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六年级上册22《月光曲》教案

发布 2020-08-07 19:39:28 阅读 8705

22.月光曲。

教学目标:1.会写“谱、莱”等8个字,会写“谱写、钢琴”等12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都9自然段。

3.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体会他在创作过程中的情感变化,通过圈画关键词句、查阅资料感受贝多芬对兄妹俩的同情和关爱。

4.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感受贝多芬对兄妹俩的同情和关爱。2.

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教学准备:1.

贝多芬的资料。2.奏鸣曲《月光曲》。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在二百多年前,德国有位**家叫贝多芬。他谱写过许多著名的乐曲,《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月光曲》。关于这首《月光曲》的创作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跟这个传说有关的课文一一《月光曲》。

(教师板书)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通过导学卡感知内容1.学习生字新词。

通过批阅导学卡,发现问题纠错。预设:

易错字:“盲”就是眼睛看不见,下面是“目”表示眼睛,上面是“亡”表示死亡,眼睛死亡就是看不见的意思,从而帮助学生记住“盲”字,不要在“亡”上加点,跟“育”混淆。2.

概括课文大意。

1)学生找出课文主要围绕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写的。

2)教师提示学生用上课题用上“创作”“传说”关键词,说简练。(主要。

内容:德国著名**家贝多芬同情穷鞋匠兄妹俩,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3.小结:当我们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时候就可以借助课题,借助中心词。【设计意图:借助课题、中心词来概括课文内容,使学生在概括中习得方法。】三、品读课文,深入**。

一)学习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具体背景,感受人物的心灵美。1.这么美的《月光曲》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他为什么要弹琴给盲姑娘听?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了一曲?画出有关句子,圈画关键词,写写自己的理解。

2.学生读书做批注,教师巡视了解学情。3.交流中引导发现:

预设一:兄妹俩对话。抓住“几遍”“那有多好哇”“随便说说”体会妹妹既热爱**又善解人意的品格。

抓住“太贵”“又太穷”体会兄妹俩的手足情深。体会贝多芬被穷兄妹俩之间手足亲情感动了。

预设二:皮鞋匠和贝多芬的对话。抓住课文第四自然段中“茅屋、微弱、旧钢琴、失明”等词语,体会贫穷。这让贝多芬心生同情,因此想要给盲姑娘弹奏曲子。

补充资料:【课件】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这段资料,相信你一定会有不同的认识。

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读完这段资料,你们又有什么看法?(同情人民、热爱人民)

预设三:盲姑娘和贝多芬的对话。抓住“听得入了神、激动、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

以及两个感叹号”以及问句“您,你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体会盲姑娘热爱**的程度,也表现贝多芬被盲姑娘对**的热爱、被她对美好**的欣赏和赞叹所打动,想再给盲姑娘弹一首曲子。

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了一曲?再读课文,思考:预设四:

1)感动:被这个双目失明,这么热爱**又懂**的姑娘感动了,这就是知音。所以贝多芬难以抑制自己激动的心情,又弹了一曲。

2)月光照进窗子来,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的清幽。(景美)

3)这一切使贝多芬觉得心中充满了温馨和祝福,也激起了他创作的热情。教师小结:是呀,同学们,贝多芬之所以成为著名的**家,不仅仅是因为他在**方面的造诣,还有他对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再读资料中贝多芬说得话,“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

”“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感受贝多芬的伟大情怀。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贝多芬的生平和名言,学生更容易理解贝多芬为什么会被这位热爱**却贫穷的姑娘所打动,主动为她演奏乐曲。】

二)展开想象,感受优美的乐曲,品味艺术之美。

此情此景,让贝多芬心潮澎湃,即兴创作了一首曲子。那么贝多芬创作了什么曲子?究竟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描写《月光曲》内容的语句。

1.学生浏览课文用波浪线画出有关句子。2.指名汇报,教师出示相应语段。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3.反复诵读这段文字,边读边想象画面。4.交流:通过朗读,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画面能变成简练语言概括更好:明月初升明月升空风起云涌。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通过你们的描述画面更美了,月亮、大海都在不断地变化。那谁能读出这种变化,读出画面的美。5.指名朗读课文,师生评价、点拨。

6.预设:在读波涛汹涌的海面,曲子的旋律是激昂的,所以语调应该快速。

而有力。“忽然”说明时间很快,所以应读得快,“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也要读得快,而且有劲。在读最后一句时,海面已经风平浪静,乐曲将要结束,所以语调要柔和、缓慢。)

7.下面我们跟着**再来读读这一段,指名配乐朗诵。

8.熟读成诵:这么美的画面,这么美的文字,我们把它背下来,怎么样?可以按照乐曲旋律的三次变化:悠扬舒缓——气势增强——高昂激越进行背诵。

9.背诵展示。

小结:这就是《月光曲》的创作传说,这就是月光曲表现的画面。这样美的文字,这样美的画面,不仅要背过,还要养成随时积累的习惯,让它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五、学习写法,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过渡:月光下的大海千变万化,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不是,是想象)谁的联想?(皮鞋匠和妹妹的想象)

1.教师:你从哪儿看出这是他们的想象?2.出示句子比较:

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她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3.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第一句多了一个“仿佛也看到了”,两句话的意思不一样。

4.为什么要加上“仿佛也看到了”?(因为景象不是真实的,是妹妹的想象,同时妹妹是个盲人,她看不见。)

5.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月光曲的内容不具体了,也不能从侧面衬托出贝多芬在**方面的才华。)

教师小结: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同在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

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小结:这美妙的《月光曲》使兄妹俩深深地“陶醉”了,贝多芬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的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这就是月光曲创。

作的传说故事。

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四、布置作业。

1.背熟第九自然段,积累下来。

2.小练笔:听听自己喜爱的**,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想到的情景写下来。

五、板书设计。

月光曲。明月初升。

创作明月升空风起云涌。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22月光曲》课后练习

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一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清幽 恬静 照耀 陶醉 苏醒 阅读能力大提升。二 阅读下面的段落,完成练习。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 清幽 的月光,按起了琴键。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2月光曲人教部编版

22 月光曲 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 月光曲 的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艺术才华和对贫苦人们的同情心。重点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 旋律节奏的变化,边读边想象,体会 之美。3 引导学生掌握联想的表现手法,并尝试在写作中运用这些写作方法。难点 四 教学环境与...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22月光曲》教案

一 课标要求 本节课紧扣 语文课程标准 1 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出韵律。2 认识并会写本文中的生字 词语。3 学会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的学习方法。二 背景分析。这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 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 的痴迷而即兴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