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比例教案 人教版

发布 2020-08-02 17:52:28 阅读 7945

2015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比例教案(最新人教版)

小学数学(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案。

韦巍。第四单元比例。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知道比与比例的关系。

2.在举例、分类、观察、比较、抽象与概括等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3.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和主动**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

1.课件出示国旗画面,三幅不同的场景都有共同的标志:五星红旗。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这些国旗有大有小,你知道这些国旗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吗?

2.课件出示国旗的长和宽,并提出问题。

天安门升旗仪式上的国旗:长5m,宽10/3m

操场升旗仪式上的国旗:长2.4m,宽1.6m

教室里的国旗:长60cm,宽40cm.

这些国旗的大小不一,是不是国旗想做多大就做多大呢?是不是这中间隐含着什么共同的特点呢?每面国旗的大小不一样,但是它们的长和宽中却隐含着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

这节课我们就结合国旗的知识来学习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老师板书课题。

二、新授。1.教学比例的意义。

出示p40主题图,根据图中给出的数据分别写出不同场地的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并求出比值。之后学生汇报、交流。观察写出的比,想一想,这些比能用等号连接吗?

为什么?用等号连接的两个比的式子可以怎样写?(可以用等号连接,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因为它们的比值相等,说明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

之后,老师概括比例的意义0:40,像这样的一些式子叫做比例。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来概括一下比例的意义。

交流后让学生勾画p40概念,全班齐读。

那么,怎么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学生独立完成p40做一做。刚才我们先写了比,然后又写出了比例,你觉得比和比例一样吗?

有什么区别?(比例由两个比组成,有四个数;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个数)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课件出示:2.4:1.6=60:40

↑-内项-↑↑

___外项___

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2.4/1.

6=60/40。

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让学生先观察比例的两个内项与两个外项,再算一算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2.4×40=961.

6×60=962.4×40=1.6×60)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是否也存在上面发现的规律?

(存在)

是不是每一个比例的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都有这种规律?小组合作,举出这样的例子。(学生自由列举)通过**,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后,小结: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让学生完成p41做一做,反馈后引导学生小结: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不仅可以应用比例的意义,还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巩固应用:p432.3.

四、小结:比例的意义是什么?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有几种方法?

解比例。教学目标:

1.理解解比例的意义,会根据比例的意义或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解比例。

2.通过合作交流、尝试练习,提高学习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能力。

3.让学生在解比例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解比例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难点:明确解比例的依据,能正确地解比例。

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有关知识,请你判断一下,下面哪两个比能组成比例?(课件出示)

讨论交流:什么叫做比例?刚才那些同学的判断对吗?你是怎样知道的?

2.填空并说明理由。

因为与1:3比值相等的比有很多,所以这道题的答案不唯一,只要比值是1/3就可以了。5:

3=9:(24),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内项之积是8×9=72,外项积也应该是72,72÷3=24,所以括号里填24。

3.借题导入:3:8=9:()中的未知项也可以用x表示,写作3:8=9:x,像这样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老师板书课题。

二、新授。1.教学例2,**解比例的方法。

出示例2,读题,学生弄清列式及解题根据,自主尝试解答,之后汇报交流,老师指名学生板演并交流列式及解答根据。(先列出比例,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外项积=内项积”把比例改写成方程,然后解方程。)

解:设这座模型的高度是xm。

x:320=1:10

10x=320×1

x=(320×1)/10

x=32答:这座模型高32m。

2.教学例3,**分数形式的比例的解法。

出示例3,让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解题思路和方法,老师结合学生汇报进行板书。

3.总结解比例的过程:解比例首先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成方程,然后根据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三、巩固应用:

学生独立计算,老师巡视个别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指导学生先列比例,再解比例)

四、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比例”,谁能说说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设未知数为x,再列比例,最后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求未知项)

正比例。教学目标:

1.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够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2.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正比例的简单问题。

3.通过观察、实验、计算等方法,逐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4.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推理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5.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观察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6.感受数学的魅力,体会数学知识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商店里有两种包装的袜子,一种是5双一包的,售价为25元,一种是8双一包的,售价为32元,哪种袜子更便宜?

学生独立完成后,老师提问:你们是怎么比较的?(求出袜子的单价再进行比较)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式进行计算的?

(单价=总价÷数量)如果单价不变,商品的总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正比例。老师板书课题。

二、新授。1.教学例1,学习正比例的意义。

出示例1**,让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思考表中有哪两种量?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表中有数量和总价两种量,数量增加,总价增加;数量减少,总价减少。

数量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总价也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数量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总价也随着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

认识相关联的量。

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两种量叫做“相关联的量”。

2.计算表中的数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计算相应的总价与数量的比值,看看有什么规律。

0.5/1=1.0/2=1.5/3=2.0/4=2.5/5=3.0/6=3.5/7=4.0/8,比值相等。

说一说,每一组数据的比值表示什么?(铅笔的单价)

让学生用公式把铅笔的总价、数量、单价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总价/数量=单价(一定)

明确成正比例的量及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成正比例关系。

如果用字母y和x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y/x=k(一定)(老师板书)

3.列举并讨论成正比例的量。

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让学生说一说。(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

小结:成正比例的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哪个条件是关键?(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它们的比值不变,这是关键。)

4.认识正比例图像。

课件出示例1**及正比例图像,让学生观察统计表和图像,你发现了什么?(每一个数量和相对应的总价组成的一组数在图像上都体现为一个点,这些点连起来是一条直线;正比例图像是一条直线。)

把数对(10,5.0)和(12,6.0)所在的点描出来,再和上面的图像连起来并延长,你还能发现什么?

让学生操作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两个点与上面的图像仍能连成一条直线。无论怎样延长,得到的都是直线。

)从正比例图像中,你知道了什么?(可以由一个量直接找到对应的另一个量;可以直观地看到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情况)

利用正比例图像解决问题。

不计算,根据图像判断,买7只铅笔总价是多少元?20元能买多少只铅笔?(3.5元;40只)

小明买的铅笔的数量是小丽的2倍,他花的钱是小丽的几倍?(在单价一定的情况下,数量和总价成正比例关系,小明买的铅笔的数量是小丽的2倍,他花的钱也应是小丽的2倍。)

三、巩固应用。

1.p46做一做,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交流。

2.p492.师生共同完成。

3.p494.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并集体订正。

四、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反比例。教学目标: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2.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推理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同时在教学中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1.复习。课件出示,一个圆柱形的水箱,底面积是0.78平方米,高是1.

2米,它能装水多少立方米?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之后反馈。你是根据什么公式进行计算的?

(体积=底面积×高)圆柱的体积、底面积和高之间还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呢?在什么情况下气肿的两种量成正比例?(底面积一定,体积和高成正比例;高一定,体积和底面积成正比例。)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比例》分析及教案

城市之光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 比例 单元分析。2014 2015学年第二学期 6 年级数学学科第 4 单元主备教师曹阳 2014 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巢湖市城市之光小学六年级数学电子教案 no.17 班级 六年级科目 数学主备人 曹阳执教人。2014 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巢湖市城市之...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比例之第四课时》教案

精品资源欢迎 时 教案。教学内容 比例第四课时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2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3 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重点难点 学会解比例,掌握解比例的书写格式教学过程 一 导人新课教师 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比例之第四课时》教案

时 教案。教学内容 比例第四课时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2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3 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重点难点 学会解比例,掌握解比例的书写格式教学过程 一 导人新课。教师 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