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草原

发布 2020-07-19 12:45:28 阅读 5161

小学语文教案。

课题。知识。

2.草原。课型。

精读课。授课时间。

1.学习8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学习第1自然段的写法,写一个片断。

了解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美丽,感受民族团结友好,产生热。

思品。爱祖国之情。

理解课文内容,欣赏、品读描写草原美丽景色的语言。品读重点句和段落,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有关草原的地理位置及风土人情。

重点段文字投影片及草原风景草原草原———草原的景色动人。

受到欢迎———由寂静变热闹。

两课时。教案目标。

能力。教、学具准。

备。教案重点教案难点查阅资料。

教案课时数。

板书设计。热情相见———气氛热烈。

盛情款待———食品丰富,有歌有舞愉快联欢———载歌载舞,不忍离别。

第一二段草原风光的描写十分出色,课堂上做到了句句细品,段段精读,而且趁热打铁,做到了当堂背诵,效果特别好。学生对课文的。

课后小结第一课时。

整体把握也比较到位,课前做到了充分的预习,课上带着浓厚的感情来学习,来品析,草原的景色仿佛就在眼前,充分给了学生美的享受。在此基础上,注意了写法的指导,即把“描写景物和抒发感情结合起来”,为课后的仿写做好了准备,也体现了我校语文科研课题的研究的内容。

学生活动时间(约)30分钟教师活动时间(约)10分钟。

教案要求学习8个生字。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教学过程设计(含时间分配)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3

你在图画里见到的草原是怎样的?你知道草原上的牧民有什么风俗习惯?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作者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情境之中,油然而生了特殊的感受,目睹了草原的蒙族人民接人待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了,让我们随老舍一起走进草原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7学生初读课文,感受一下: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三)学生自学课文15

1.轻声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不懂的字、词查字典解决。

2.注重指导:勒、骏、迂、涯的读音。

3.注重指导:染,三点水的旁边是“九”,不要写成丸,涩,右上边是“刃”不是“刀”,襟左边是补衣旁。

4.读一读:

绿毯勾勒骏马奇丽柔美渲染回味茫茫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疾驰迂回洒脱襟飘带舞拘束羞涩鄂温克(四)检查自学情况5

读课文,按照作者进入草原的顺序,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第一节: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

第二节: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时看到的景色。第三节:蒙古包外的握手欢迎。第四节:蒙古包内的盛情款待。第五节:斜阳下的话别。

板书: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五)质疑5

还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六)作业51.抄写词语。2.熟读课文。第二课时教案要求。

学生活动时间(约)30分钟。

教师活动时间(约)10分钟。

了解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美丽,感受民族团结友好,产生热爱祖国之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教学过程设计(含时间分配)

一)复习导入3

1.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草原》这篇文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理解课文,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感受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二)讲读第一节171.默读、分层次。2.出示: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对比着读一读,感受到有什么不同?

3.作者第一次来到草原,看到的天空景色是怎样的?出示: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

4.去掉“那么……那么……”好不好?谁能够用上它说一句话?

5..如果你置身于这样一种清鲜、辽阔的环境之中,会产。

生怎样的感受呢?作者的感受又是怎样的?(板书:“总想高歌一曲”)

6.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录音,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听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想象回到作者的描写)

7.出示幻灯图景。重点理解“茫茫、翠色欲流、渲染、勾勒”同时进行朗读训练。

8.如果你置身于这番美景之中,又会产生如何的感受呢?作者又是怎样的感受呢?(板书:惊叹、舒服)

9.作者为什么会“惊叹”?“既……又……”表示什么意思?谁能用“既……又……”说一句话?

10.最后一句话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是真的吗?为什么这样写?(骏马、大牛衬托景色的美丽)

运用拟人的手法,也突出了草原的美。

11.小结:这节写作者初到草原看到的景象,从天空写到地面,置身于美丽的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作者产生了特有的感受,情景交融。

祖国的草原是这么美丽,让我们看这图景,听着草原**,把课文内容回味一遍,争取背下来。

学生看图听**,教师随着**指点图景,即兴诵读)12.指名试背。

三)过渡:草原的天很可爱,景色也很迷人,草原人民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该怎样理解?

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默读课文2─5小节,思考以上问题。5

四)交流点拔13

1.读了课文,蒙古族同胞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体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很多,拿出笔把每小节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同桌互相说说喜欢的原因?

3.指名说,体会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1)出示。

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看画面。②学生说。

男女老少穿着艳丽的服装,骑在马上,衣襟与绸带迎风飘舞,确实像一条七色彩虹。(指图说)

把“飞”改成“跑”行吗?他们为什么要跑得那么快?⑤所以在读时要体现这种急切的心情。指名读。(2)出示:

也不知是谁的手……民族团结互助。

如果你是访问团的一员或是蒙古族中的一个,当时你会说些什么?

指名说。说着你想说的话,和前后左右的同学握握手,体会一下当时主客相见热闹的场面。

3)出示:干部向我们……我们再回敬。①学生说。

蒙古族同胞还用什么招待我们?读句子。

他们盛情地招待我们,访问团的每一个成员对他们都充满了感激之情。带着这种感情读读。

指名读(4)出示: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句话怎样理解?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联系《赠汪伦》这首诗互相讨论。)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夕阳下,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理解中有困难吗?

让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集体朗读这句话。(五)总结2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古族人民欢迎客人时,热情欢腾的动态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该印象。

2.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民簇团结互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3.朗读课文(六)布置作业1仿照第一自然段写一段话。

北京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一 给带点的字注音。6 涟漪思忖琴弦 屡次不辍萦绕。二 看拼音写词语,要求把字写规范 优美。6 xi so n o j s ng xi d i w d o shu i ji o 三 给下面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在正确的序号上画上 8 1 聚精会神 集中 理解 懂得 如心领神会 会面 熟悉 通晓 如...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教案

草原 教学设计。教材及学情分析。草原 一课是一篇叙事散文。课文着重记述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由于地域限制,学生对草原的了解绝大多数 于电视或网络,但作为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思维想象能力,可以通过学习本课,要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

北京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永生的眼睛》教案 教学反思及说课稿

北京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永生的眼睛 教案 教学反思及说课稿。教案。知识与技能 1 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题目中 永生 的含义。2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过程与方法 1 以人物形象为切入点理解课文,升华情感。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