序思考,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教学设想】:
1、教学情境的呈现。
创设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就好比创建了一个充满引力的磁场,将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课堂教学的“轻负高效”,增加课堂教学的厚度。为此,在准备这节课时,我对情境的创设有如下考虑:简单却能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
教材中直接呈现比例“2.4:1.
6=60:40”,并跟进两个填空:两个外项的积是( )两个內项的积是( )从而得出结论:
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个人认为这样的情境太直接,牵住学生的思维走,没有提供可**的空间。为此,我简单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老师这里有一个比例“12∶□=2”,不过它的两个内项看不清了,想一想,这两个内项可能是哪两个数?这个问题简单却开放,答案不唯一,为学生的思考打开了空间,同时学生可以通过求比值的方法解决:先填进一个数,然后就出比值,再确定另一个数。
只要老师有意识的把学生的回答有序板书,可以达到引导有序思考的作用。
2、教学方式的选择。
教育的真谛应该是促进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当然需要积累一定量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思维水平的提升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引领学生掌握知识,更要侧重引领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探索知识形成过程的学习中,不断拓展思维的宽度和增加思维的厚度。
比例的基本性质本身并没有难度,难在通过观察、猜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探索“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这个结论的形成过程。我想,这个**过程应该就是一个合作、**学习的过程吧。只有当学生经历了这个**式学习过程,才有可能真正体验思考与合作的成就感,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3、练习的设计。
1)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旨在巩固对比例基本性质的掌握,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渗透假设、验证的解决问题方法,假设两个比能组成比例,然后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分别算出两个外项和两个內项的积。补问引出求比值的方法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凸显了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2)根据乘法等式“2×9=3×6”写比例。既是对比例基本性质的逆用,又旨在渗透有序思考的解决问题策略和方法。
3)如果a×2=b×4,则a:b旨在将比例的基本性质逆用推广到一般。追问:
如果a:b=4:2,则a=4,b=2。
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旨在激发学生的思维矛盾,引领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体验变与不变的思想。
那么a、b还可能是多少?你发现了什么?旨在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列举、归纳的过程,提升思维水平。
4)猜猜我是谁?6:( 5: 4,旨在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渗透方程思想,为解比例的学生作铺垫。
反思与体会:
课中,猜数环节,学生举了一个这样的例子:12:60=1.
2:20,这是一个出错的比例,因为12:60=0.
2,1.2:20=0.
6,两个比的比值不等,所以两个比不能组成比例,也可以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12×20≠60×1.2。学生报出错例后我没有及时处理,而是等到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过程得出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这一结论后,我才引着学生回头来看这个错例,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例子的错误性,并改正。
也许这可以算本节课的一个亮点,教师抓住了学生的错误,把错误用作了很好的生成资源,从反面验证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但是,现在我还是耿耿于怀,我是否应该在学生报出例子后及时指出学生的错误,并引导学生利用求比值的方法进行改正。
解比例》教学设计。
张鸿森供稿。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p35例2、例3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1、理解解比例的意义,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正确的解比例,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列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学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课件。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六年级数学电子教案
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过程。长城文化遗产 明清皇宫 北京故宫 沈阳故宫 1987.12 文化遗产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1987.12 文化遗产 布达拉宫 1994.12 文化遗产 北京天坛 1998.11 文化遗产 甘肃敦煌莫高窟 1987.12 文化遗产 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 1987.12 文化遗...
六年级数学电子教案
桃山林业局中心小学。教学设计。电子备课 任课教师 高桂芹 授课年级 六年级 二0一四至二0一五学年度第一学期。课程表。课程表。学习成绩。年班科。学习成绩。年班科。全册教材分析。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 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写的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六年级上册,是以...
三至六年级数学目录
三年级上。一时 分 秒。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 三测量。四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 五倍的认识。六多位数乘一位数。七长方形和正方形。八分数的初步认识。九数学广角 集合。十总复习。四年级上。一大数的认识综合应用 1亿有多大?二公顷和平方千米。三角的度量。四三位数乘两位数。五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六除数是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