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城市的标志

发布 2020-07-17 06:36:28 阅读 8560

城市的标志。

教材分析。这是著名女作家张抗抗的一篇散文。一如她的许多作品一样,文章中包含着更多的理性思考,以深邃而独到的思索见长。

每个城市都应该有自己的标志。城市标志凝聚着城市的灵魂,其内容由高度概括和提炼的反映城市价值的信息构成。城市标志的力量在于让人们了解和知道这一区域,并将某种形象和联想与这个城市的存在自然联系在一起,让它的精神融入城市生命之中。

千城一面是件很糟糕的事情。在张抗抗看来,“最后只剩下了树,在忠心耿耿地守护着这一方水土;只剩下了树,在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这座城池的性格;只剩下了树,用汁液和绿荫在滋润着这城市中芸芸众生干涸的心灵,在冰冷的建筑物和街道中,它是最有耐心与人相伴的鲜活生命;在日益趋同的城市形状中,它是唯一不可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志”,因此她大声疾呼:“以心去爱我们城市的树吧,那是大自然留给我们最后的馈赠,也是城市仅存的个性了。

”这,就是张抗抗在《城市的标志》中要告诉大家的。

教学目标。1.学会11个生字和新词,认读7个字。

2.默读课文,了解作者为什么说“我们的城市和城市,已经变得越来越像多胞胎了”,树已经成为“城市仅存的个性”。

3.文内容填写**。背诵指定的段落。

4.体会排比的作用,自选内容写一段。

5.理解课文内容,对城市“多胞胎”现象进行思考,产生“以心去爱我们城市的树”的强烈的愿望。

教学重点。默读课文,了解作者为什么说“我们的城市和城市,已经变得越来越像多胞胎了”,树已经成为“城市仅存的个性”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对城市“多胞胎”现象进行思考,产生“以心去爱我们城市的树”的强烈的愿望。

学情分析:张抗抗这篇文章笔锋敏锐,根据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学生在理解城市与城市之间,已经变得越来越相似,城市个性不知何时被悄悄地抹杀。“曾经千姿百态、各具风韵的城市,已被钢筋水泥、大同小异的高楼覆盖。

”的“多胞胎”现象比较容易,但是将“多胞胎”现象与城市的表示“树”建立起联系,并引发学生的思考,产生以心去爱我们城市的树的强烈的愿望。学生体会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描写千城一面的现象是为了唤起大家对这一现象进行思考,突出主题是难点,需要教师引导。

教学方法:

讨论读中感悟

教学理念:遵循学生主体自主**与教师主导的启发结合的原则。教师牢固树立“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这一教学理念,以教师的主导作用服务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教师及时点拨,为学生创设咬文嚼字,品味语言的平台,使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积极对话,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内心世界。在此基础上,以读为本,注重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感,读中悟写法,读中培养语感,读中积累语言。把时间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

教学准备:1. 查阅有关作者的资料。

2. 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将课文正确、流利。理清文章脉络,了解课文内容。

一、直接导入。

1.读了课题,你想知道哪些内容?

2.自由读书,能回答的直接回答,不能回答的记下来。

二、检查预习。

1.读课文,读准每一个字的读音(除生字外其他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或问同学)。

2.查预习效果:

出示易读错的词语读正确。

婀娜熙攘多胞胎遒劲浓荫干涸馈赠

1)提出在读的过程中有哪些句子读不通,师生交流。

2)练习读难读通的段或句子,读通为止。

3.再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同桌互读)

三、了解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2.给课文分段,并说明理由。

3.读课文,体会文章的结构。

四、布置作业:

1. 根据生字表写出5组形近字并组词。

2.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默读课文,了解作者为什么说“我们的城市和城市,已经变得越来越像多胞胎了”,树已经成为“城市仅存的个性”,对城市“多胞胎”现象进行思考,产生“以心去爱我们城市的树的强烈的愿望。

一、 导入课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于是我们的城市被钢筋水泥所包围,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那么怎样来辨认识别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城市的标志》。

二、 精读课文,了解作者本意。

一) 理解城市“多胞胎”现象。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一画: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城市已经变得越来越像多胞胎了?(划出城市间雷同的具体事物“大厦和大楼”,“街道”,“轿车”,“人们的衣着”)

2.学生自读感悟。

3. 集体交流。

重点指导就好像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都用各自特制的拉链,把天下各处自家的门脸统一锁成一个连体人。

1) 读一读,这句话,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说一说: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2) 谈理解,你体会到了什么?

3) 出示多胞胎图,连体人相关句子,体会现代化的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像“多胞胎”像“连体人”,4) 作者是怎样将这种感受表达出来的?(体会比喻、拟人比喻,拟人的修辞的作用)

4. 有感情地读2—6自然段思考:这样的雷同的城市,给你怎样的感受?(失去了特有的个性,失去了活气和灵性。)给作者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出示句子:你迷失在被无数次复制过的城市里,你已经找不到回家的路。

二) 理解树成为城市的标志。

1. 定向质疑:面对这样千人一面的城市,你心中会产生怎样的疑问?(难道城。

市中就没有标志了吗?)从哪看出?

2. 是呀!作者也在努力地寻找城市的标志。在作者看来城市的标志是什么?(板。

书:树)3. 默读课文的7---14自然段,边读边填写下面的**。

4.交流:(边交流边指导朗读)

5.读7—14自然段,思考:在拥挤熙攘、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只有属于那个城市的树,如高扬的旗帜和火炬。你又会有怎样的感受?作者的感受又如何呢?

出示句子:树从迷失的暗处闪现出来,为我们引领通往故乡的曲折小径。

6.对比感受,体会“树”成为城市的灵魂。

1)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2)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三) 理解为什么要以树作为城市的标识?

1.为什么要以树来作为城市的标志呢?

2.出示段朗诵。理解交流。

出示句子。最后只剩下了树,在忠心耿耿地守护着这一方水土;只剩下了树,在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这座城池的性格;只剩下了树,用汁液和绿荫在滋润着这城市中芸芸众生干涸的心灵。

1) 读一读,这段话,你怎样理解。

2) 句子比较,有什么不同?

3)有感情地在读一读这段话,体会排比的作用。

4)师引读,积累背诵。

四、将课文滚动理解,领悟表达方法。

1. 文章的题目是《城市的标志》课文的第7—14段讲了树成为城市的标志。课。

文的第1---6自然段不写行不行?(讨论)

2. 为什么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来描述城市的“多胞胎”这一现象呢?(讨论中将。

文章滚动起来理解)

3. 将2-6自然段和7---14自然段滚动起来,对比读体会。

五.总结全文。

六.课外延伸:开展小调查,了解自己的家乡有哪些标识?

板书设计:城市的标志---树。

六年级语文上册城市的标志教案北京版

科目。语文主备人复备人。教学第11册第2单元第6课第1课时。第32页。内容题目6 城市的标志。设计。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知识技能目标 教学。1 学会11个生字新词,认读7个字。2 了解课文内容,根据课文内容填写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目标情感目标 思想教育 心理品质 习惯养成 激发学生的环保意...

六年级美术上册北京的风筝教案北京版

北京的风筝。教学目标 通过对民间风筝的观赏和研究,亲手绘制适和装饰沙燕的吉祥图案纹样,培养学。生对风筝艺术的了解和感受,激发学生热爱民间美术的情感。教学重点 学习 了解北京沙燕风筝的艺术特点及绘制吉祥图案纹样的一般手法。教学难点 绘制装饰得美观,色彩搭配的协调统一教学准备 毛笔 调色盘 颜料 墨汁等...

北京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钢琴之王”的微笑

钢琴之王 的微笑。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的是 钢琴之王 李斯特热情帮助一个身处困境姑娘的感人故事,表现了李斯特善解人意 能真诚帮助身处困境的人的人格魅力。全文共22个自然段,可以分三部分。第一部分 第 自然段 李斯特是著名的钢琴演奏家,被人们誉为 钢琴之王 第二部分 第 16自然段 在德国的一家小旅馆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